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評論|社區“微改造”可以多些再多些

如今走進清城區大觀街角公園,與之前的雜草叢生相比,公園成功“換裝”讓人耳目一新,充滿歷史感的老照片吸引著不少居民駐足觀看。

今年是清遠創文衝刺年。清遠市清城區在創文過程中,注重老舊小區“微改造”,突出保障城市和人居環境的安全舒適,充分挖掘老城區潛在的資源和優勢,積極探索社區“微改造”新方式,不少老舊小區因此發生蝶變。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微改造”,贏得群眾的紛紛點贊。

北江評論|社區“微改造”可以多些再多些

圖為改造後的清城區大觀社區。南方日報記者曾亮超 攝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老舊城區設施陳舊、配套不齊,這種“先天不足”的居住環境直接影響群眾的生活品質。生活在老舊小區的老百姓對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建設品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面對群眾的需求和心聲,清城區從群眾直接利益出發,從細微之處入手,將群眾的呼聲轉化為改造行動,不失為一種好思路、好辦法。

“微改造”不同於“大棚改”,它沒有大拆大建,卻能切實改變老舊小區髒亂差的面貌,使其煥然一新,但也更加考驗一座城市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從清城區目前的改造成效來看,雖然只是“微改造”,但解決的都是居民們最迫切的需求,讓居民住得更安全更舒適,讓居民對社區更有歸屬感、認同感。

其一,“微改造”也能見大成效。“微改造”的核心是引導群眾參與社區治理,花小錢辦大事、辦群眾滿意的事。隨著老舊小區發生變化,居住環境更好了,居民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文明素質也隨之提升;其二,圍繞居民身邊的難事、小事,區別於傳統“大拆大補”,“微改造”更加精準有效,居民積極性也更高。以清城區“微改造”為例,居民們自發把自家花草樹木種在花基,自己管養;其三,“微改造”能更大程度保留歷史風貌,保留更多“鄉愁”,讓居民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之餘,也感受到自己所在地方的歷史文化,從而激發社區共治活力。

北江評論|社區“微改造”可以多些再多些

圖為改造後的清城區東門社區。 南方日報記者曾亮超 攝

“微改造”項目,看起來是基礎建設項目,其實本質上還是社會治理工程。改造過程中,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精準施策,將培育出強大的社區發展內生力量,更大程度上推進社區自治,共繪和諧社區“同心圓”。期待清城區在這方面有更多探索,借力“微改造”提升社區管理,在“實”字上巧做文章,在共性難題上精準發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花小錢辦大事、為群眾辦實事,這樣的“微改造”項目可以多些再多些。

【記者】魏金鋒 黃玉熹

【作者】 魏金鋒;黃玉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