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筆者很少寫一些講近代作品的小文章,因為這些作品大家太熟悉了,所以很難發掘出一點新意。但是,凡是發掘出了新意了,筆者就想寫一點和大家分享一下。

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作為近代文學的開端一直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召開這段時期大致可以算得上是近代文學時期。當然,筆者這樣分可能不夠嚴謹,這僅僅是我自己“分法” ,可能不代表“官方”、“主流”的“分期方法”。這僅僅三十幾年中。文壇出現了“魯、郭、茅、老、巴、曹”這三位頂尖的近代作家,這六位作家都是帶有著“意識形態”意味和“左翼文學流派”所推崇的文學創作理論與實踐的特色。除了這六位頂尖的作家,當然還有稍微“靠下”一點的作家,筆者認為沈從文應該算是這六位之後的“第七位”。大家對於沈從文應該是非常熟悉了,所以筆者就簡單地做一點介紹: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嶽煥,沈從文史作家同時也是歷史文物研究者。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沈從文最有名的作品要算的上是《邊城》了,這是當年高中時在語文課本上學過的一篇文章。說實話在當時那個就在校園裡面的還是十幾歲的筆者來說並沒有感受到這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又讀《邊城》的時候依然沒有感受到什麼特別處。只是對於教科書上的說的“人情美、風景美、風俗美”這三美教條的加深的印象。如今,筆者已經26歲了,再讀《邊城》已經讀不出什麼“三美”了,也讀不出什麼“歲月靜好”,人們在那片湘西大地之上的那種世外桃源式樣的生活了。筆者讀出了的也全是沈從文的內心中隱隱的傷痛!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1 創作背後的痛苦

沈從文的童年快樂又是不幸的,沈從文從來都是說自己是個“農村人”。沈從文自小比較頑劣,爬高爬底、上樹打鳥無所不能。但是這樣的童年又是“快樂的”而“無憂無慮的”。沈從文在最先的時候從來沒有感覺到什麼叫真正的“苦痛”。家道中落,又因為自己比較頑劣所以13歲就被家人送去當兵。臨行前一天的沈從文還沒有意識到什麼傷感與苦痛。直到在這一天他還在頑劣地調皮的時候,他的嫂子問他知不知道什麼叫離鄉,知不知道以後將要面對什麼樣的生活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明天就要離開了,他突然長大了。在部隊吃了不少苦,他心中還是有著一絲夢想的。所以他決心一人隻身來到北京闖蕩。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賣文為生的日子是要忍受飢餓的,沈從文在吃不飽也穿不暖。投考北大,作文得了零分。因為自己不知道標點、語法,作文一竅不通。就是這樣一個人竟然開始了他的“文學之路”!文學之路漫長而痛苦,他幾次想去北京的徵兵處應徵再入伍來混一頓飽飯,可是他每次走到徵兵處前的時候都想到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所以,他繼續回到他那個發潮、發黴、冰冷的小旅館裡繼續進行創作。

我們之看到郭沫若、茅盾、沈從文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他們和我們今天很多藝術工作者一樣,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經歷。可以說是遭受了一般人難以忍受的苦在加上自己的天賦才獲得了成功。沈從文曾經失望的對劉西渭說,即使是劉西渭這樣的非常有水平的批評家也看不出來《邊城》背後的痛苦與傷痛。《邊城》就是在這樣的及其艱苦、及其絕望的、及其貧苦的時候沈從文創作出來的。沈從文最終的成功總是讓他無法忘懷這段歲月,這段飽含痛苦的創作。《邊城》中總是有著那種淡淡的“傷痛色彩”,就是沈從文在現實中痛苦的隱現。筆者也佩服沈從文在那種環境中,把自己的心境可以隱藏的那麼深!

2 “美”不是主基調,“傷痛”才是主基調

《邊城》是美的,翠翠、天保、儺送的“人美”;船總順順和爺爺代表的湘西大地上生活著的人們的“人情美”;湘西的特有風俗與風景帶有的是“風景與風俗之美”。這一切都是世外桃源的境地,一個遠離戰爭與傷痛的世外桃源。可是,這些美麗都是建立在一種“隱隱傷痛”中的。翠翠與儺送的愛情不知道是什麼結局,結尾處只留下: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開放式樣的結局;一直照顧的翠翠爺爺去世了,翠翠又為什麼會給爺爺撫養呢?因為翠翠的母親愛上了別人,然後羞愧自殺而死。翠翠的爺爺死後,船總送了好些東西,就連翠翠母親的相好也主動承擔了爺爺沒有完成的“照顧翠翠”的任務,這是一片多麼和諧的美麗的人性之圖景呀。但是,從根源上說,翠翠的身世在這裡就可以凸顯出悽慘之相: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首先我們說過了,她的母親是因為出軌羞愧而死而造成了翠翠成為孤兒被爺爺撫養;再就是她因為原生家庭的自卑並不敢輕易接受儺送的愛情,所以造成了愛情的延宕而最終耽誤了自己的婚事。這些傷痛沈從文沒有直接進行表現而總是用一些其他的“人性美”或者叫“補償”來進行消解。翠翠是孤兒的可憐用爺爺的愛來消解;自己和儺送的愛情無望用也許“明天”她回來的消解;翠翠的自卑用天保和儺送都對她產生了感情來消解;爺爺去世,翠翠再次成為孤兒用船總的禮物與其母親的相好來接替爺爺照顧她來消解;整個湘西大地上人們活著的無奈與痛苦、貧困全都用“風景美、風俗,美”進行消解。不是這些傷痛不存在而是沈從文進行了“美化”,讓你不容易看到這些傷痛的存在。

3 只存在的幻想中“世外桃源”

沈從文的創作是有兩個體系的。一個體系就是上文一直說的以《邊城》、《長河》、《龍朱》、《湘行散記》、《三三》等作品的鄉土體系;另一個體系就是以《八駿圖》、《都市一婦人》、《紳士的太太》為代表的城市體系。都市體系的作品的主旨是:展現都市生活中糜爛的生活圖景與人們變態的生活方式與心理,反映了都市生活對完美人性的異化。沈從文是一個“性善論”的信奉者,他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像《邊城》系列作品中一樣淳樸而透明的,不會像《八駿圖》體系中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猥瑣、卑微與低劣的。可是,身為“鄉下人”的沈從文來到城市中打拼,懷著理想抱負的沈從文將原有樸實的“鄉下人”情懷帶到城市中,但是發現這裡他那股“鄉下人”的氣質毫無用處,格格不入。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沈從文《邊城》看似的“歲月靜好”其實背後全是傷痛

他所見到的城市是那樣的不堪,但是他卻進入了一個悖論:厭棄城市,但是他有來到城市找出路,這裡機會更多。回不去的家鄉成了永遠的精神彼岸,城市裡的汙穢他不得不接受。這種痛苦的狀態使他必須將湘西寫成那種一塵不染的美好境地來撫慰自己的心靈以抗拒這個城市所帶給他的痛苦。永遠回不去的“鄉土”只能存在在他的筆下了,他對城市越厭棄心理越痛苦,他筆下的邊城才能那麼美麗與淳樸。沈從文的創作在自我療傷,自我撫慰。筆者上高中的時候就懷疑沈從文的家鄉真的那麼美好和淳樸嗎,難道那裡真的是個沒有爾虞我詐的地方?筆者後來有了答案,那裡絕對沒有沈從文筆下那麼美好,甚至也會有“鄉土小說家”表現的無知與愚昧在其中,裡面肯定也是有著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家鄉”總是美好的,也是必須“美好”的,因為沈從文從那裡走出來,前面的路看不清,如今的身處的地方又那麼汙穢,只有這樣他才能抵抗住現實的痛苦,營造他腦海中完美的“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