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芝股份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

松芝股份(002454)2019年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報告期內,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逐步深化,但長期和短期、內部和外部等因素變化帶來的風險和調整明顯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個環境背景下,汽車產業繼續2018年下半年的趨勢,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產銷量與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呈負增長。2019年,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7.5%和8.2%。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公司同心協力,一方面重視市場和客戶突破,另一方面著重降本增效,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銷售收入有所下滑的情況下,扣非後利潤較2018年大幅度增長,體現了公司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為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大中型客車空調業務板塊

2019年,在行業需求下降、新能源客車補貼持續退坡的不利環境下,公司繼續開發有效市場,深入二三線城市市場,憑藉行業龍頭地位,持續提升市場佔有率。在大中型客車空調產品方面,報告期內,公司的大中型客車空調產品共交付超過48,000臺,較2018年下滑8%,其中,新能源客車空調產品佔公司總交付量的60%以上,為最主要產品類型。除了點單市場外,公司通過業務拓展和外延式收購等方式,與部分客戶建立合作,成為標配空調供應商,如蘇州金龍、廈門金旅等。在新能源客車電池熱管理系統產品方面,公司的電池熱管理系統產品發貨量超過4,000套,全面進入國內主流客車主機廠和電池廠的配套體系,目前已配套的電池廠客戶包括寧德時代(300750)、比亞迪(002594)、國軒高科(002074)等,在該領域取得了一定市場份額,成為新能源客車電池熱管理系統主要供應商。目前,公司已實現將新能源客車空調及電池熱管理系統的集成,形成新能源客車熱管理系統產品,從而提高市場供應能力和服務能力。

在海外市場開拓方面,公司在報告期內設立海外銷售公司,搭建銷售團隊開拓海外市場,已獲得對俄羅斯、印度、東南亞、南美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的訂單,並初步完成上述地區的服務體系能力,持續實現以上國家和地區的銷售,海外銷售規模持續擴大。

(二)小車空調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我國乘用車行業延續了2018年下半年負增長的趨勢,全年銷量較2018年下降了9.6%。公司及時總結行業發展態勢和市場環境,推出一系列深挖市場潛力、降本增效、提升體系能力的舉措,取得一定效果,全年業績較2018年有所改善。

為了持續提升小車空調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質量,在國內市場方面,公司進一步開拓市場,提升客戶質量及訂單質量,既進入包括福特、雷諾、本田等合資車企,獲得新車型訂單,又深挖自主品牌車企項目,新進入廣汽、一汽等優質自主品牌車企,獲得包括廣汽乘用車、上汽乘用車、一汽集團、長安汽車、北汽福田等新項目超過21個項目訂單。2019年,公司全面進入工程機械車輛空調市場,在三一集團、徐工機械(000425)等國內知名工程機械企業的配套份額持續提升,銷售收入進一步增加,成為小車空調業務板塊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國際市場方面,公司與俄羅斯GAZ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為其提供全品類小車空調系統產品,GAZ成為公司首個出口OEM市場系統項目客戶。隨著合作關係的進一步深入,預計GAZ及俄羅斯主機廠項目訂單將進一步增加。在技術研發方面,公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進一步深入研發新能源汽車熱泵空調產品,並與部分客戶建立聯合開發合作,為後續產品順利投放市場奠定市場基礎。

(三)軌道交通空調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公司軌道交通空調業務板塊在資源整合、降本增效的年度計劃安排下,一方面保證現有在手項目的順利交付,為多個城市地鐵項目交付空調產品超過800臺,另一方面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和市場開拓力度,進入動車組空調市場,為後續進一步擴大動車組空調產品份額奠定基礎。在軌道交通空調業務板塊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軌道交通空調業務板塊業績大幅改善,經營質量持續提升。

(四)冷凍冷藏機組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在國內冷鏈物流行業政策日趨嚴格、行業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公司的冷凍冷藏機組業務板塊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國內銷售收入較2018年增長30%以上,銷售臺數超過2,100臺,盈利能力持續提升,經營質量持續改善。在市場開拓方面,公司現有產品已涵蓋從微卡到中重卡的全品類車型,針對不同產品和客戶使用包括松芝、Lumikko等多個品牌,滿足不同客戶的配套需求。在應用領域方面,公司在2019年進入醫藥冷鏈市場,獲得部分省份醫藥物流訂單,因此,公司產品已涵蓋包括冷凍食品、冷鮮產品以及藥品等多個領域,產品質量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在產品研發方面,一方面公司在報告期內已實現2款主流大型冷凍冷藏機組的國產化,並開始在部分客戶對接試裝,另一方面,根據國內客戶需求,研發完成高頂機組、頂置備電機組、新一代新能源機組以及低成本機組,為後續業務發展做好充分的產品和技術儲備。

(五)汽車空調壓縮機業務板塊

報告期內,公司的汽車空調壓縮機業務板塊保持持續發展的勢頭,新一代新能源壓縮機研發持續進行,並在部分客戶和車型實現試裝和銷售,為後續進一步打開新能源客車及乘用車壓縮機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

(一)技術與研發優勢

1、國內外領先的軟硬件研發投入

在軟件方面,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公司堅持打造高質量的研發團隊。目前專業技術人員超過500人,其中博士、碩士超過30人;涉及前瞻技術、產品開發、應用研究、仿真/試驗技術等各領域,構建了比較完善的開發系統。核心研發人員普遍具有10年以上的汽車熱管理領域產品開發經驗,以黃國強先生對代表的技術管理團隊在業內具有顯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硬件方面,公司持續投資,新建、改造研發設備。投資1.5億元人民幣、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環模風洞試驗室自落成以來持續保持較高負荷運行,不僅滿足內部試驗的需求,還為標緻-雪鐵龍、蔚來汽車、長安汽車、江淮汽車(600418)、上海泛亞、上海大眾等客戶提供試驗服務。持續對新能源熱管理系統試驗檯、多功能試驗室等關鍵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拓展了熱泵空調、高性能換熱器的試驗能力。公司在報告期內引進國內領先的3D打印設備,極大提高了樣件製作效率;引進聲學靜壓箱、低溫流量槽等設備,進一步拓展了試驗能力、滿足客戶需求。

基於上述研發軟硬件的建設,公司具有突出的正向開發能力、並長期保持技術優勢。該研發能力獲得合資和自主品牌客戶的廣泛認可,並促進公司獲得眾多客戶的新品訂單。

2、領先的移動式空調研發工作及成果

公司是車用空調產品的行業標準的起草單位,車輛空調研發技術領先於國內同行。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國家專利589項,公司研發投入及成果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大中型客車空調研發投入及成果

a、鑑於《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於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公司率先在行業內對新型環保製冷劑R290、CO2等進行研究,推動我國客車空調前瞻技術發展。目前R290進入基於安全性的二代樣機開發,CO2空調正在進行各項性能驗證,為新型環保製冷劑的使用以及公司產品打開歐美市場做好技術儲備。

b、輕質高效換熱器研究和開發

公司持續研發輕質高效換熱器產品,將系統換熱係數提升8%以上,能效比提高5%以上,且換熱器重量降低30%以上,實現輕量化,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c、超低溫熱泵4.0系統研究與開發

基於客戶對純電動車超低環境溫度、低功耗的制熱需求,公司在超低溫熱泵3.0基礎上,利用變頻補氣增焓技術及自主開發的補氣控制技術,迭代開發了超低溫熱泵4.0系統,實現-25℃環境溫度下滿足整車熱負荷,-35℃環境溫度下連續運行,為北方區域客戶在超低溫環境下低功耗運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d、智能空氣淨化消毒系統2.0開發

基於霧霾、流行病毒以及汽車VOC的控制要求,公司開發了智能空氣淨化消毒系統2.0,在主要解決PM2.5過濾的原空氣淨化與監測1.0基礎上,集合靜電集塵、紫外光、離子發生、光觸媒過濾四大技術,實現殺菌、祛味和高效除塵。為客車車內空氣淨化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e、雙級壓縮技術(未來超低溫熱泵5.0)研究

基於東北、西北等嚴寒地區冬季溫度會在-25℃以下,需要更低溫度運行的熱泵產品實現低功耗制熱,此時補氣增焓技術已經不能完全支撐熱泵高效、可靠運行。公司自主研發的雙級壓縮技術,能實現高壓差、高效率熱泵的可靠運行,目前產品研發已經取得一定成果。將為電動汽車制熱行業的技術提升打下基礎。

f、獨立電池熱管理系列產品開發

公司自主開發了獨立水冷式電池熱管理系列產品和獨立直冷式電池熱管理產品,其中獨立水冷式產品能滿足各類客車、卡車等純電動商用車電池熱管理需求,並已成為國內主要商用車主機廠及電池廠的標配;直冷式是公司與主流電池廠家合作開發的電池熱管理產品,採用低溫製冷劑直接冷卻電池,大大提高電池冷卻效率,提高電池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降低熱管理產品成本,應對市場對快充電池產品的需求和降本的壓力。

g、集成式電池熱管理3.0產品開發

公司基於集成式電池熱管理2.0的基礎和市場發展需求,通過對製冷系統和控制系統的優化和長期試驗驗證,開發了集成式電池熱管理3.0產品。該產品充分利用系統富餘能力,實現更高的電池冷卻能力,更低的電池冷卻溫度,進一步提升電池性能和壽命,繼續引領空調行業技術革新。

h、整車綜合熱管理技術研究

公司基於對新能源客車的技術發展趨勢分析,進行了關於整車綜合熱管理技術的專利佈局和產品開發,包含空調、電池、電機、電控等整車的主要部件,涵蓋了車廂熱管理、電池熱管理、電機電控熱管理、控制器熱管理等,實現整車熱量的有效利用,提高整車能效。並已與國內外主要主機廠進行合作開發,第一階段試驗已經完成。

i、新材料、新工藝技術應用

為了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並響應國家環保的號召,公司通過對新材料、新工藝的長期研究及驗證,採用LFT、PDCPD、SMC等新材料以及新模具工藝生產空調底殼和頂蓋,代替目前手糊玻璃鋼和鋁合金產品,大大提高產品質量,同時降低空調底殼和頂蓋重量達25%以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2)乘用車/商用車空調研發技術及投入

報告期內,公司持續強化開發能力、優化開發流程、完善產品/技術標準和規範;自主開發了專用的空調系統、換熱器設計軟件,顯著提升設計效率。廣泛使用結構、流體和一維仿真手段,結合3D打印等試製手段,以及先進的熱管理試驗檯、環模風洞等測試手段,成功為多個乘用車客戶開發了多溫區、高性能車用平臺化空調箱和空調系統。模塊化、輕量化空調箱,高性能、輕量化換熱器,基於先進算法的智能控制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報告期內,公司順利通過一汽、廣汽、福特、PSA等多家供應商審核,獲得了上汽、一汽、廣汽、長安、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車、北汽福田、比亞迪、江鈴福特、本田、俄羅斯GAZ等多家客戶的平臺車型項目。

(3)工程機械空調研發技術及投入

報告期內,公司積極開發工程機械空調市場。針對工程機械的特點,綜合考慮系統性能、使用環境、可靠性要求等設計約束,為三一、徐工等先進工程機械製造商的重機、鏟運、港機等產品成功開發了多款空調系統;產品質量穩定、性價比優勢明顯,市場份額迅速擴大。正在開發工程機械用高性能換熱器產品、預計開發完成後將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榮獲三一集團戰略聯盟最佳合作獎、三一泵送的優秀供應商。順利通過日立建機的體系審核,開發項目已經批產。

(4)新能源乘用車熱管理研發技術

報告期內,公司抓住熱泵空調系統和電池熱管理系統兩個重點方向,繼續集中力量進行新能源車熱管理技術開發。

在熱泵空調領域,在現有工作的基礎上持續進行技術迭代;第二代熱泵空調系統已完成開發和整車路試,在江淮汽車等多個主機廠進行搭載、部分車型將在2020年上半年實現量產。適用於更低環境溫度、具有餘熱回收功能的第三代熱泵空調系統進展順利,已完成臺架試驗。由科技部支持、與長安汽車合作開發、用於高性能電動SUV的熱泵空調系統,也已完成中期驗收。

同時,公司還積極開展R290、R744等新型環保工質熱泵空調的系統開發,目前正在進行樣機測試。在熱泵空調關鍵零部件開發工作上;車外換熱器、車內冷凝器、水冷冷凝器等熱泵空調的關鍵零部件經過多輪設計迭代,已達到較優水平、並形成量產能力。

在電池熱管理領域,繼續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所開發的熱管理系統、前端冷卻模塊、電池冷卻器、電池水冷帶等零部件已應用於華人運通、東風汽車(600006)、江淮、東南、五菱等多個量產項目;正在為一汽電動車開發電池冷卻器。推出了多款新概念組合式電池冷卻模塊,完成了高集成度冷卻液管理模塊產品的樣件製作,並啟動了下一代高性能電池冷卻器的開發。作為電動車空調系統的核心零部件,電動壓縮機產品經過多輪技術迭代和升級,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第一、二代產品在多個商、乘量產項目上得到推廣,第三代產品完成性能開發、正在進行可靠性測試;駐車空調電動壓縮機完成第二代產品開發、即將批產。

基於長期對電動車熱泵空調、電池冷卻系統控制策略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自主的控制算法、並在相關項目上批量應用。

此外,在堅持“以我為主”進行技術開發的同時,公司還積極利用外部資源,藉助“加冷松芝院士專家工作站”、“上海新能源汽車空調工程技術中心”、“松芝-交大人才培養產學研聯合實驗室”等平臺,持續與上海交大、華中科大、中科院理化所等多家高校院所進行技術合作,開展了“電動車整車熱管理智能控制系統”、“電動車電池熱管理模塊”、“低溫熱泵空調系統”、“高效換熱器”等十餘個項目的技術開發。以“基於液冷技術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熱管理模塊及其關鍵換熱部件的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等為代表的一批市、區級科技項目順利結題並投入應用,有力促進了公司技術開發工作的產業化。

(二)銷售模式優勢

絕大多數車輛空調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採用的銷售模式是“標配模式”,即將產品直接銷售給整車廠商,為整車廠商提供配套的零部件。與此不同,公司重點從最終客戶入手,發展“終端模式”,即公司與最終客戶達成購銷意向後,由最終用戶向整車廠商發出指令,要求在其購買的車輛上必需安裝公司的車輛空調產品,報告期內公司大中型客車空調的“終端”業務收入佔大中型客車空調總收入的大部分。大中型客車空調的最終用戶一般為公交公司、長途客運公司和長途旅遊公司等,其購買車輛的目的在於商業營運,對產品質量、特殊需求的響應速度、個性化的售後服務和品牌信譽更為關注,因此通過“終端模式”銷售的大中型客車空調產品毛利更高,面臨的競爭相對較弱。公司由於掌握了較多大型最終用戶,建立了穩定的信任關係,因此業務相對穩定。

報告期內,公司繼續提高“標配模式”在公司業務模式中的比重。對具有標配地位的子公司進行全面資源整合優化,提高對車企的標配能力,保證標配業務的順利開展。公司是國內極少數同時具備“終端模式”和“標配模式”的移動式空調供應商。

(三)質量和品牌優勢

公司下游客戶大部分為國內知名的整車廠商及要求較高的終端客戶,對空調質量標準的要求一般高於行業標準。公司擁有業內一流的檢測設備,為產品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面對最終用戶的“終端模式”,使公司與最終用戶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通過售前瞭解最終用戶需求、設計取得最終用戶確認、生產取得最終用戶認可、售後及時解決問題等貼身服務,松芝品牌在最終用戶中廣泛傳播,公司獲得了眾多獎項。松芝的品牌影響力及市場形象,已成為公司與其他企業競爭的重要優勢之一。

(四)優質客戶資源優勢

在大中型客車空調領域,公司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積累,掌握了眾多優質的“標配”客戶——整車製造商,和“終端”客戶——公交公司、長途客運公司、長途旅遊公司和團體客戶。整車製造商客戶約100多家,包括比亞迪、鄭州宇通客車(600066)、廣汽集團、金龍汽車(600686)集團、安凱客車、申龍客車、北汽福田、保定長安客車、中通客車(000957)、丹東黃海、一汽客車(無錫)、銀隆客車等。

“終端”客戶超過330家,其中長途客運客戶70多家,包括:國旅、中旅、中青旅(600138)、蘇州客運、海南海汽、和深圳運發等;公交客戶260多家,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大公交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0%以上,包括:北京公交、上海巴士、天津公交、杭州市公共交通總公司、廣東省汽運集團、蘇州客運、重慶交運、成都公交、廣州公交公司、深圳公共交通集團和武漢市公共交通集團等。上述客戶也包含了公司近幾年開拓的一批新能源客車客戶,如比亞迪汽車、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深圳五洲龍客車、重慶恆通客車等。綜上,公司在大中型客車市場擁有的430多家長期客戶,大多為行業內的優質客戶資源,為公司盈利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了堅實的客戶基礎。在乘用車/輕型客車/貨車空調領域,公司近幾年也積累了大量穩定的客戶,雙方合作業務量也逐年穩步上升。這些客戶基本均為國內優秀的整車製造廠商,如上汽大眾、本田汽車、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車、東風柳汽、上汽集團(600104)、長安汽車、東南汽車、比亞迪、華晨汽車、三一重工(600031)、北汽福田等。

(五)銷售及售後服務網絡優勢

公司在全國設立了30多家銷售分公司,300多名銷售人員及售後服務人員,營銷網絡分佈在全國各主要省市。健全的營銷網絡為公司與客戶建立了暢通的溝通渠道,公司可在第一時間瞭解客戶需求,為公司新產品研發提供方向,把握市場先機,將客戶需求及時轉化為訂單,提升公司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

大中型客車空調的售後服務具有緊急、全天候、全年無休、問題複雜、工作瑣碎等特點,對大中型客車空調生產企業的技術、網點建設、管理水平及信息系統要求非常高,很少企業能真正做好此項工作,外資品牌在大中型客車空調市場份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售後服務無法滿足最終用戶的要求。公司經過多年悉心培育和資金投入,已在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建立了19個安裝服務中心和440多個特約維修網點,在全球多個國家設有售後辦事處,培養了數百名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售後服務人員,為客戶提供“全年365天24小時”免費貼身服務。

為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公司已初步建立覆蓋東南亞、南亞、南美、俄羅斯以及中東地區的售後服務網絡,為公司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為國際客戶提供優質產品及完善的售後服務打造堅實的基礎。

完善的營銷及售後服務網絡,優秀的營銷能力和售後服務為公司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對提高公司的產品銷售及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六)自我配套優勢

公司自成立以來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利用規模生產優勢,大幅降低成本,將重要零部件從外部採購逐步轉為內部自制,一來降低產品成本,二來通過對重要零部件的自主研發、生產,有利於把握重要零部件質量並對整個空調系統進行優化。公司已經陸續完成壓縮機、電子控制系統、風機、各類配管等重要零部件的自制。由於規模經濟優勢,公司強大的自我配套能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空調系統性能,提升公司產品競爭力。

(七)管理優勢

公司已經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先進、科學的企業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勵機制,具有較高的現場生產管理水平。公司還十分注重企業文化的建設,目前公司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已具有較強的企業凝聚力。

三、公司未來發展的展望

2020年,公司秉持穩步經營、持續發展策略,整合資源,收縮聚焦產品,做深做透市場。大巴繼續保持技術領先、產品領先、市場領先的行業地位,提高市場佔有率;小車擴大合資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提升盈利能力;軌交發揮松芝品牌效應,培育本地市場,突破2-3個城市地鐵客戶;冷凍冷藏深耕新能源市場及大機組市場,精準營銷,提升市場佔有率;零部件聚焦核心產品,改善質量,提高效率,提升內配套率;壓縮機校準市場定位,依託內配套,謀求發展。全體員工需繼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協同、特別能創新的精神,提升產品力、市場力,與公司共克時艱;公司進一步提升人效,構建以業績為導向的評價體系,以價值創造者為本的分配機制,實現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分享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