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F丨吳林教授、汪道武教授:醫教研並重,促進電生理學科攀升

CCIF丨吳林教授、汪道武教授:醫教研並重,促進電生理學科攀升

點上方藍字“國際循環”關注我們,

為青年電生理人打造線上課堂

首先感謝大家在“後疫情”時期抽出寶貴時間參加第二十三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CCIF2020)“青年電生理醫生臨床及基礎研究優秀論文交流專場”學術環節。受疫情影響今年改為線上會議,其實,早在兩年前,第二十一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CCIF2018,銀川),遭遇航班大面積停飛,會議臨時改為線上講課,取得了較好效果,也為本次會議成功舉辦積累了經驗。今年(CCIF2020)的學術環節是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吳林教授和江蘇省人民醫院心內科汪道武教授共同組織籌辦。

CCIF2020“青年電生理醫生臨床及基礎研究優秀論文交流專場”是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電分會遺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成立之後組織的系列學術活動的一部分,期間將把遺傳性心律失常作為重點,把相關電生理知識的內容呈獻給大家。一方面,將邀請國內在遺傳性心律失常領域知名專家進行專題學術報告;另一方面,也將邀請全國比較有見解的一些青年電生理專家就一些特定的臨床問題/病例,進行報告/經典病例討論。線上會議有它的優勢和不同之處,比如參加人員不需旅行,可以更多人參加會員並進行交流等,期待本學術環節能給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先是心臟科醫生,再是心電生理醫生

本人有幸在美國做過12年零8個月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也曾在美國導管室做過一些臨床實踐工作,但大多數時間還是做心電生理基礎研究。總的來講,心電生理學習比較困難、學習曲線較長。在美國,想成為一名心電生理醫生,經過住院醫培訓三年以後還要做心臟病學會專科培訓(Fellow),在該階段培訓畢業以後如果你要做一名普通的心內科醫生是可以的,共約5~6年時間。但是,如果要做心電生理專科醫生,另外還需再培訓2~3年時間,通過心電生理專科培訓,就不再只是一名普通的心臟病醫生,而是一名心電生理醫生(Electrophysiologist)。心電生理包括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兩個部分,且這兩方面發展的都非常好。國人心靈手巧,在心電生理臨床研究和治療方面工作較好,比如心電生理檢查與治療,包括介入和器械水平都發展得和國外水平不相上下,但是,國內心電生理基礎研究和國外相比相差的幅度較大,特別是心電生理基礎研究相關人才培養方面也還有不小的差距,需要針對性加強。

醫、教、研,相輔相成、互為提升

北京大學在電生理領域的醫、教、研工作確實做得比較出色。首先從教學談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特別重視針對年輕人進行電生理知識技能的培養,在電生理教學工作中總結出了非常多的簡單實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在國內屢屢斬獲教學獎項。從表面看電生理知識很枯燥,但是,電生理知識特有邏輯性,一旦把邏輯關係整理清楚,它會變得愈發有吸引力。其次是基礎研究,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在電生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從單細胞膜片鉗到整體動物,以及離體心臟等等,很多工作緊密結合臨床。比如,在過去幾年裡,採用利多卡因試驗來篩查哪些長Q-T波的病人對Ⅰb類的抗心律失常藥(包括利多卡因和美西律)療效比較好,以此指導臨床實踐,讓很多危重病人得到康復。我們也在總結這方面經驗,爭取能夠早日發表,造福更多病患。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結合,能夠為病人帶來非常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大家要清醒地認識到,電生理醫生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會做介入/起搏器/ICD,甚或有些單位為可能猝死的病人安裝ICD後就讓病人回家,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ICD只能夠減少病人猝死發生率並不能減少心律失常的發作。需要進一步關注安裝ICD後怎樣更好地使用藥物來減少病人發作以及減少ICD放電的問題。眾所周知,任何一次發作和ICD放電對病人而言都是一次極度痛苦的體驗。我們把過去的抗心律失常藥做了總結,還在2018年和牛津大學的專家一起發表了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新分類。通過這個新分類來指導臨床實踐是一個典型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的嘗試,進而推動了大家對一些特殊類型心律失常和藥物靶點的認識,該成果在2018年得到了歐洲心臟病學會的高度認可,並被評為年度世界十大電生理進展之一。所以說這些認識也是幫助我們更好地做臨床,然後把臨床問題再拿來做研究做驗證,再將上述進展動態進行普及,也即走向“再普及、再規範、再提高”這種螺旋式上升。臨床、科研、教學三者相輔相成,互為提升,最終造福更多病患。

CCIF丨吳林教授、汪道武教授:醫教研並重,促進電生理學科攀升

大會官網:www.ccif.org.cn

專家簡介

CCIF丨吳林教授、汪道武教授:醫教研並重,促進電生理學科攀升

吳林,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美國心臟病學院(ACC)Fellow,美國心臟協會和心臟節律協會、美國生物化學與藥理學會會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電分會遺傳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1985年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1990年北京醫科大學心血管內科研究生,1999-2001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心內科博士後,2001-2011年美國加州心血管治療研究所和吉利德科學資深研究員,晚鈉電流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及項目領導人。通過美國醫師三級考試,獲得美國醫師ECFMG認證,2011年北京大學引進人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4項。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項,美國專利1項。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SCI引用36篇。Nature Review Cardiology亞太中文版、Heart Asia、Experimental Physiology副主編。衛生部雲南不明原因猝死調查組臨床組組長。世界心臟病大會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等十餘種國內外雜誌編委或審稿人。

CCIF丨吳林教授、汪道武教授:醫教研並重,促進電生理學科攀升

汪道武,醫學博士,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江蘇省心肺疾病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醫學遺傳基因檢測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遺傳性疾病的臨床診斷、遺傳病專家諮詢、遺傳基因檢測。科研工作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的功能研究。同時近年來在輔助生殖技術和出生缺陷的遺傳病診斷和檢測方面(PGD/PGS,NIPT/S)進行了大量臨床和實驗室的研發和轉化應用。在長QT綜合徵、房室傳導異常、Brugada 綜合徵、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嬰兒猝死綜合徵、心房顫動、肥厚型和擴張型心肌病的基因鑑別診斷、功能研究等領域研究,在遺傳性心臟病的病因學、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臨床藥物治療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進展和創新,並進行了轉化應用。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973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在 Nature Genetics、JCI、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Heart Rhythm、PNAS、Neuron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著。除此以外,還先後30次被邀請和接受在美國心臟大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AHA)、美國心律學會(Heart Rhythm Society,HRS)、歐洲心臟病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國人類遺傳學大會(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和 美國生物物理學會(Biophysical Society)等學術年上以口頭髮言 (Oral presentation) 或牆報 (Poster) 的形式與國際同行交流科研成果。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循環》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國際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