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重拾“煙火氣”

4月9日下午,同心縣豫海鎮,陽光刺眼,氣溫回升。

新華社區居委會旁邊的籃球場上,一群少年正揮汗如雨地打球。另一邊的伊悅馨苑小區,大門口的綠帳篷還在,“紅馬甲”志願者坐在桌前執勤。

疫情防控措施雖未徹底解除,豫海鎮的生活秩序卻已有序恢復。這裡是同心縣委政府所在地,人員密集,商鋪眾多。疫情防控期間,指揮戰“疫”的豫海鎮鎮長馬吉雲手機通話費是900多元,這意味著數千個電話被打進打出。

抗疫期間,有3201人返回豫海鎮,他們回來後都要實施隔離,每4名鎮上的工作人員包一戶,觀察健康情況,代購生活物資。豫海鎮出錢出物,為172戶發放米麵油,為581戶生活困難家庭送去臨時救助款,每戶900元,在非常時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目前,豫海鎮居家隔離人員僅剩9人,生活在復甦,生產在重啟。

走進縣城北郊的同心縣羊絨工業園區,挖掘機正在施工,同心縣投入數千萬元,正在鋪設上下水、硬化道路。目前,園區引進1家我區規模最大的民營絨企,投資數億元,引進意大利生產線,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

“沒有政府這麼幫襯著,我們建廠哪能這麼順利?”投資人周曉勇說,工廠今年7月建成投產,能夠吸收100多人就業,羊絨年加工能力2400噸、絨線年加工能力2300噸。除此之外,同心縣還從河北引進8家絨企。“都是我們同心人的企業,現在家鄉營商環境好了,一招呼就回鄉發展了。”從前期徵地到後期基建,馬吉雲甘心做企業“店小二”,決心重振同心羊絨業曾經的輝煌。

坐落於清水河河畔的同心扶貧產業園,一輛混凝土泵車伸出長長“臂膀”,水泥傾瀉而出,澆築基礎承臺。“建的是一個佔地3792平方米的扶貧車間,今年5月底就能竣工。”施工項目經理馬曉宏說,目前有4座這樣的扶貧車間在建。從3月25日起,工人們每天施工8小時,追回被疫情耽誤的“春光”。距施工地1公里遠的永春社區,安置著6000多名勞務移民,扶貧車間的竣工投產,將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同心縣城大街上,商鋪開張,人來人往。“疫情耽誤了一時的經營,但絕大多數商鋪並沒有轉讓,及早恢復了經營。”同心縣委負責人說,這就是看得到的“煙火氣”,背後則是求同心人發展的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