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是兩個文明的交鋒,影響了整個世界

石國是中亞的一個小國,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和其他的中亞國家一樣,石國也臣服於大唐,唐封其君主為石國王,之後,石國經常出兵幫助大唐平叛,雙方的關係非常之好。但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誣告石國無禮,出兵伐其國,屠其老幼,盡掠其財富,唐朝的名聲在西域一落千丈。


王子西逃引救援,仙芝出兵徵大食


話說石國被高仙芝所滅,但石國的王子死裡逃生,一路向西,遁往中亞,拜謁諸國王,告知石國慘劇,中亞諸國王大怒,悄悄與大食聯絡,想共同發兵攻克西域四鎮,為王子復國。阿拔斯主帥艾布·穆斯林聽聞後,心想此乃天意,我此行必讓東土人士也皈依真主懷抱,於是點起兵將10萬人,發兵大唐。


這一仗是兩個文明的交鋒,影響了整個世界


高仙芝探知消息,暗想你大食地域雖廣,但畢竟蠻夷之域,歷來兩地交戰大唐均獲全勝,此次與大食交兵,必叫他有來無回。於是點起漢兵兩萬、番兵一萬,向西阻擊大食。中亞地形複雜,唐軍一邊行軍,一邊探查消息,最終在行進700裡後,與大食軍隊相遇在怛羅斯城。


大食雖眾又何懼,中華神兵可曾識


雖然大食兵力佔優, 但唐軍無論裝備、素質還是士氣都達到了歷代頂峰。當時唐軍所用的陣形為“鋒矢陣”,衝在最前面的是手執陌刀的步兵,接著是步、騎混編突擊,後列則有弓弩手仰射,一番攻擊下來,少有敵人能抵敵得住。據說陌刀可怕至極,列陣時“如牆而進”,當者均砍做碎片,唐軍副將李嗣業便以善使此物而聞名於世。騎兵則多用馬槊和橫刀,並以重騎兵為主。唐代改進了冶煉技術,灌鋼法取代了百鍊法,使鐵製戰刀更加鋒銳,騎兵砍殺起來也越發厲害。唐軍的鎧甲則是大名鼎鼎的明光鎧,重量比以往更輕,但防禦力卻有所提升。


這一仗是兩個文明的交鋒,影響了整個世界


另外唐弩也是一件利器,中國的弩早在秦漢時期便已獨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登峰造極,其射程與威力遠非西域弓箭可比,阿拉伯軍隊在這方面顯然遜色不少。同時,唐軍人均佩戴相關兵刃、弩箭三種,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戰鬥。而且唐軍還有大量馬匹,即便是普通的步兵,也是乘馬移動,到了戰鬥地點才下馬步戰,因此西方各國在機動性上也根本不是對手。


這一仗是兩個文明的交鋒,影響了整個世界


艾布·穆斯林的部將侯梅德帶部下數千人搶先駐守怛羅斯城中,加強防守,拖延時間。艾布·穆斯林則帶著親軍趕往撒馬爾罕構築工事準備大戰,同時命令駐屯軍1萬人迅速趕往怛羅斯城。高仙芝兵臨城下,立即圍攻,用床弩齊射城牆。史載床弩為“十二石”強弩,以軸轉車(即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七條矢道,居中的矢道擱一枝巨箭,“長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鐵葉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諸箭一發齊起,“所中城壘無不摧毀,樓櫓亦顛墜”。


高仙芝兵敗怛羅斯,阿拉伯俘虜眾工匠


但阿拉伯人守城另有一套善法,高仙芝竟攻城五日不克,此時阿拉伯援軍趕到,從背後襲擊唐軍,而在外圍警戒的葛邏祿部軍士則趁機反水,唐軍陣腳登時大亂。艾布·穆斯林趁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唐軍中段,使唐軍首尾不能相顧,連日征戰的唐軍在多方夾擊下再也支撐不住,終於潰敗,李嗣業當先掄起一條大棒,打出血路,高仙芝方才逃脫。李嗣業收攏敗軍後也向安西方向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聯軍中的拔汗那兵也潰逃至此,造成擁擠堵塞道路。李嗣業恐阿拉伯追兵將及,不惜對盟軍大開殺戒,殘餘唐軍方才得以通過。高仙芝見大勢已去,只得引殘兵逃至安西。


這一仗是兩個文明的交鋒,影響了整個世界


阿拉伯人此戰雖勝,但傷亡也有五萬餘人,無法繼續追擊,帶著部分唐軍俘虜回到西亞。這些俘虜裡有工匠、畫師、軍醫等各色職業,在阿拉伯也並沒受到虐待,阿拉伯人羨慕大唐的技術精湛,只要求俘虜們將所學盡數教會他們。


話說中國的造紙術為西方所無,他們大多將文字寫在羊皮捲上,價值昂貴且保存複雜,因此知識無法傳播,僅為貴族所知。唐軍俘虜中有善造紙者,將此技教給阿拉伯人,又經阿拉伯傳往歐洲,對歐洲知識的傳播產生巨大影響,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進而影響了整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