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千百年以來,包拯的好官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甚至得了一個“包青天”的稱號,然而查詢歷史之後,我們會發現包拯被褒獎的程度已經遠超了他所做出的功績,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的職位、政治作為、文采詞藻等都比他同時代的幾位同僚都要差上許多,而那些人的名氣卻都沒有包拯大,在百姓們心中的地位更是比不上包拯,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呢?

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包拯的個人形象,在民間百姓們的心中,包拯是一個忠於君主、孝順父母、懲罰惡人、明察秋毫、 救百姓於水火的清官形象,細看一下包拯幾乎包攬了所有官員應該具備的美德,在他身上發生了一系列的神奇故事,甚至還曾做過宰相。遺憾的是這個完美形象並不真實,歷史上的包拯要略微遜色一些,不過的確是一個清正廉潔、嚴格奉公的好官。

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士,早年就展露鋒芒,考中了進士,朝廷先後兩次給他下了聘書,聘請他擔任建昌和和州的稅務官,不過他秉承父母在不遠行的原則,一次邀請也沒有接受,等到他父母離世之後,他才願意出任長天長縣的知縣一職,此時他已經39歲了,在任後不久就破獲了著名的“牛舌案”,此後又憑藉業績多次得到升遷,後來升任為監察御史。

在做監察御史的時候,他不畏懼權貴,上書阻止了將要給予張貴妃伯父的節度使、宣徽使之位,提出了抵禦外敵契丹的策略,等到他擔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的時候,直接要求廢止一切從宮裡下達的加官進爵的皇恩任命,相當於剝奪了皇帝“激動犯錯”的權利,他甚至還手抄了魏徵的經典奏疏放在皇帝的龍椅邊,以此來鞭策皇帝。

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包拯的剛強果斷和剛正不阿震懾了一批又一批的皇親國戚,降低了皇親國戚犯罪的概率,也由此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當時在京中還有人編了民謠來歌頌他,在他因病去世後,皇帝追贈他為禮部尚書。不過以上所述都無法使包拯的名聲傳承至今,真正使包拯名垂千古的事情發生在他去世之後。

在包拯去世之後,宋朝的新興市民階層將他的辦案事蹟寫入了話本小說,如《合同文字記》就講述了包拯解決一項財產糾紛案的過程,另有《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講述了包拯通過解謎語來幫助鬼魂申冤的故事,從第二篇就可以看出來話本里已經摻雜了鬼怪之說,後來又經過茶樓酒館說書先生們的講述,包拯的藝術形象就這樣初具雛形了。

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與包拯有關的文學作品在明代中後期達到了頂峰,像《龍圖公案》一類的小說已經將包拯的故事擴展到了上百則,其中自然有許多案件並不是包拯破獲的。在元朝的時候,雜劇逐漸火熱,觀眾多是底層百姓,他們飽受欺壓,迫切需要一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做偶像,“包拯”就再一次出現在了《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和《叮叮噹噹盆兒鬼》等作品中,在這類作品中,包拯已經不僅僅是審理民間冤案的官員了,還要“兼職”處理陰間的案子。

包拯的功績被誇大,如今愈演愈烈,這種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到了清代,又有了關於包拯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如《龍圖耳錄》和《七俠五義》等,新中國成立之後,也出現了不同劇種的包公戲,最著名的就是京劇中的《鍘美案》,雖然劇情純屬虛構,卻深得觀眾的喜愛,如今的影視劇就更厲害了,直接補充出了包拯少年時期的故事,如此看來包拯已經幾乎完全從一個歷史人物轉變成了文學影視人物。

如此看來,包拯的形象多是後世人塑造出來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拯本人的確是一個好官,而包拯形象轉變的現象也表現出了這樣一個道理:歷史人物存在的其中一個意義就是要教導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好人可以流芳千古,壞蛋只能遺臭萬年。

小莫侃歷史,戲說不胡說,關注小莫,帶你瞭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歷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