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如何迎來春天

職業教育的出現,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成熟的、合理的社會人才結構,不僅需要學術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縱觀各國人才結構,我們都能清晰看出技能型人才才是主力軍,是急需提質提效的群體。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也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相繼出臺了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文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些不足和短板。

在社會異樣眼光下奔赴學堂。在傳統觀念中,只有順利中考、高考,進入985、211這類大學才是成功教育,初中畢業就進入職校就是不會讀書,這個觀念不僅是社會群眾觀念,更是很多家長的觀念,進而導致小孩子自己也形成了這種固化“讀書失敗者”觀念,本能地抗拒努力讀書,只是得過且過。

教育不均衡性加劇職校生源的地域差。據不完全統計,大都進入職校的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其中貧困、單親、留守等弱勢群體家庭子女佔大部分,而這些小孩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中,顯得另類、自閉、內向,往往對自己的形象不在乎。這些都需要學校用時間去感化、感染。讓小孩重拾信心。單純論農村和城市入學比例上來看,主要原因歸結於地域差異較大,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還不夠。

種種難點依舊困擾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在中國遍地開花,確實讓我們看到的進步的地方,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困擾職業教育發展的短板依舊很顯著。一是知識改變命運,等同於名校改變命運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加之職校的社會認同感差,社會地位低。二是缺乏具備實操經驗的教師隊伍,職業教育發展起步相對較晚,大量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主要是從各院校轉任的文化課老師,其根本沒有從事過這方面工作,更談不上經驗教學了。三是對接企業力量不足,企業需要的是利益最大化,企業很少會直接參與到辦學中來,導致校企對接少,更加影響人才的塑造。

如何破局?是擺在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一是轉變等級觀念、全力提高社會認同感,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從政府角度開始轉變觀念。二是暢通職業教育升學渠道,讓中職生也可以往深造,中職向高職、高職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打通上升閉環,構建公平教育金字塔。三是強化校企對接,推進產學研融合。根據市場需求來打造專業,為企業量身定製人才,企業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通過合作,一方面,把企業一線員工放到學校授課,讓學生直接破除書本與實踐的隔膜;另一方面,強化學生假期實習制度,直接引向實踐,讓學生畢業就可以勝任崗位。四是提升技能型人才工作待遇,從住房、醫療、教育、薪酬上全方位保障,同時實行專業緊缺型人才特招計劃,招錄進入國企、事業單位,要讓他們面上光、底氣足、腰桿硬,讓職業教育在中華大地上閃耀光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