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運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審查報告

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計劃和預算審查委員會

關於運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審查報告

(2020年4月27日運城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通過)

  運城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計劃和預算審查委員會關於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審查報告,報告內容如下。

一、關於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篇光輝文獻”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開拓奮進,砥礪前行,較好地完成了市四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實體經濟增勢緩慢;投資增速支撐不足,招商引資仍需加力;環境治理任務艱鉅,轉型發展任重道遠。對此,要高度重視,採取措施,有效應對,著力加以解決。

二、關於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計劃和預算審查委員會認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20年計劃草案和報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轉型發展主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緊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符合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指導思想明確,重點突出,主要目標和總體安排科學合理積極穩妥,工作舉措紮實有力切實可行,符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建議本次大會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關於運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批准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

三、關於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建議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謀劃佈局之年,也是我們實現脫貧攻堅決戰完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承諾兌現之年。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做好全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對標新任務,確保經濟穩定增長。要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紮實開展“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儘可能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要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擴大有效需求,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要結合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新的經濟形態,搶抓規劃編制機遇,加快謀劃儲備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生態環保等領域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力求擠進中央、省項目庫,為我市“十四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謀求新突破,攻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持續鞏固深化改革成果,強化政策有效傳導,加快推進國資國企、科技創新等領域重大改革。要強化發展要素支撐,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把“放管服效”改革進行到底,提速提質提效項目審批,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加大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的政策落實力度,不折不扣地執行好減稅降費等各項措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實體商業創新升級營銷模式,引導金融機構採取多種方式精準服務實體經濟。立足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經濟佈局,發揮好開發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主戰場、主力軍作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重點抓好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傳承歷史文化,突出特色,全力打響文化旅遊品牌。

  三是聚焦高質量,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要深刻認識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的重要性,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為引領,堅持項目為王“五個一”推進機制,聚力“五抓一優一促”主抓手,以更高標準、更實措施、更大力度,全面推進“1311”重大工程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達產、早見效。要進一步深化前瞻意識,圍繞年度投資目標和項目進度要求,抓重點、補短板,切實加強前期謀劃和要素保障,全力確保各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有力有序推進。要著力提升招商引資的准入標準、質量成色,招引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要立足傳統產業基礎,注重抓好存量改造提升,增量優選優化,進一步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著力培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緊盯文化、綠色、時尚等新興消費熱點以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打造特色消費載體,促進供需良性互動。

  四是順應新期盼,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加註重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保持就業總體穩定。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應急機制創新,守牢風險底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