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孩子是門大學問:不要誇孩子聰明,要誇他努力

許多家長以為,誇孩子就是一直讚美他。

其實這是錯誤的。

比如就有家長反應:我家的孩子現在被我誇的有點驕傲了,我該怎麼打壓他一下呢?

孩子的驕傲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沒有誇對。

很多家長就問: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誇孩子呢?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同時又是一門藝術,只有通過學習,掌握了孩子成長的規律和孩子家庭教育的規律,才能及時捕捉誇孩子的時機,恰如其分掌握誇孩子的度,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誇孩子是門大學問:不要誇孩子聰明,要誇他努力

GIF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如果僅僅把“誇孩子”當作一種“達到家長自己要求、滿足家長自己願望”的工具時,往往是沒有效果的。

誇孩子最適用的是:1334原則。

1是1個前提

認識孩子、認知孩子、懂孩子。

愛孩子就要懂孩子,誇孩子就要先認知孩子,要實事求是地認知孩子,過高、過低地估計孩子的實力,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家長要深入瞭解孩子的智力、能力、習慣、性格、優點、特長、缺點、弱項等,這些是家長有效誇孩子的基礎。

家長不能把誇孩子當成監督孩子、管理孩子、奴役孩子的工具。

3是三大原則

1)誇具體不誇全部。

家長籠統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孩子幫助媽媽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

“你真聰明”——這是家長慣用的評語。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這就是家長說的“一誇就驕傲”、“一誇就翹尾巴”的原因。

3)誇事實不夸人格。

“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

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項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3是3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

為了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瞭解,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當你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

如果沒有看見,可以用心聽孩子說,然後再予以肯定。

2)誇孩子別嫌“囉嗦”。

“你真棒”是家長最省心、最隨便、最廉價的第一反應,當然也是最沒有效果的無用功。

所以當了解了“誇具體”原則時,家長很難適應,不知道除了“你真棒”之外還能說些什麼。

這時,一定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會引起孩子的共鳴,誇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誇獎當“預防針”。

誇獎不僅僅是事後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牴觸時,可以事先誇誇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4是4個步驟

1)陳述事實,就是把孩子做的事情重複陳述一遍,這是對孩子付出的認同和肯定;

2)確認事實的可貴性,提升到一個品行塑造的高度;

3)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很開心、高興,因為孩子成長的動因之一是“愉悅父母”;

4)鼓勵、相信繼續努力,為孩子指明方向。

比如:回到家裡,孩子給你拿拖鞋了,就可以這樣套“公式”——

“寶貝,今天回到家裡,你給媽媽拿拖鞋了,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媽媽心裡可高興了,媽媽相信你以後一定會這樣做的。”

然後再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孩子就記住了,以後還得給你拿拖鞋,堅持21天,就習慣了。

以上是我在從事家庭教育中的一點心得和感悟,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從中細細品到誇孩子的韻味來,享受誇孩子為家庭帶來的溫暖、和睦與溫馨,因為表揚使人堅持,批評使人停止。

生活在誇獎、表揚中的孩子一定是自信的,而一個自信孩子的未來必定是成功的!

誇孩子是門大學問:不要誇孩子聰明,要誇他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