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与方方的日记


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与方方的日记

剑桥大学前天发表论文,认为新冠病毒A类是病毒爆发的根源,而A类集中出现在美国和澳洲,出现于武汉的病毒属于B类,是从A类变异而来。


剑桥大学发表关于新冠病毒的几个变种和传播路径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分三个变种:A、B、C。A类病毒更多发现于美国和澳洲的受感染者。A类在武汉只有极少案例,且属于在武汉生活过的美国人。研究人员称A类病毒为"爆发根源"。


B类毒株是中国境内主要类型,且并没有传播出东亚地区。


C类病毒是欧洲主要类型。亚洲地区的香港,新加坡,韩国皆有此类型。且没有在中国大陆发现。


研究人员认为,C类型毒株演化自B,B类型演化自A。


这篇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请注意,是"美~国~科~学~院~院~刊"。


由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上述论文的事情,想到了目前正遭受到激烈争议的方方。


方方受到全民关注,并非源于她是一个知名的作家,而是因为她在疫情期间持续性地对疫情进行观察、记录和反思。她采用每日一记的方式,通过微信公号予以发布,是武汉疫情期间最引发公众关注的事件之一。第一时间读方方日记,曾经是疫情高潮期间很多国人的最大期盼。


方方日记持续了60天,记录也有60篇。


在记录期间,国内很多出版商都看到了日记的商机,曾经联系方方,考虑在疫情结束之后尽快出版。但是,由于遭遇到攻击,国内出版商最终都退缩了。国内出版之事,就不了了之。


在此背景下,日记在国外出版的事情,便被提了出来。日记英文版和德文版正在出版过程中。


问题是,国内相当一批当初支持方方日记的民众,一听到日记将会出版英文版和德文版,马上就"炸毛"了,认为方方此举涉嫌在给欧美批评和攻击我国疫情防控举措"递刀子"。


怎么认识和评价方方日记和其在国外出版?尤其是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前述剑桥大学的研究成果的背景下?


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方方所遭遇到的批评与谩骂,反映的恰恰是咱们人文精神的缺失。在灾难之中,作家的主要职责,当然是记录灾情,对人性进行观察和反思。即使是以日记体的形式,这同样是其基本职责。换句话说,方方是在尽责,尽其本能而已。宣传和正面报道疫情,这本身不是方方的职责,也不是作为一个作家的方方的职责。我们不能把媒体所应承担的职责,指望由方方这个作家来承担。


日记是在给英美"递刀子"吗?


实际上,完全就没有必要担心此种问题及其可能性。我们必须铭记的就是:日记无论是否在海外出版,英美等国在其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对我国的指责,一点都不会因此而减少。在日记出版之前,英美就已经启动了对我国的抹黑行动;在日记出版之后,相应行动,既不会因此而激增,也不会因此而减少。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意和敌视,将依然会一如既往,不增不减。日记的出版,在这方面激不起任何浪花。


有人认为,日记因为记录了部分"道听途说"的事实,在没有对这些事实进行逐一核实之前,方方在海外出版,至少是不严谨的。这同样属于对日记的误解。


日记本身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作者个人对社会的一种观察与感悟。没有谁规定,日记的记载,一定要字字准确,不能有任何误差,不能有任何"道听途说"。只要翻翻《拉贝日记》、《安妮日记》,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就名人日记而言,如《胡适日记》《蒋中正日记》,里面的记载,都是分毫不差的事实?怎么可能?


所以,对于方方日记及其即将海外出版的事情,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一旦我们反映过度,在国内大肆渲染日记在国外出版的事宜,并因此而对方方"上纲上线",如此行为本身,倒真的可能会成为国外敌对势力可以对我国大肆作文的事情。


不在意,事情本来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一旦在意,本来不会成为问题的事情,反而可能会因此而成为一个大问题。有些时候,问题的产生,恰恰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在意。


既然美国科学院院刊都能刊发剑桥大学的前述研究论文,美国VOA等都能对我国抗击疫情的情况进行正面和客观的报道,方方在海外出版日记,又是多大的事情,值得我们如此在意?


请对自己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大度,这可能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