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我是“保持進攻線”,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謝謝!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海軍由於受國力條件所限,開始獨闢蹊徑鑽研“夜戰雷擊”戰術,作為該戰術的重要執行單位,日本海軍驅逐艦的發展開始走上“高速重雷”之路。從峰風到睦月級,再到劃時代的特型驅逐艦,隨後3座61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成為日本驅逐艦的標配兵裝。

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給當時的海上軍備競賽踩了一腳剎車,卻是好景不長。1933年日本初春號驅逐艦竣工,這艘條約型驅逐艦堪怪物,受條約限制排水量不超過1500噸的艦體上居然見縫插針地安裝了3座61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這還不算完,瘋狂的藤本喜久雄還首次在驅逐艦上安裝了3套次發魚雷裝填裝置,可以在半分鐘內完成魚雷再裝填進行第二次齊射。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初春型線圖


初春級確實把美國人震撼到了,在船臺上即將開工的法拉格特級驅逐艦隻裝備了2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本以為可以和特型驅逐艦扳下手腕,這下可好,還沒竣工就又落後。美國為了追趕日本人的步伐,在1934年開工建造了18艘1500噸條約型馬漢級驅逐艦,該級裝備了3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美國海軍總算是有了對等的武器。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法拉格特級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馬漢級


但此時的美國海軍已經徹底被日本帶偏了,新型驅逐艦需要繼續加強魚雷戰力,於是從1935年開始,美國又分3個批次,陸陸續續建造了22艘裝備了4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的1500噸級條約型驅逐艦,分別是格里德利級、巴格雷級和貝納姆級。

這三個級別雖然外觀上看上去沒有多大的區別,動力系統卻完全不同,也可以看做是美國海軍在建造了馬漢級之後在驅逐艦動力上的持續探索。


單煙囪驅逐艦開創者——格里德利級

該級驅逐艦由美國海軍老牌承包商伯利恆公司設計和建造,伯利恆此前在馬漢級的競爭中失利,這次總算又贏得了新式驅逐艦的訂單。

由於新式驅逐艦同樣要滿足條約1500噸級的限定,因此就沒必要重新設計艦體,格里德利級沿用了馬漢級成熟的艦體,參數為長103.89米,寬10.92米,吃水3.89米,標準排水量1590噸,滿載排水量2219噸。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格里德利級莫里號


要在與馬漢級相同的艦體上再多塞進去1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又不能過度削弱艏艉的艦炮火力,伯利恆的設計師們只能對艦體舯部做出調整來騰出甲板空間。首先將鍋爐煙道進行整合,在上層建築中合併成一根菸囪;其次取消位於艦體中後部的3號艦炮,如此以來,在煙囪與艉部艦炮之間就空出了一片空曠的甲板,恰好可以兩兩並排擺下4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

美國驅逐艦由格里德利級開始進入短暫的單煙囪時代,形成了獨特的佈局風格,上層建築從前往後依次是:1號、2號帶封閉式炮塔的艦炮,艦橋,桅杆,單煙囪,2排共4座魚雷發射管,3、4號敞開式艦炮。艦炮同馬漢級一樣,還是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魚雷也沒有區別,最初使用的是Mark 11型或Mark 12型,從1938年開始換裝性能更好的Mark 15型。

伯利恆在馬漢級上敗給通用公司的主因在於蒸汽渦輪機,在引擎上已無優勢可言,只好在鍋爐上下功夫。格里德利級的亞羅型鍋爐同馬漢級相比性能有了很大提升,雖然最高溫度則仍然是371°C,但是蒸汽壓力從3,210 kPa升高到了3,900 kPa(蒸汽壓力的增加有助於燃油經濟性)。引擎採用的是和法拉格特級相似的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只有單減速齒輪,沒有巡航渦輪機,結果最大續航里程只有5,520海里/12節,低於馬漢級的6,940海里/12節。

格里德利級的亮點在於航速,最高航速達到了38.5節,這一指標不但高於馬漢級的37節,甚至超過了同時期的日本特型(38節)和初春型驅逐艦(36.5節)。其中莫里號(DD-401)更是創造過42.8節的記錄,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航速最快的驅逐艦。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格里德利級麥考爾號


38.5節的航速配上16條533毫米魚雷,美國驅逐艦的“高速重雷”性能同日本驅逐艦相比毫不遜色。可美國海軍對格里德利級並不滿意,根源還是在於沒有技術獨立性的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所以格里德利級只建造了4艘(DD380、DD382、DD400、DD401),分別在1935-1936年開工建造,1937-1938年間服役。


馬漢級的延續——巴格雷級

格里德利級從外觀看起來沿用了馬漢級的艦體,動力系統沿用的卻是法拉格特級,所以從嚴格意義來說,它更像是馬漢級與法拉格特級的“混血”產物。要說馬漢級真正的“純血統後裔”,那得是美國海軍造船廠承建的巴格雷級。

巴格雷級艦體尺寸稍微有所調整,長104.14米,寬10.82米,標準排水量增大到1624噸,滿載排水量2245噸。武器配置與上層建築同格里德利級幾乎完全一樣,外觀最大的區別就是巴格雷級煙囪底部前後兩側有矩形煙道。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巴格雷級首艦巴格雷號


巴格雷級的動力系統完全沿用了馬漢級的配置,4座重油鍋爐、通用電氣生產的輕型柯蒂斯蒸汽渦輪機,搭配二級減速齒輪,總功率47000馬力。最大航速略低於馬漢級為36.8節,最大續航里程同馬漢級相同為6,940海里/12節。

巴格雷級一共建造了8艘(DD386-DD393),分別由諾福克海軍船塢、波士頓海軍船塢、馬雷島海軍船塢、普吉特海灣海軍船塢承建。建造工期與格里德利級同步進行,全部在1935年開工,1937年服役。


動力系統集大成者——貝納姆級

在巴格雷級開始建造之後,馬漢級的締造者威廉·吉布斯又開始為美國海軍設計下一型驅逐艦,這就是貝納姆級。由於當時還處於《倫敦海軍條約》有效期內,貝納姆級仍然沒能跳出1500噸的約束,沿襲了之前格里德利級和巴格雷級的艦體、佈局以及武備。艦長103.86米,寬10.82米,吃水4.04米,標準排水量1491噸,滿載排水量2250噸。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貝納姆級威爾遜號,1946年7月毀於比基尼島核試驗


吉布斯最擅長的就是打造艦船的動力系統,因此貝納姆級擁有了當時美國海軍驅逐艦最先進的推進裝置。該級艦使用了與巴格雷級相同的柯蒂斯蒸汽渦輪機和雙重減速齒輪,重油鍋爐沒有使用傳統的亞羅型鍋爐,而是採用了巴威公司(Babcock&Wilcox)的新鍋爐。新型鍋爐的蒸汽壓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4,100 kPa,最高溫度同樣可以達到371°C,鍋爐性能的提高使貝納姆級減少了1座鍋爐。3座鍋爐不但節約了重量和空間,並且性能同裝備了4座亞羅型鍋爐的巴格雷級相比也毫不遜色,這也是貝納姆級艦體尺寸與排水量都略小的原因。

貝納姆級引擎總功率達到了49250軸馬力,最高航速超過了巴格雷級,為37.9節。最大續航里程為5390海里/12節,比巴格雷級減少了1550海里,這是由於貝納姆級最大載油量較小造成的。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貝納姆級梅蘭特號 ,1946年7月毀於比基尼島核試驗


貝納姆級一共建造了10艘(DD397-DD399,DD402-DD408),分別由新澤西州基爾尼的聯邦造船廠、波士頓海軍船塢、費城海軍造船廠、諾福克海軍船塢、查爾斯頓海軍船塢、普吉特海灣海軍船塢承建,於1936-1937年間開工,全部於1939年服役。

二戰初期美國海軍驅逐艦的中堅力量

這批美國海軍1500噸級高速重雷驅逐艦剛服役沒過幾年,美國就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這22艘驅逐艦大多數都經歷了太平洋戰爭的早期殘酷戰鬥,在弗萊徹級大量服役之前,成為了美國海軍驅逐隊的中堅力量。

4艘格里德利級一直在太平洋艦隊服役,歷經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島戰役等早期殘酷戰鬥,幸運的是沒有一艘被擊沉。8艘巴格雷級雖然同樣都在太平洋艦隊,卻沒這種好運,1942年在瓜島戰役中損失了2艘,1943年在新幾內亞又損失了1艘。

貝納姆級的服役生涯則更豐富多彩,一部分在太平洋艦隊,還有幾艘奮戰在大西洋與地中海,結果1艘在1942年瓜島戰役中戰沉,1艘在1943年大西洋護航任務中被德軍擊沉。

二戰爆發前美國建造的高速重雷驅逐艦

貝納姆號,1942年11月15日在瓜島海戰中被擊沉


這些驅逐艦起初只裝備了4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座深彈投放架,隨後在戰爭期間都接受了防空與反潛改裝。格里德利級改裝潛力較小,只用7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代替了高射機槍,加裝了4座深彈投擲器。巴格雷與貝納姆級則加裝了2座40毫米博福斯雙聯裝高炮、6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4座深彈投擲器。

但有意思的是,在戰爭中其他美國驅逐艦紛紛拆除了部分甚至全部魚雷發射管,來加強防空能力。但批高速重雷驅逐艦始終沒拆除4座魚雷發射管,一直保留到了1947-1948年退役報廢。


軍備競賽的非理性產物

這22艘驅逐艦可以說是美國在第一次文森法案後,對條約海軍進行重組時在日本海軍咄咄逼人的壓力中誕生的一批非理性產物,4座533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在美國海軍歷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為了容納這些魚雷發射管而首創的單煙囪設計也不成功,隨後除了西姆斯級之外,美國驅逐艦又迴歸了雙煙囪設計。

貝納姆級建造之後,雖然日本又相繼建造了多級高速重雷驅逐艦,但美國海軍驅逐艦迅速從這種思維中走了出來,沒被帶到死衚衕中一條路走到黑。日本之所以選擇這條極端發展道路,是受國力限制所至,實力不如人只能劍走偏鋒希望出奇制勝。而美國本來就是佔優勢的一方,對於驅逐艦這種輔助艦隻,數量眾多、性能均衡才是美國海軍的需求,隨後大量建造的本森級、弗萊徹級正是這種戰略思想的體現。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注我,我是“保持進攻線”,持續為您帶來精品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