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文 | 陳選濱

來源丨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從2019跨向2020,是電視重新確立家居場景定位,意圖以“智能化”表現重新奪取市場的一年。

暫且不說消費端的用戶持以什麼看法,至少在品牌端,智能電視已然逐步成為了科技廠商押寶未來的一大品類,不可忽視。

首先是小米。

自確立“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之後,智能電視作為AIoT的重要一環,順勢成為了小米品牌主推的產品。縱觀2019年的大陸市場表現,小米智能電視在中國大陸的出貨量突破1000萬臺,成為現象級電視品牌。

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或許,也正是小米的突出表現驗證了手機廠商做智能電視的路徑,2019的智能電視市場在下半年顯得尤為熱鬧。

隨後,華為榮耀宣佈推出全新大屏品類,引入“智慧屏”的概念,進一步定義大屏產品在下一個時代的產品邊界。

儘管華為內部認為智慧屏與電視並非同一產物,但是就目前的終端表現來說,智慧屏與智能電視兩者相近的站位,使得市場大多將兩者放置同一水平來講,歸屬為當下的“大屏”市場。

不久,TCL·XESS智屏在深圳發佈,重點突出“AI大屏、超級VUI”等特徵,這款於2012年TCL與騰訊聯合推出的產物再次以高調的姿態擠進2019年智能電視的市場角逐。無獨有偶,海信也進而發佈自家的社交電視s7,試圖打通家居內的無限場景。

似有“群雄逐鹿”的趨勢,realme、一加、oppo等多家廠商也相繼宣佈進軍智能電視市場,計劃推出自家的大屏產品,一度成為這一年媒體和市場津津樂道的熱點話題。

一、跨向2020,智能電視進入“撕裂狀態”

時間進入2020年,在2019年就已然波瀾四起的智能電視市場顯然沒有想要“靜”下來的趨勢,更多的玩家進入,更加熱鬧的市場競爭也隨之拉開。

日前,在春季新品發佈會上,華為接連發布了多款大屏產品,包括售價24999元、主打高端用戶的智慧屏X65、均價3999元左右的智慧屏V系列,一時間再次點燃互聯網市場的熱度。

更別提華為旗下的另外兩條重磅產品線,榮耀智慧屏與企業級智慧屏隱而未發,更加激起了業內諸多人士的觀望興趣。

市場角逐之下,小米也在此前接連發布三款產品,涵蓋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市場段位,強勢的向市場進而擴展小米戰線的“大屏”陣容。

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有趣的是,其後,酷開召開“宅趣橫生”線上發佈會,發佈了酷開聲控智慧屏P50系列的75寸版本,以4000元以下的價格定位再次挑戰市場神經,被業內認為似有阻擊小米之意。

另一側,LG則在消費電子展(CES 2020)上分享了2020 NanoCell 4K/ 8K智能電視產品線的售價和上市日期,創新的工藝設計再次為“智能化”的電視持續加碼。

不管是在市場價格方面,還是在產品工藝層面,智能電視行業在進入2020年後盡顯熱鬧的同時,也似乎走向了混雜的局面——新玩家的加入,老玩家的出手,市場價格、產品工藝、智能表現等的變化一時令人摸不著思路。

對此,“智能相對論”將離散的視角鎖定在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兩個品牌,即小米與華為的戰略路徑,發現了一些頗為有趣的趨勢。

如果我們從市場、功能、場景三個角度來審視兩個智能電視(智慧屏)廠商在近期的市場動作,可以發現,大屏市場似乎正在逐步進入“撕裂狀態”。

二、市場端:價格“撕裂”,逐步形成消費市場的“合圍”趨勢

當我們把視角轉回2019年,雖然此時各大廠商接連發布“大屏”產品(即智能電視、智慧屏),但是在價格上都相對保持克制的局面。

簡單來看,小米與華為在2019年發佈的“大屏”產品線。

在2019春季新品發佈會上,小米接連發布兩款智能電視,小米壁畫電視售價6999元,小米全面屏電視分四個尺寸,售價分別為1099元、1999元、2999元、3999元。

下半年,華為榮耀進場,先是在8月推出榮耀智慧屏、榮耀智慧屏pro,售價分別為2999元、3699元;後在11月正式發佈華為智慧屏V75,售價為12999元。

總的來說,雖然在彼時品牌廠商已經有意將大屏市場劃出低中高端的消費群體定位,但價格的波動放置整體市場而言,仍舊相對較小,也主要是由華為在向上試探。

進入2020年,幾乎同一時間小米和華為兩大廠商都放開價格定位,兩極化的產品定價再次被拉大。

小米三款大屏齊發,Redmi智能電視MAX售價高達19999元,小米電視4A則低至1999元,中端的小米全面屏電視Pro為5999元,高-低-中端三個層面的產品在價格的定位下一目瞭然。

無獨有偶,華為智慧屏家族也在近期強勢亮相,X65定價為24999元,主打高端用戶;V55i低至3999元,意在瞄準低端用戶。

面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大屏市場的“撕裂”逐步在價格定位層面拉開差距,這個趨勢進入2020年後已然成為一個品牌的戰略趨勢。

其中的思路也不難理解。

如果我們把最低價與最高價作為某個產品的消費兩極,那麼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所覆蓋的用戶群體就會越多。

換句話來說,隨著智慧大屏逐步成為品牌認定的未來必需品,廠商在有意的通過價格定位來推動該產品走向“全民化”,特別是針對高端用戶的試探與佈局,正在成為大屏市場接下來的品牌焦點與市場膠(著)點。

三、產品端:功能“撕裂”,以交互方式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拉開“人機”距離

從小米的“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或是華為的“1+8+X”戰略來看,未來的科技產品線上必然有“大屏”的一席之地,但是未來的智能電視或智慧究竟何種“智能化”大屏的形態面向未來,目前品牌廠商還在不斷的下定義。

就以Redmi和華為的兩款萬元“大屏”產品,即Redmi智能電視MAX與華為智慧屏X65來說,儘管已是定位高端用戶的智能產品,但是真正支撐起這個價格的未必是其智能表現,反而是彩電傳統的優勢特徵,如畫面表現、屏幕工藝等等。

比如,此次華為智慧屏X65採用最新一代OLED深度定製屏幕,搭載鴻鵠旗艦芯片,特別針對OLED的畫質管理算法進行了較多的升級,定製MEMC運動畫面補償、CGM色彩管理、局部動態對比度增強等智能算法,使得畫質表現一躍成為該產品的核心賣點。

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同時,細看Redmi智能電視MAX的八大宣傳點,也可以發現關於屏幕、畫面方面就佔據3個,而且居前作為主導亮點;而華為智慧屏X65的四大核心賣點,極致美學、智慧交互、臻美畫質、沉浸音質的權重對比,都在說明類似的問題——以“大屏”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目前在宣傳上幾乎都被廠商選擇性的“一筆帶過”,略顯尷尬。

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

儘管在智能家居的願景之下,未來的家電互聯互通,大屏(智能電視、智慧屏)會是中樞平臺,但目前距離實現家居全品類互聯互通的願景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大屏的中樞平臺搭建也就顯得有些雞肋。

換句話說,理想的智能家居與現實的智能家居仍處於“撕裂”狀態,投遞在大屏產品,便是其作為中樞終端在鏈接功能上的暫時性缺席。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把目光從大屏產品的鏈接屬性轉移到交互功能,另一個有意思的“撕裂狀態”又將呈現——目前,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在人機交互上下苦功夫,將用戶與屏幕的距離不斷拉開。

Redmi智能電視MAX同樣內置了小愛同學,按住遙控器的語音鍵即可完成與電視的交流,開展信息查詢、家居設備操控等各方面的操作。

華為智慧屏X65自不必說,智慧交互便是該產品四大核心賣點之一。對此採用了2400萬超廣角攝像頭,客廳覆蓋面積是普通鏡頭的3倍以上,同時搭載自研海思Hi3559C攝像頭芯片,智能算法更加精準,以至於可以識別和捕捉到場景內的用戶手勢和動作,來完成人機交互。

那麼,聚焦產品端,從鏈接到交互,可以發現,由功能上帶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撕裂狀態”也在逐漸成為趨勢,但兩者未來的路徑也必然不同,即沿著智能家居的發展方向,大屏產品必需要在鏈接屬性上不斷減少“撕裂”,在交互功能上持續拉開“撕裂”,方能實現大屏未來的智慧願景。

四、應用端:場景“撕裂”,更豐富的大屏體驗為家居開闢新的應用場景

如果只是沿著傳統彩電的路徑來進行大屏產品的升級,顯然有些單調。為此,在目前小米和華為的戰略路徑上,出現了一個較為有趣的畫面,即不斷通過大屏來提升家居體驗,意圖在家居環境中開闢新的應用場景。

簡單來說,原本需要外出或到店體驗的服務,大屏廠商在有意將其搬回客廳,將用戶與此類服務“撕裂”,全部都呈現在大屏面前。

Redmi智能電視MAX的宣傳標語,“把客廳變成巨幕影院”,正是想要把影院場景給搬回家居。無論是高達98.8%的屏佔比,或是AI語音的搭配,小米所想要打造無非就是用戶能在家居體驗到影院效果,以此達到場景遷移的效果。

華為和小米:在智能電視市場的邊緣瘋狂試探

異曲同工,華為在這一點上也類似的操作,甚至更加的主動明確。華為智慧屏X65在家居場景上主打AI健身,也正是想要遷移用戶的健身場景需求。

對此,華為甚至自研了HUAWEI Fitness算法,通過AI實時識別和追蹤人體的骨骼關節點,以此來評估和糾正用戶的健身動作,來達到與線下私教指導相近的健身效果。

可以想象,若是通過大屏體驗來滿足用戶多樣化的場景需求,那麼將用戶與線下體驗拉開,呈現在家居環境之下,也不是什麼難事。

那麼,當這一切實現,或許線下的實體經濟不得不面對一次與“大屏經濟”相互競爭的局面,頗為有趣。

結語

總的來說,若是我們把目前大屏行業所呈現的這種“撕裂狀態”歸屬為品牌在市場、產品、應用三大層面的探索與佈局,那麼可以發現,撕裂是必然。

任何一種產品從萌芽走向成熟,無不是在這種“撕裂”下走出,最終找到適合不同用戶的價格,不同場景的功能和應用。

智能電視雖是在傳統彩電上的創新,但是當各大廠商紛紛提出全新的定義,以“智慧屏”、“智屏”等概念輸出市場,這個產品已然需要面臨“撕裂”式的重生。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