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命運如何?

張超武


司馬遷命運坎坷。但是又可說正是這樣坎坷的命運催生出了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連司馬遷自己都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屈原放逐,乃有離騷。也就是說一切偉大的著作都是作家經歷苦難之後寫出的。那麼司馬遷的《史記》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就關係到他坎坷的命運了。

司馬遷又稱為太史公,“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他們家世代為朝廷史官。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時告訴他想寫一部歷史著作的願望,但是沒想到著作還沒完成就不行了。希望兒子完成他的遺願!司馬遷扣首流涕說:小子不敢忘!

司馬遷在父親死後繼承父志,成為史官。本來一切都是順風順水,不料天降橫禍!這禍來自李陵投降匈奴的影響。當時朝廷諸公礙於漢武帝的天威,都落井下石痛罵李陵投降匈奴。就好比現在罵某某作家是漢奸賣國賊一樣。漢武帝不知發的什麼瘋,有一天突然問史官司馬遷對李陵投降一事的看法。司馬遷是個正直的人,又跟李陵是好朋友,見皇帝問他就原原本本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了。他說:李陵投降匈奴也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他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幹,說不定以後他還會找機會報答陛下的。話說文人確實有傲骨,不知道阿諛奉承,唯唯諾諾是何物。這下把漢武帝給激怒了。他本來是以為司馬遷會順著他的思路和做法去附和,哪想到這該死的文人會逆龍鱗?

司馬遷被下獄問罪。按漢朝法律,罪該宮刑,就是割掉雀雀。但是如果拿錢出來,是可以減罪的。可是司馬遷一介書生,只有傲骨,哪有錢財?沒辦法只能下蠶室,受宮刑!

作為一個男人,宮刑是奇恥大辱!司馬遷好幾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他又沒有付諸行動。不是他怕死,而是答應父親的事情還沒完成。史記還沒完稿,不能去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宮後的司馬遷除了寫史記,就是苟且偷生地活著。想一下這對一個有血有肉的男人是多麼的命運多舛啊!

但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司馬遷的不幸遭遇成就了偉大著作《史記》。因為我們知道,一部偉大的著作無不傾注著作者的情感和血淚。換句換說,司馬遷的遭遇讓史記的寫作有了靈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一帆風順的人生際遇中,史記的創作雖然仍然很精彩,但是一定不會像現在這般有靈魂,有血肉。《史記》被譽為史家絕唱,無韻離騷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

史記寫作成功後,書稿藏之名山,副本在京師。所幸沒被散失。後被外孫獻給漢宣帝。從此流傳下來。太史公司馬遷一生命途多舛。他除了史記外,還有《報任安書》流傳下來。至於後來命運如何,則無從考證。

但是他跟那不朽的著作一起流傳了下來,千年歲月,生生不息!


明月故鄉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用畢生的心血寫出的《史記》,全面而系統地寫出了從遠古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這三千年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魯迅尊稱《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被後人譽為:中國史學之父。雖然司馬遷的學術思想有著輝煌的成就,但是他的命運卻是坎坷曲折,九死一生。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官方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文帝時期朝中的文史典籍管理者。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對歷史文獻有著濃厚的興趣。長大成人之後,司馬遷到各地考察旅遊,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令他深受啟發和感動,沿途中搜集了許多的歷史資料。

司馬遷當上太史令之後,不忘父親遺志,準備著術一部繼《春秋》之後的通史之作,並著手蒐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日以繼夜投入寫作《史記》,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身上。

李陵事件的發生,其他的官僚落井下石,只有司馬遷仗義直言,令漢武帝勃然大怒,將他判處死刑。如果不接受死刑,也得承擔宮刑的痛苦和折磨。面對奇恥大辱,司馬遷也想一死了之,但是想到《史記》的宏大志願還未完成,這一死與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他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想到那些歷史人物都是歷經磨難而走向成功。司馬遷毅然選擇以宮刑贖身。

可是當宮刑在他身上實行之後,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讓他又一次想到血濺牆頭,了卻殘生。此時他想到自己所說過的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沒有完成大業,就此一死,輕於鴻毛。於是他再一次強制自己要倔強而堅忍地活著,又是一部沒有完成的《史記》,給了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司馬遷出獄之後,做了中書令,繼續廢寢忘食地著書寫作,忍辱負重。直到出獄之後的第八年才完成這部歷史鉅著。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人格和品質為標準,。無數個帝王將相,英雄豪傑,鴻儒博學,讓他開啟了傳記文學的先河,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幅幅壯麗的畫卷,把中國的史學和燦爛的文明,推向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司馬遷在李陵事件之前,由於他自身的努力和父親的正確引導,他的命運還是一路暢通,事業有成。受李陵事件的牽連,他遭受滅頂之災,悲痛欲絕,忍辱苟活。出獄之後雖然做了箇中書令,但是宮刑留下的餘痛還在他的身上,精神上的摧殘永遠是他心中的陰影。他的晚年是身心疲憊,是淒涼孤獨,絲毫沒有夕陽的無限美好。有一位哲人說過,偉大的作品來源於作者苦難的人生。也正是司馬遷在獄中的大苦大難,才成就了《史記》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朱八戒CC


司馬遷的命運相當悲慘、慘烈,在無奈與無助中生活與生存了一世。悲慘,慘烈說他的因李陵之禍皇帝動怒,下之獄中非死及辱,腐刑以俱。說他的無奈與無助那是因為他決不丟棄父親的殷切囑託,忍辱負重,完成自己的宏大願望,在得不到別人理解的情況下自己屈辱的活下去,活下去……他有自己的歷史責任,雄大的抱負,他怎麼能看不到泰山之重,鴻毛之輕!

按照自己根據史料記載大體推測司馬遷的生存簡歷如下:他生活在西漢時期的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壽59歲。公元前108年時年38歲接替其父司馬談任太史令。公元前99年因李陵之禍入獄三年時為47歲。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時年50歲出獄任中書令。公元前91年《史記》成書,時年55歲。而後在公元前87年辭世。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得以公開出書《太史公書》。

應該說司馬遷在童年時期、青年時代生活的相當順暢精彩,少有才學,文思敏銳,意氣風發中暢遊天下。在他的在西漢任太史公的父親司馬談的殷切期望下可以說茁壯成長,大有大任有為的亮麗前程。司馬遷生於陝地韓城龍門,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的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其父司馬談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開闊視野,多長見識在司馬遷二十歲時就讓他開始遊歷各地風情,瞭解歷史的淵源景觀。他探察禹穴、泛舟沅水;看孔子遺風、觀梁楚都會。甚至司馬遷出仕任郎中奉命出使巴蜀。司馬談死而囑託兒子司馬遷:周公後五百年有孔子,孔子後到現在已經五百年了,能像他們那樣嗎!司馬遷流淚接受父親的殷切囑託。三年後司馬遷任太史令。可以說這段時間司馬遷的命運是順暢精彩的,但是因為李陵之禍他的人生命運就發生了慘痛的逆轉,痛切而屈辱,慘烈而無奈。在他的著名書信《報任安書》中描寫的慘痛與屈辱經歷讓人扼腕嘆息,久久不能釋懷。

司馬遷在獄中手腳束縛,接受杖責。面對四壁,見卒膽戰。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這樣的境遇可見司馬遷的命運相當悲慘,相當痛切,但是為有這樣沉重的悲慘經歷才練就了司馬遷的精神意志,泰山之重的人格品質,三千年的歷史用他那沉雄之筆精彩鮮活的呈現了出來,是為之歷史文獻之絕唱,《史記》擬於離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