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梨花風起話養生!

清明節

2020年4月4日

農曆 三月十二

星期六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可以說節日快樂嗎?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哀與樂並存,這看似難以融合的矛盾體,展現著在傳統節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中,內涵也在不斷延伸變化。而這其實也是一種提醒:享受美好春光,美好生活,因想到逝者,而不至浮躁放浪;在寄託哀思中,又因春光可貴,亦不至於太過沉重,更好前行。

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說,清明是可以說“清明節快樂”的,這樣的說法其實已延續很長時間;相較而言,“不能說清明節快樂”,是近兩年才冒出的說法。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人們對清明節的內涵瞭解不夠深。

高巍分析,之所以可以說“清明節快樂”,是緣於該節日的主題內容及歷史傳統。因為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其主題內容十分豐富,它既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糅合在一起,又貼合春天正處陽氣上升、陰氣下沉、萬物復甦、生氣勃勃的節氣特徵。

清明節氣|梨花風起話養生!

“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高巍進一步指出,清明節並不是悲傷的節日,祭奠先祖,除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思,也使後人獲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遊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為了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積極的生活態度。

當我們去祝福快樂的時候,恰恰也代表著我們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高巍說。


清明養生

1、清明戶外踏青


從養生的角度來講,清明時期,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人們宜多到戶外運動,如晨練、登山、踏青、郊遊等,而且宜加大運動量。

清明節氣|梨花風起話養生!

2、飲食規律,低鹽多蔬果


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相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預防高血壓需要調理肝臟,調暢肝陽。眼下正是吃山藥的好時機,山藥健脾祛溼、美味可口可常食。

3、注意”病從口入“


而多變的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此時又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因而要認真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以及儘量少出入公眾場所,尤為注意”病從口入“。

颳風天氣盡量減少外出,外出時可戴口罩,以防花粉、化學粉塵等刺激物進入口鼻。家中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被褥要經常換洗,防止塵蟎滋生。

4、忌食”發物“

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氣候潮溼,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此時,各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復發,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的食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一定的養生道理。

宜食山藥、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萵筍、蘋果、馬蹄、梨、桃、櫻桃等。養生的湯品宜食紅蘿蔔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穹山藥燉魚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