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韓之國三星電子的創始人李秉喆,在朝戰後的廢墟上打造出一個世界一流企業,堪稱一個奇蹟。三星的成長路遍佈道在形勢大好時,“春風得意馬蹄疾”,卻憑著一股幹勁與闖勁能將事業做得風生水起;而在形勢不好的時,卻不知道收縮戰線準備撤退,直至“彈盡糧絕”,連山東再起的本錢都沒有了。

做事必須能屈能伸陷阱,之所以沒有陷入在失誤的泥沼裡沉沒,完全是因為李秉喆及時退出的勇氣與行動。在回顧他輝煌的一生時,李秉喆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事應有上陣的勇氣,也要有及時退出的勇氣。” 遍佈

李秉喆的經營原則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敢於開拓,又勇於退出。他曾說過:“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那就不要上馬。一旦決定某個項目,就要全力以赴。如果認為沒有勝算,那就趕快退出來。”

1973年,三星與日本造船業的巨頭H公司合作,在哈國慶尚南道買下150萬平米土地準備建造世界最大規模的造船廠。但當時由於石油危機,世界造船業陷入困境,有的客戶甚至放棄訂單,要求取消合同。三星一看情形不利,就毅然決定該項目暫時不上馬。後來,李秉喆先生回顧說:“如果當時那個造船廠上馬,對三星的打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做事應該有上陣的勇氣,也要有及時退出的勇氣。”

李秉喆的這次撤出雖然令自己“臉上無光”,但卻避免了陷入一場不停地投資卻沒有多大的回報希望的泥潭。李秉喆認為:若不及早撤出,那麼大型的造船廠可能成為三星公司的“滑鐵盧”,預期坐等因造船而全軍覆沒,不如另闢蹊徑,別處生花。

大多數人都知。只能屈不能伸的人是庸才,只能伸卻不能屈的人是驕兵,都不能真正順應時勢,成就一番豐功偉績。

無論做什麼事,在黎明前的黑暗一定要忍住牙關挺住。按在實際操作之中,有些事情過仔細分析後,斷無“鹹魚翻身”的可能之時,唯有承認現實,選擇撤退。因此,“堅持”與“放棄”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補的。

有人經營一家餐館,大半年的還不見起色。原來在餐館周圍雖然有幾家大公司,但每個公司都為職工提供午餐,為上夜班的職工提供夜宵,難怪這家餐館的生意不好做。經過深入調查,他這幾家公司對辦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同時周圍還有兩所中學,,一朵小學,文化用品市場巨大,於是,這家餐館老闆毅然將餐館改為文化用品商店,雖然這一折騰損失了不少,但沒過多久就獲得了客觀收益。

在股市搏擊中,遊戲規則掌握在大戶手中,對於中小散戶股民來說,贏家大都是在“高處不勝寒”時及時抽出身的人,都是在熊市來臨之際,及時“忍痛割愛”之人。課件,“善敗”者也是善退者。不善敗的創業者,一般都對“必敗之勢”缺乏判斷能力,即所謂“敗莫大於不知將敗”者;其次是,及時已感覺到失敗的壓力但仍心存僥倖,消極的觀望、等待直至重大損失出現。小企業老闆要在失敗來臨之際冷靜分析,首先要對市場競爭態勢有靈敏的信息和渠道並加以判斷,能清醒的認識的企業將要損失的領域和時機;其次是善於加速撤退以避免或減少損失,即抓住臨失敗之前的有利時機搶先主動收縮或撤出必敗的領域。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先生對此用過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武功高強的人,往回收槍的動作比出槍時還要快。”脫身最早、最快、最徹底的往往也是受損最小的。這些先期脫身的智者,常常會成為下一輪競爭中的贏家。

三十六計“走為長策”一計,它蘊含了豐富的屈伸之理。當敵人具有巨大的優勢,而我方沒有把握勝利的時候,只有投降、和談與撤退三條路可走。投降是全面的失敗,和談是失敗了一半,而撤退並非失敗,而是轉為勝利的關鍵。

應走不走,反受掣肘;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事態嚴重,該走不走,耽誤時機的,必會招致更大的麻煩和危險。

當年西楚霸王戰敗,在烏江畔自刎收場,並不是他沒有退路,只因他曾經破釜沉舟,帶領三千江東子弟兵打江山,如今三千子弟兵無一生還,自感無臉見江東父老,因而以自刎收場。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的心理缺陷,如能退回江東,或許還有東山再起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