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展出文物,對於現代社會有什麼樣的意義?

離意


博物館文物展對現代社會尤為重要,中國國家博物館相對完整成熟,但是還有大量民俗文化的文物不能有效保護和展示,未來我們需要更多能體現各區域民俗文化的博物館或類似文物展,對於瞭解我們古代人文地理、民俗文化、孩子學習成長都有重要意義。文物古蹟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是珍貴的研究材料。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是對社會共同記憶和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文物古蹟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在日益物質化的今天,保護文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與此同時,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對其歷史價值、科研價值、教育功能、形象功能的充分開發,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應該可以看除國家博物館外的很多實用的、符合當地人文地理、民俗風貌的民俗博物館。能讓中國各地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廿希堂—方波


國際博協2007年通過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 博物館是普及教育、啟迪民智的知識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也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符號。

蔡元培認為,“教育並不是專在學校”,“除了學校以外,圖書館、研究所、博物院、展覽會、音樂會、戲劇等等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是學校嚴格一點。”很明顯,他將博物館、圖書館等視為教育機關,認識到這些機構具備了教育功能和作用,明確提出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教育場所,可以獨立承擔對國民的教育義務,而不像此前僅僅將博物館看作是學校教育的一種簡單補充,而把博物館教育納入整個教育的範疇,使其成為教育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現代社會博物館的意義: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公眾活動場所。


在人們的腦海裡 ,博物館的印象是跟“古董”打交道的地方。而正因為擁有這些喻作“古董”的藏品 ,博物館的存在才有其神聖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價值。

第一、博物館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博物館最初始的社會功能以及首先從事的活動就是收藏。在古代,儘管對於珍奇物品的收藏,只表現為少數人的活動,並且只為少數人享有,但從本質上看,也仍然屬於對社會需求的一種滿足,即人類需要把那些象徵著自身發展的文化遺存保藏起來,需要把那些潛涵著自然界全部奧秘的典型物品保藏起來,以瞭解和證實迄今為止的這個世界,究竟曾發生了些什麼。然而,發展到今天,博物館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與人們的 生活息息相關了,請看以下的一份調查:

《小康》雜誌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日前發佈《2009―2010年度中國休閒小康指數》調查發現公眾最喜歡光顧的休閒場所為:

①公園 68.4%;

②旅遊景點 52.9%;

③圖書館、博物館43.5%

④商業街 38.8%;

⑤影劇院 38.7%。

調查顯示,休閒方式上,文化娛樂類休閒、休閒旅遊和怡情養性類休閒,被選為公眾最常採用的三大休閒類型。而現代博物館得以產生、長期存在和蓬勃發展,是因為有滿足社會的自我認識,保障社會文化的延續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自新博物館學興起,博物館界倡導去精英化、走進社區之後,博物館日益重視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這一現象在近年來的“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

2010年,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

2014年,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樑”;

2015年,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博物館對於促進社會變化和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又是什麼呢?

第二、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博物館要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機構存在,實現其獨特的社會功能,首先要明確博物館的價值。更進一步的,是要明確博物館不同於其他文化機構的核心價值。對於博物館核心價值的界定,目前並無統一的認識。這裡,我們瞭解一下專家們是怎麼解釋博物館的核心價值:

  • 2010年,國際博協主席阿歷桑德拉·康明斯認為,“把博物館人的多樣性聯結在一起就是國際博協普遍奉行的‘核心價值。
  • 原中國革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蘇東海先生認為,“博物館的核心就是博物館中的遺產,博物館的使命就是讓這些遺產的價值發揚光大。
  • 2013年,陳儒斌認為“收藏與展覽是藝術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
  • 田軍認為,“引人求真趨美成為博物館教育的目標,也是博物館永恆的價值追求。
  • 蘭維則認為,“文化認同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追求。

在“博物館核心價值”的認識方面,業界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有諸如“收藏、遺產”說,“以人為本”說,“公益性”說,“收藏與展示(教育)”說,“體現文化多樣性和話語的多樣性”說,“利用藏品為社會服務”說,“促進社會變化發展”說,等等。


第三、博物館展出文物,對現代社會的意義

  • 寓“博”於教,教博共濟——更具社會性和群眾性的教育形式

學校教育、課堂教育是我們所熟悉並親身經歷過的,它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教育方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識到了博物館教育所具有的優越性,即教育對象的範圍更為廣闊,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他曾經指出,“教育決不是專為兒童所設,無論其從前是否進過學校,也不可不給他有一種受教育的機會”

  • 博物館文化傳播——構建和諧社會、提升民族素質的好形式

博物館裡的藏品,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文化內涵,承載著一個民族甚至是全人類的文明。這些藏品見證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輝煌與恥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因此,博物館是傳承國家歷史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理想場所,觀眾置身於博物館,必然能對其內心和情感產生極大的影響。

黨的十八提出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博物館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資源 ,大量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科學自然標本蘊藏著人類文明的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正是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 ,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價值理念保持高度一致 ,有益於國富民強、社會和諧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係。民族的、文化的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 ,是構建和諧社會強有力的支撐。


  •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綜合國力的提高。

以經濟和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 ,形勢逼人 ,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又相互交融 ,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參與和支撐。博物館文化傳播讓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讓技術的創新找到了文化原動力。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只要正確處理好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兩者是統一的,相互促進的。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發達程度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也正是城市吸引眼球的魅力所在。很多地方 ,例如山西平遙、雲南麗江、河北承德、河南洛陽等地 ,以文物作為標誌 ,塑造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 ,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高城市定位和知名度,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

博物館還可以直接參與到推動當地旅遊經濟發展當中去 ,成為旅遊攻略上重要的參觀景點 ,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為經濟的騰飛添翼。


  •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文化興則國運興 ,文化強則民族強。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博物館以保護和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 ,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弘揚和傳播民族傳統思想價值 ,讓傳統文化得到社會各界重視和認同 ,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發展。


結論:

博物館文化傳播有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博物館文化發展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發展方向決定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目的是服務公眾 ,創造豐富多樣的精神食糧提供給人民群眾 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保證博物館服務社會功能的實現。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博物館通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充分地展示出來,凝聚了人類文明文化的遺產精華,同時這也是於人類的歷史發展的整個進程進行全面的敘述,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圖片均來自網絡)


嬋月一笑


文物,是一種記憶,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載體。

回望歷史,見證歷史,歷史走過漫漫路程,文物留下了深刻的痕跡。

展出文物,就是為了讓現代人,瞭解歷史,記住歷史,去傳承汲取先輩留下的優秀文化,並且避免前人走過的彎路,受教受益。

意義之深刻,表現在以古撫今,今天我們應該幹什麼、怎麼幹?寄予當下,展望未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明天更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