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紫石英号",解放南京。

在第三野战军的4个兵团中,7兵团战绩显赫、功勋卓著,9兵团砥柱中流、备战攻台,10兵团浴血淞沪、遗恨金门,而8兵团是最不出名的一个,很少被人关注。虽然这个兵团知名度最低,且存在时间较短,却犹如流星划过天宇,瞬间照亮整个夜空。


兵团组成,阵容强大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原各纵队整编为军,分属4个兵团。其第8兵团由第24军、25军、26军、34军组合而成,共12.7万余人。以华东野战军机关一部为基础在徐州城原刘峙公馆组成8兵团领导机关,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何以祥。第24军,由原6纵改编,军长王必成、政委廖海光,下辖第70、71、72师;第25军,由原7纵改编,军长成钧、政委黄火星,下辖第73、74、75师;第26军,由原8纵改编,军长张仁初、政委王一平,下辖第76、77、78师;第34军,由江淮军区2个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何基沣部组成,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下辖第100、101、102师。

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

◆开国上将 陈士榘

陈士榘是湖北荆门人,革命意志坚定,一生追随毛泽东。华东野战军由华中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组成,陈士榘为山东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过华野参谋长、第3兵团(即陈唐兵团)司令员等职,谋划全面,行事稳健,具备组织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建国后,陈士榘长期担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是我国当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为新中国导弹、核武器基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

◆1949年4月27日,陈士榘(右二)在起义的国民党军“永绥”舰上视察,右一为林遵。

袁仲贤是湖南长沙人,资格相当老,1924年入党,黄埔一期,调8兵团前为华东军区副参谋长,为人忠厚,政策水平较高,与陈士榘合作融洽。建国初期,袁仲贤转入外交战线,出任驻印度大使、外交部副部长。1957年因病去世,年仅53岁,周恩来亲自为他执绋起灵。

江渭清和何以祥也都是华野响当当的人物,江渭清少年投身革命洪流,曾负伤8次,先后在新四军6师、华野6纵工作,和“虎将”王必成一起把24军(6纵)带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老虎军”。建国后,他转入地方工作,长期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何以祥是华野3纵第一任司令员,该纵爆破攻坚能力是华东我军最强。因1947年华野各纵编成时,首任司令员在1955年授衔时多为上将、中将,何以祥却仅为少将,长久以来被认为授衔过低而争议颇多。

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

◆8兵团政委袁仲贤。

8兵团的4个军中,24军、25军和34军前身都算是新四军系统,24军和25军具有一定的红军基础,擅长野战穿插,富有突击精神。26军出自鲁中八路军,战力强悍,善于攻坚和防御,有“攻坚豹子军”的美称。24军70师、25军74师、26军76师为三野和8兵团的主力师,24军72师、25军73师、26军77师、78师战力都不弱。34军较为特别,其100师前身为起义的国民党军77军132师,参加过1933年长城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1948年11月8日,该师同59军2个师共2万余人在何基沣、张克侠的组织领导下,毅然摆脱了国民党军的歧视和控制,在徐州以北贾汪地区运河前线光荣起义,为淮海战役立下头功。

8兵团领导机关编成后,迅即从徐州乘车南下,一路经固镇、蚌埠、临淮关、明光、滁县、六合、天长等地,于4月5日进驻江苏扬州,准备参加渡江作战,所属各军此前已陆续进至沿江一线。


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根据总前委制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和三野渡江作战命令,8兵团在渡江作战序列中划入东集团,东邻10兵团,西接9兵团。在战役编组上,为更好地发挥各部队的特长,8兵团的24军、25军分别调归7、9兵团指挥,熟悉苏南的9兵团20军和最先进入南京、浦口对面阵地的7兵团35军调归8兵团指挥。这样一来,8兵团战斗序列变为第20军、26军、34军、35军,除此,还配属有苏北警备第7旅、特种兵纵队炮3团和炮1团一个营。兵团进攻正面江北西自安徽的金河口、全椒、滁县,东到扬中、江都一线,江南包括南京、镇江等敌人重点设防的城市。长达28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敌军共有6个军,任务十分艰巨。在过江后,总前委赋予8兵团的任务最初是机动作战。

8兵团渡江作战的实施,主要由左翼20军和26军担任突破江防,右翼34军、35军担任监视镇江、南京守敌任务,尔后视情渡江。20军在26军一部配合下,为渡江第1梯队,自三江营至龙稍港段强渡长江,登陆扬中,尔后再渡夹江,向镇江、丹阳地区进攻,截断沪宁铁路线。26军主力和34军为渡江第2梯队。

4月20日,国共两党和谈失败,我军即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进军命令,千帆竞渡,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当晚,中集团7、9兵团首先展开。21日晚18时,8兵团20军第1梯队58师、59师准备发起战斗。就在这时,风向突变,强劲的东北风将江面搅得翻腾起来,58师的船只在三江营夹江里起渡,正好处在逆风口,一时无法前进。在龙稍港附近起渡的59师,虽是顺风,但因风力过大,船只难以集中编队。突击团177团船只被大风吹散,2、3营与师、团失去联系。但我各级指挥员迎风破浪,沉着指挥,2、3营奋力登陆,遭敌猛烈反击,情况危急。5连指导员周文江振臂高呼:“只有前进,不能后退!”全连顽强战斗,固守滩头,打垮敌人一个营的多次反击。在我军民协力配合下,20军终于夺取了敌前沿阵地,按预定计划在扬中登陆,敌人纷纷渡夹江南逃。26军和34军立即开始渡江。

34军当时在扬州至仪征段渡江,攻占北新洲、瓜洲,直插镇江,而后西扑南京。4月22日晚,隐蔽在世业洲江边交通壕内的34军主力部队,全部以白毛巾缠左臂,登上早已集结在江边港汊芦苇丛中的木船和木筏,顶着四到五级的江风,在浓雾中向江南进发。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饶子健同乘一船,率部南进。航行约200米时,遭遇巡江敌舰攻击,南岸守敌随即进行炮击,一时炮火映红夜空,惊涛骇浪和不时激起的冲天水柱给渡江造成极大威胁,34军木船队险象环生,被迫撤回已占取的北新洲。化装成敌军的军部侦察营驶抵丹徒高资登陆后,立即展开,隐蔽在京沪铁路南侧。

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

◆8兵团指战员发起渡江作战。

在4月20日南京东、西两线我军大举渡江的同时,野司命令8兵团35军立即向三浦(江浦、浦镇、浦口)进攻,肃清江北桥头堡,直取南京。当晚35军103师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全歼江浦守敌。104师和105师也分别扑向浦口和浦镇,与敌展开逐个山头、逐个碉堡的争夺。两浦守敌大部被歼,残敌仓皇过江,逃回南京。22日清晨,浦镇、浦口全部解放,35军将士们遥望南京,一片混乱,不少大楼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为早日解放南京,保护古城,拯救人民,35军必须尽快渡江。4月23日黎明,103师派人四处寻找船只,在一条小船的帮助下,往返6次,将师侦察连渡过长江,及时与南京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103师侦察连是解放军进入南京的第一支部队。我侦察人员在下关电厂工人的配合下,将保护起来的一艘火轮升火,驶往北岸,同时还升火启动了另外几艘火轮投入渡运。在地下党组织和工人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船只破浪往返,使35军的部队顺利过江。进入南京后,104师从南京左侧直下紫金山、中山陵,控制了南京城东部分;103师从右侧直插清凉山、五台山等制高点,从西侧控制了下关江面;105师奔向南京市中心,占领新街口、中山门一线市区。

4月23日午夜,35军104师312团的勇士们高举着红旗,跨越国府路,直插总统府,把鲜红的战旗牢牢插在了总统府门楼上。这真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南京被我解放的消息传来,8兵团指挥部一片欢腾。陈士榘和江渭清满怀胜利的喜悦,率兵团部抵达南京。他们跨入总统府中,看到“总统办公室”桌上的日历依然停留在“4月22日”的页面上。

再看34军,4月23日,该军继续南渡,船行约百米,遭4架敌机轰炸,从南京突围的国民党兵舰也向我发炮,我渡船各自为战,边打边冲。激战中,102师306团团长陈大海及其警卫员壮烈牺牲。距南岸尚有数十米远时,战士们纷纷纵身跳水,勇猛向前。至24日下午,34军直属队与3个师全部渡到南岸,进抵镇江、高资一带,并按预定部署继续向句容挺进。25日,攻占句容县城,迫降敌保安团。此时,该军接到野司和8兵团命令:为加强南京的警备力量,第34军立即回师警备南京。军领导迅速研究决定,带100师和102师日夜兼程赶赴南京,101师留守镇江。

我军进展迅速,8兵团部队与攻占镇江、常州的兄弟部队会合,截断了南京、上海的交通大动脉沪宁铁路,并对溃逃之敌展开了猛烈的追击。根据野司的指示,20军和26军转归10兵团统一指挥参加郎广围歼战。


炮击英舰,大长志气

在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1949年4月20日上午,8兵团司令部正在召开渡江作战会议,突然接到配属的特种兵纵队炮3团的报告:一艘英国军舰(即紫石英号)不顾人民解放军的警告,强行溯江而上,横行无忌地行驶在解放军所控制的禁区三江营江面,并与解放军发生炮战。

原来,在特纵各部队正忙于进行战前准备时,炮6团、1团、3团在当日分别向上级报告发现一艘不明外舰由东向西疾驶而来。来舰是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快速护卫舰,其任务是接替原在南京江面的伴侣号驱逐舰,执行为英国驻南京大使馆担任无线电中继舰和运送燃油、食品等任务。由于紫石英号的航线直接威胁到了我渡江路线,还不时进行火力检测(即开炮挑衅),早8时30分,我北岸炮1团向其鸣炮警告,舰长史基纳少校命船员在后主炮塔侧面展开大幅英国国旗以表明身份,同时各炮塔开始转向我方,准备实施还击。9时30分,紫石英号航行至三江营附近江面时,我炮3团7连见警告无效,连长便下令开火,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正式开始。在炮3团开火的同时,炮1团的部队也主动投入战斗,转眼间,有30多发炮弹命中了紫石英号,其中两发75毫米炮弹击中了舰桥,舰长史基纳少校,副舰长威士顿上尉重伤,操舵兵被当场击毙。最重要的是,操舵兵倒下时,将舵卡死,导致该舰一时失去控制,直向浅滩撞去,随即搁浅。遭到炮击后,紫石英号也尽力进行了抵抗,给我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见我炮火更加猛烈,紫石英号曾升起白旗,以示求和,在看到白旗后,我方停止了射击。

大战在即,英国军舰竟公然挑衅,企图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正在主持会议的8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迅速交换了意见,命令前沿部队密切观察敌人动静,随时准备战斗。

下午13时半,三江营又传来了炮声。一艘英国海军驱逐舰(即伴侣号)从南京奉命增援,它气势汹汹地赶来三江营,在靠近紫石英号时再次遭到我炮3团7连的射击,中弹5发后,这艘英舰利用我方火炮射界有限的弱点,躲进我军射击死角猛烈还击。英舰上配备有8门114毫米主炮,加之舰炮射速较快,迅速击毁我7连野炮2门,我方6名炮手牺牲,1人负伤。见已压制我7连炮火,伴侣号便靠近紫石英号试图将该舰从泥滩中拖走。随即我1连的3门日制105毫米榴弹炮与附近步兵部队的37毫米战防炮先后开火。伴侣号也集中其全部火力进行还击,向我方阵地发射300余发炮弹。激战中,英舰的3座炮塔先后被击毁,火力锐减至原来的1/4,舰长罗伯森中校负伤。鉴于解救紫石英号已无可能,再打下去只会把伴侣号也赔进去,英舰不得不脱离战区,向长江下游驶去。在脱离过程中,伴侣号再次遭到我炮1团1营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的射击,遂开足马力,以27至29节的高速逃往下游,后在上海与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梅登中将指挥的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护卫舰会合。

华野八兵团,麾下猛将云集,炮击英舰

◆英舰紫石英号。

20日晚,梅登中将亲率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全速向长江上游驰援。21日晨,两舰驶临江阴。此时,江阴一线属于我10兵团23军的作战地域,为支援渡江作战,23军的作战地域配属有特纵炮6团的两个营(装备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加上军、师所属的山野炮,共有75毫米以上重炮50门。在发现英舰之后,炮6团1营3连于10点左右率先开火,其它各炮乃至附近阵地上的友邻部队也纷纷开火。遭到炮6团射击后,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立即动用全部火炮还击,包括8门203毫米火炮、不少于10门的102毫米火炮及多门40毫米炮,因舰炮的射速远高于陆炮,火力优势非常巨大。但是英国人的射击并不准确,伦敦号的炮弹大多越过江堤,飞向了纵深地带,却给这里正在作战前准备的23军步兵部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202团正在召开战前准备会,一发203毫米炮弹飞来正好命中会场,团长邓若波当场阵亡,另有官兵和当地群众数十人牺牲。伦敦号随后加大航速,在驶至北沙洲附近江面时,再次遭到我方炮火拦截。这一次参战的是炮1团1营,该营对英舰先后发射榴弹72发,给伦敦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舰桥和上层建筑被破坏,舰内通讯一时中断,舰长卡扎勒海军上校负伤。见此,梅登中将不得不放弃救援紫石英号的企图,在距紫石英号约30公里的江面上倒舰退走。在两艘英舰退回到23军炮群射界内时,又遭到我方炮击。21日晚,两舰狼狈返回上海。在这场炮战中,英舰伦敦号共阵亡13人,伤54人,解放军的伤亡在250人以上(主要是纵深步兵)。

21日傍晚,长江涨潮,英舰紫石英号浮起,驶入镇江以东谏壁附近夹江,企图乘夜逃跑,但为时已晚。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江面上,已发起了渡江战役。陈士榘、袁仲贤率领的8兵团,先后攻占了扬中、镇江、南京,并争取了国民党海军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部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

这次长江炮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震惊了世界。美国、法国、苏联等国的报纸,都在显要位置发表了这一消息。根据中央指示,8兵团政委袁仲贤作为代表和特纵炮3团政委康矛召等人,多次与英方进行谈判,要求英方承认错误,赔偿损失。但英国政府态度狡猾,拒不承认错误。在谈判进行中,竟不顾我方警告,指使紫石英号于7月30日乘机逃跑。

至此,“紫石英号事件”暂告一段落,中英长江炮战的规模虽不甚大,但其影响却是十分深远。在中国,这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涉及到本国主权时决不动摇的决心,而在英国,这次事件则被视为大英帝国在中国实行了百年的炮舰政策的最终收场,也被视为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终结。袁仲贤在这一涉外重大事件中表现的外交才能,开启了他日后数年的外交生涯。


警备金陵,无上光荣

8兵团参加接管南京的任务是临时做出的,原计划是由二野的陈赓4兵团担任,由于敌人撤得很快,南京迅即解放,而陈赓兵团刚在安徽望江突破江防,如向南京转进,至少需要十来天。总前委遂决定由三野8兵团兼南京警备司令部,以最早进入南京的35军和刚过江的34军为警备部队。5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警备司令部,由陈士榘兼任司令员,袁仲贤兼任政治委员。

4月26日,34军进入南京,当时部署在外围:军部及直属队驻孝陵卫;100师驻孝陵卫外营房,担负机动任务;102师驻汤山,负责南京东郊的防卫。城内的35军在执行警备任务过程中,由于教育还不够深入,发生了一些违反我军入城政策的事件,尤其是4月25日,103师307团1营营长擅自闯入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并将其训斥一番,导致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和纷纷指责。中央对此非常关注,要求三野8兵团查处此事,并电示总前委:“35军进入南京纪律严明,外国反映极好。但是入侵司徒雷登住宅一事做的不好……此事必须立即引起注意。”南京警备司令部将两军予以换防,34军接管城内警备任务,军部进驻城内原国民党水利局,101师也从镇江赶来接防南京城内各主要单位和地段警备。

34军接管南京警备任务后,军党委非常重视,将进城引发的一些违纪现象通报各部,要求引以为戒,机关组成数个工作组分到各团检查帮助,进行战斗队和工作队的思想教育学习,继而紧紧围绕警备南京这个中心任务,激发起了广大官兵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该军警备期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政策,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从而保证了警备南京任务的顺利完成。广大官兵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对待居民不以功臣自居,身居闹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协助公安机关积极打击敌特破坏分子,受到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好评,树立了34军的威武文明形象。

4月29日,郎广围歼战胜利结束,三野调整各军隶属,35军归还7兵团建制;26军在金坛休整待命,暂归野司指挥,尔后准备参加夺取上海;调归7、9兵团指挥的24军和25军归建8兵团,35军所遗警备及防空任务由24军接替。5月4日下午,24军前指进入南京,所属各师也随后进驻句容、汤山、栖霞、龙潭及雨花台、孝陵卫等指定地点。6月下旬,该军主力移驻徐州附近地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所属72师调归山东军区指挥,参加了攻占长山列岛的作战。

1949年7月,8兵团番号撤销,兵团机关大部作为组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陈毅任校长兼政委,陈士榘任副校长。原辖之24军、25军直属三野暨华东军区领导,26军调归9兵团建制,34军继续留在南京执行警备任务。同月11日,华东军区命令,以34军军部和8兵团机关一部组成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保留34军番号和建制。南京警备司令部下辖步兵第101师和第102师,100师则调归淞沪警备司令部。7月20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区直属教导师划归南京警备司令部指挥。

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袁仲贤、第一副司令员何以祥、第二副司令员何基沣、副政治委员张藩、参谋长饶子健、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副参谋长过家芳。

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于1951年3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高级步兵学校,下辖第12、13、14步兵学校。1952年4月,第3高级步兵学校奉命改为总高级步兵学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1953年1月,正式在南京孝陵卫成立。1958年12月,该校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