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E.阿倫森《社會性動物》有感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是社會性動物,肯定會受群體環境的影響,原先看《烏合之眾》對此感同身受,在群體中很多人喪失了智商,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喪失了判斷能力。這本書剖析比《烏合之眾》還要精準,不但給出結論,還給出方法如何利用,毫無疑問是要精讀的,這就屬於那種增加你智慧的書籍,必須把裡面的論點總結下來,作為自己社會心理學的檢查清單,當你遇到社會學問題時,常讀常新。以語錄方式記載下來的目前有三本書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岸健一郎的《被討厭的勇氣》,這是第四本。

1,阿倫森第一定律: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

2,從眾行為其實就是保持群體一致性。從眾行為或不順從行為要一分為二看,在文化中,從眾行為被認為“無能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眾其實就是合作,不順從就是反抗行為。也許不從眾行為會在事後(不知多長時間)會得到讚美,但同時代或者同團隊的人們對他們評價並不太好。人們喜歡合作者,而不是便利者。但在一個圈子裡面,如果是完全從眾的群體,或者根本不允許存在偏離,在這種氛圍下,由於沒有了不同意見,既使最殘忍的行動看起來也是合理的,更別說違法了。對於那些在群體中有價值的個體而言,那些在小組中處境安全的人更容易做出偏離小組的行為。從眾行為有兩個目的,一是確保自己的意見正確,另一個是通過不辜負他人的期望來贏得他人的好感。解決辦法為,團隊中必須得有至少一個意見不同者,一個持異議者的出現會助長人們擺脫多數人影響的力量。

3,內化是對社會影響最持久的反應,正是因為人們希望自己正確的動機是一種強大的而且可以自我支撐的力量,他才不需要依從那樣依靠獎懲之類的力量持續監督,也不需要像認同那樣依靠對另一個人或者某個群體的持續敬重。任何一項具體的行動都可以歸為依從,認同和內化。只有內化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

4,大家都有責任意味著大家都沒責任,進行任務分派或者需求幫助時,一定要指明責任人。

5,當人們出於恐懼和氣憤之中時,單有事實和數據是不太能夠令人信服的,只有當這些事實和數據對解決選民們所深度關切的問題有幫助時,他們才能夠發揮作用。

6,如果一個人在說服我們的時候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和好處(而且可能失去一些東西),我們就會信任他,他也就會更有效力。

7,在某些不太重要的問題上,我們會受到我們喜歡的宣傳者的影響,我們做出某種行為就好像為了取悅於我們喜歡的人。而且當所面對的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觀點與行為時,假如我們喜歡某個人,既使他在明顯的試圖影響我們,或者明顯的為了從中獲利,我們仍然會接受他的影響

8,我們的意見會受到那些可靠而且值得信任的人的影響。

9,一個見多識廣的人更希望瞭解一些相反的觀點,越是見多識廣,他們就越不容易被單方面的觀點說服

,而被那些先提出重要的相反觀點然後予以駁斥的論證方式說服的可能性越大。

10,,如果你和你的競選對手將要依次發表各自的觀點,而且選舉要在幾天後進行,你應該第一個發言。但是,如果選舉在第二個人演講之後馬上進行,而且在兩個人的演講之間會安排較長的休息時間,那麼你第二個演講效果更好。

11,假如一位宣傳者具有很高的可信性,他所提出的觀點與接受者觀點之間的差異越大,接受者越容易被說服,從另一方面看,假如一位宣傳者的可信性受到懷疑或者原本就不高,當宣傳者與接受者觀點存在中等差異時,他會使接受者看法改變最大。

12,銷售過於死纏爛打不好,例如,一個過於積極的售貨員一定要讓我購買某種商品,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離開這家商店,以堅持我的獨立性。

13,如果銷售給出的壓迫力太強,當這些壓力變得如此明顯以至於影響到人們的自由時,人們不僅僅抵制他們,而且還往往按相反的方向去行動

14,人們不喜歡損失,而且會想方設法避免損失,失去20美元所體驗的痛苦,要比得到20美元所帶來的快樂強烈的多。

15,加入不相關的信息會導致有效信息效力的降低

16, 光環效應讓人產生總體性偏見,對某個人良好的或者不好的總體印象,會影響到我們對這個人的推測與期望。

17,態度便捷式判斷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錯誤一致性效應。幾乎每個人都會過高估計自己,過高估計自己的貢獻,過高估計贊同自己的比例。

18,便捷式判斷在下述條件下很可能得到運用:我們對某個問題沒有時間進行思考;我們接受了過多信息,以至於我們不可能全部處理這些信息;需要權衡的問題並不十分重要,因而我們不屑於對它進行思考;當可用於決策的可靠信息或者知識很少。

19,那些被老師誤認為能成為大器者,比那些被認為不能成為大器的人,的確變得聰明瞭,而且智商得分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種預期或者定型引導人們採取一定方式對待他人,使他們證實自己預期的過程,稱之為自證預言。

20, 記憶紊亂髮生的原因為:假如我可以將我的不幸歸咎於小時候的可怕事件,那麼我就不需要對自己作為成年人的失敗負責


讀E.阿倫森《社會性動物》有感


21,人們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22,作為觀察者,我們很少注意到這樣的事實:每個個體都扮演許多社會角色,而我們可能只是觀察了其中之一。這樣,我們在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解釋時,可能輕易忽略了其他社會角色的重要性,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23,行動者更可能從情境方面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而旁觀者則從行動者的個性特徵方面來解釋這些行為。例如,薩姆和蘇珊約會時遲到了,薩姆可能將自己的遲到解釋為“碰巧趕上了一路紅燈”,而蘇珊便可能推斷薩姆“對自己失去了興趣”。解決這一問題方式為:轉變行動者和旁觀者的視角,即換位思考。

24,自我中心思維,大多數人傾向於更多的將自己視為事件的中心,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25,自利偏差指的是個體所具有的這樣一種傾向,

對自己的成功進行性格歸因,而對自己的失敗進行情境歸因。

26,人們都會對自己的行為,信念和感受加以辯護。當人們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只要有任何可能,都會盡力讓自己或者他人相信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邏輯,合理的。

27,在人們去從事一項很愉快的活動的時候提供獎賞,實際上會降低這項活動對人們的內在吸引力

28,只有運用適當而且讓孩子們感到的確值得,表揚才會有益。假如某位家長或者老師濫用表揚,以至於讓孩子們產生自己做某件事情是為了得到表揚這樣的錯覺,那麼孩子便不會對活動本身產生樂趣。

29,家長採用一些嚴重的懲罰去制止兒童的攻擊行為,往往會導致這些孩子在家裡不會表現出多少攻擊行為,但在學校或者離開家庭玩耍時表現出大量的攻擊行為。

30,輕微懲罰過的孩子,這些孩子並沒有因為大人告訴他們做某件事不受歡迎而去貶低這一行為,他們是自己讓自己相信它是不受歡迎的

31,如果一個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或者目的,有過某種困難或者痛苦的經歷,那麼這個目標或者目的便會更具有吸引力,這一過程被稱為為努力進行辯護。

32,高自尊的人相比於低自尊的人更不容易做出不道德和不誠信的事情

33,家長和教師應當特別警惕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們的孩子和學生的自尊造成的影響,儘可能採取措施幫助個體學會尊重自己和喜歡自己,培養高自尊。

34,一旦你曾經對某個人加以詆譭,那麼你將來便更容易傷害他

35,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造成傷害時,他便會開始通過認知機制對這種殘忍的行為加以辯護。具體而言,當我們傷害了另一個人時,我們便會體驗到認知失調,“我傷害了某人”的認知與我是一個正派的,理智的,善良的人,不會肆無忌憚的到處傷害別人的認知之間,就會產生失調。對我而言,減少這種失調的最好方式就是讓自己相信,傷害某人並不是一件不良的事情,為了做到這點,我會忽略某人的優點而去強調他的缺陷和不足,以便達到認知他是咎由自取。

36,在大多數情況下,實施暴力或者對暴力寬容並不會減弱暴力傾向,暴力行為增加了人們對受害者的負向情感,最終暴力幾乎總是滋生了暴力。

37,革命通常不是由那些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發起的,革命的發起者常常是那些剛剛從水深火熱中擺脫出來,舉目四望,發現周圍的人比自己過得更好而制度又不能公平對待自己的人們。因此,挫折並不是絕對剝奪的產物,它來自相對剝奪。

38,沒有一個女性會感到自己能夠從被迫性行為中得到任何快樂,但是她們中相當高比例的人卻認為其她一些女性會有這樣的感受

39,偏見的成因:進化心理學認為,動物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強烈的傾向,對與自己基因相同的其他個體表現出善意,而對與自己基因不同的個體則表現出恐懼和強烈的反感,儘管後者並沒有對他造成傷害。

40,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比曾經接受你幫助的人更容易再次向你提供幫助。

41,假如某個最初對我們持肯定情感的人逐漸變得否定,會比這個人自始自終對我們持否定的情感,會使我們感到更加討厭。

42, 人們經常受到痛苦的畫面為:似乎在不停的從陌生人的眼中尋求讚賞,而與此同時卻又在承受著來自自己最親密的朋友或愛人的傷害。

43,只有交往雙方不去掩飾衝突,而是通過努力發展和創造性改變雙方關係來解決衝突,雙方關係才會真正具有創造性並且能夠得以持續地發展

44,在親密關係中進行有效的交流,情感的表達必須直接,公開。只有遵循這一策略,我們才能獲得我們的言論和行為被如何解讀的直接反饋。

45, 如果愛人之間表達的是情感,而不是有關對方錯誤,冷酷,沒有魅力之類的看法,分歧便很少會升級。坦率的談話可能的確是通往完美之愛的捷徑

46,研究發現,那些在結婚初期就進行素質型歸因的夫婦,感到與自己的配偶相處越來越不幸福。相反,那些進行情境性歸因並且對配偶而出現的一些無意舉動予以諒解的夫婦,則對他們的婚姻越來越感到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