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小时候听得最多的都市传说莫过于这条:如果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那就证明自己离死不远了。因为二重身即将跑来杀死你,并取而代之你的生活。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就要抢在前面杀死你的二重身。

尽管都市传说并不可靠,但二重身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构想。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就有过相似的经历,他曾在自己的小说中写道:“一种超越了人的意志力的玄妙感觉袭击了我,那个我和我穿着同样的外衣、同样的裙裤,甚至和我的姿势都全然如一。”而芥川龙之介自杀前,他的责编曾看见他的遗作《是不是杀了人》的原稿。可是芥川龙之介却说是失败的作品,甚至气愤地在他面前直接将书撕得粉碎。第二天芥川龙之介因为服安眠药过量死去,可是在他身边却放了一本没有被撕毁的原稿《是不是杀了人》。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芥川龙之介(网络图片)

历史上除了芥川龙之介,还有歌德、林肯、叶卡德琳娜二世都在生前都看到过自己的二重身。且不说是否能凭此证明二重身的存在,但至少为它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些偏题,回到正文。

在我看来,法条遥创作二重身的概念并不是没有由来的。我认为法条遥是将人类的内心潜藏最深处的欲望抽离出来,让它形成另一种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格往往与本体的选择相反,本体在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面前会压抑或忽悠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二重身的人格则会优先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最终带来了重生或是毁灭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法条遥的目的是想通过小说的形式来探讨心理学上的自我窥视如何对自我认知造成影响,以推理和恐怖小说作为外衣,利用叙述性的诡计让读者陷入谜团,设立了一系列二重身的规则增添悬疑性。最有趣的地方是创造出二重身俱乐部这样的世界观,利用真身与二重身的博弈持续对自我认知进行深入探讨,外表的自己与内在的真实欲望相互斗争,来折射现代人在新旧秩序变更时,自我身份恐惧引发的边缘人格该如何进行平衡。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摄图网版权图片

在《二重身》对于自我窥视和自我认知的一系列探讨中,让我联想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有相似。

  • 1.本我:遵从内心快乐的原则为出发点。

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与情感需求,如同小说中众人的二重身,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欲望的集合体”,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使危害他人的行为也会毫不犹豫去做。

  • 2.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为出发点。

这一层面可以说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人格,一般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也就是小说中众人的本体,选择遵从现实生活的人格。这种人格一般是为了调和自我和外界矛盾所存在,当个人承受来自本我和外界压力过大时,则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机制。这种机制有:压抑、否认、抵消等,但书中法条遥显然把这种机制放大,通过本体对抗二重身的各种手段可以得知,自我始终是遵从平衡的现实人格。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 3.超我:遵从道德原则为出发点。

可以说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最理想的层面,它也是本我永远的对立面。超我的机能一般起着监督、批判和约束的作用,可以说超我具备了最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然而最大的弊端则是这类型的人格是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如果个人的道德规范的出发点偏离了现实基准,那么这类型的人格则会遵从错误的方式实行下去。如同小说中,御手洗选择与二重身和解,甚至为了和平共生而去杀人。反过来看,桐村忍最后选择从六楼纵身一跃也是基于她的超我在抗拒这些不属于自己的一切。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电影《二重身》剧照

看完这本书不禁感叹到,人生在世总在做各种不同抉择,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不是每一样想要的东西都能把握住,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更需要去在意的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当本我升华回归理性还可以兼容自我,这是一种最佳的平衡,可惜太过于虚幻。而自我一旦丧失了理性,则是毁灭的开始。

梅山君/文

延伸阅读:

当你遇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你会怎么做?

日本作家法条遥大奖作品《二重身》——我和另一个我的故事

点击“了解更多”,阅读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