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看他們讀書與你讀書有什麼不同


"有志者當效周生"。少年時代的周恩來便立下了宏偉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不僅可以改變個人命運,更能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落後就要捱打,沒有知識,不愛讀書的民族終將被欺凌、被奴役。清朝末年眼見國土淪喪,人民家園不復,有志者不能呼吸之時,一個個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後繼:孫中山、蔡元培、梁啟超、周恩來、毛澤東等,是他們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之中。任何時候,一個民族的覺醒,必先是知識分子的覺醒。讀書知恥,讀書救國。

梁啟超

從古至今,正是一個個這樣的讀書人構建了中華之脊樑。國家危難之際,不僅需要會拿槍桿子的武裝戰士,更需要能拿筆桿子文人鬥士。而國家建設,離不開普通大眾的齊心協力,更需要能文能武,會搞科研的尖端科技人才。

我們國家的十二年義務教育,正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去讀書,懂科學,愛科學。讀書明智,科學知識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興國,科技興邦。國家富強,離不開讀書。書籍是人類走向文明和進步的階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多讀書才能使我們變智變強,讀書更當從少年起。

自結繩記事、倉頡造字、到龜背刻字,再由字成書。樹葉,木板,竹簡,布帛,皆可成書,而這都是最古老的書了吧。但如果沒有這些古老的記載去傳承前人的智慧,也不會有後來的活字印刷及紙張的發明,及現在極其方便的紙質書籍、電子閱覽等。後人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星星,後來後人也成了巨人。江山輩有人才出,文明的推進離不開前人的智慧。而這些閃光的智慧離不開書籍的記載。

我們的尊嚴需要捍衛,我們的文明需要傳承。捍衛者需要知識的洗禮,傳承者需要用一個個光亮的文字去記載,所以有了一本本書,有了很多讀書的人。

王陽明

讀書保家衛國,讀書昇華我們的認知。

古代有岳飛精忠報國,一首《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至今讀來都讓人熱淚盈眶。

文天祥視死如歸,一片丹心照汗青,日月可鑑。辛棄疾一代詞人更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他們是讀書人,更將保家衛國視為己任。還有王陽明一代文儒,卻也是金戈鐵馬征戰沙場。因他們善讀書,鑄就了他們戰場上的錚錚傲骨和視死如歸的氣概。他們的詩文慷鏘有力,充滿愛國情懷,他們的刀劍沙場點兵,縱橫不餒。

現代有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寫照,他是拿筆桿子的戰士。還有李大釗,聞一多,陳獨秀等,讀書使他們覺醒,為保衛家國,一個個的文弱書生、有志青年投入了戰鬥,是他們保衛了祖國的和平,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科學領域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兩彈”元勳鄧稼先,"天眼之父"南仁東等,還有“國有難、召必回、戰必勝”的哈弗八劍客,疫情防控前線的鐘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每每看到這些名字就感覺心潮澎湃。讀書成就了他們,他們成就了中華的脊樑,中華魂。

這是讀書的大意境。反觀那些以讀書之名而沽名釣譽者,每每說起讀書便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管子》書曰:“釣名之人,無賢士焉。”讀書首先要有個良好的心態,才能用所讀之書不斷修正自己的品格,精進自己的人生。

像買辦洋奴汪精衛、胡蘭成之流,雖披著文化的外衣,終是要留下罵名的。還有這段時間的熱點人物鮑毓明,冠著高知的頭銜,卻做著為人所不恥的事。這樣子的讀書真不如不讀。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在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的確像一款安慰我們的良藥,能熨貼滋潤我們的心靈,怡情怡性。

一本書便承載了千年的智慧,一本書便安靜了一世的繁華,一本書就是一場盛宴,一本書就是一場旅程。

書可醫愚,踐行終身讀書,讓書籍來豐富我們的大腦,讓書籍來豐富我們的人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嗨!你好!我是希然,一個寫作路上蹣跚學步的老母親,一個經歷了生活的些許傷痛後依然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女子,歡迎留言關注喔!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