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內需成為絲綢產品消費主力軍。我國絲綢內銷佔比達60%,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絲綢消費國。”
中國絲綢協會名譽會長楊永元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國絲綢業在改革開放中“蝶變”,競爭力增強,品質提升。在“互聯網+”、消費升級的趨勢下,絲綢業煥發新的生機,迎來黃金髮展機遇期。實力增強 走入尋常百姓家我國絲綢業在改革開放中增強了競爭力,從單一的國際市場,轉變為國際、國內市場並重。絲綢是以蛋白質為主的天然纖維,對皮膚沒有刺激,絲綢內衣、服裝、蠶絲被等消費品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我國絲綢行業集中度近年來不斷提升。與2013年末相比,全國規模以上絲綢工業企業數減少195家,降幅為19.7%;單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上升17.4%。
改革開放以前,絲綢產品主要用於出口換匯,一年全國只生產2000多條絲綢雙喜被面,供新婚的年輕人購買。楊永元說,目前在產業水平上,我國絲綢業從以出口生絲、綢緞為主的初級產品轉型升級為生絲、絲綢、服裝等全鏈條產業。絲綢產品的消費品檔次、質量、花色實現了國際接軌。
我國絲綢業出現量增價漲效益好的態勢。來自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桑園1183萬畝,全國有2000萬名繭農,蠶繭產量達64.3萬噸,扭轉了自2013年以來下滑的趨勢。
在產業佈局上,自2006年開始,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東桑西移”、“東綢西移”持續進行,種桑養蠶由東南沿海轉移到中西部的荒坡等地方,不與耕地爭資源。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西部蠶繭產量、生絲產量、綢產量佔全國比重分別為81.6%、76.2%、52.4%,比2013年分別增加16.1、20.5、14.8個百分點。中西部種桑養蠶面積佔全國的82%,東部在技術、研發上保持優勢。
同時,社會各界對絲綢傳統文化元素深入挖掘,絲綢+旅遊、絲綢+文化、絲綢+創意等快捷融合迅速發展,蠶繭科普基地、絲綢小鎮等新興業態冒出,一批民營企業絲綢品牌崛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滿足消費者對絲綢品質的需求,工匠精神體現明顯。
絲綢業還成為“一帶一路”中率先走出去的先鋒產業。商務部蠶繭辦有關人士介紹,近年來,中國絲綢企業加大了在烏茲別克斯坦、緬甸、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蠶繭產業的投資力度,蠶種、桑苗遠銷希臘、中亞等國家和地區,我國蠶繭絲綢企業全球佈局更趨活躍。
“絲綢行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這種趨勢將長期延續下去。近年來,隨著各種生產成本的不斷增加,生絲價格將維持震盪走高趨勢,但高成本意味著高投入、高風險,準確研判原料產供銷情況,有效防範價格大起大落,是未來絲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絲綢協會秘書長劉文全說。
如何在傳承絲綢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力度,劉文全認為,
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等,是當前各國絲綢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