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鲁肃第一个看出了江东能成帝王之业,排出了一个初步计划。随后说服孙权调整计划,为打赢了赤壁之战打下了基础。在刘备攻蜀后,调整计划,拿了荆州三郡。在没有破坏大势的情况下一直做出了有利于东吴的策略,不可谓不恐怖。陆逊临危受命,转危为安。先后抵挡了蜀,魏进攻。在孙权极力削弱东吴士族力量的情况下,父子两人俱称名将,保东吴国祚绵长(虽然不光靠他们俩,但其他诸葛瑾,诸葛恪,孙峻等人太不像样)。虽然未能开疆拓土,但是打出了如此长时间的稳定,也是非常不易了(可以参考抗美援朝)。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周瑜在位时间太短,从赤壁之战展露头角。先后提出了三次策略。第一次决定打赤壁之战,赢得很漂亮。第二次要求软禁刘备,第三次决定攻打四川。后面两个就有点摸不到头脑。刘备世之枭雄,三国志评语折而不挠,曹操高官厚禄没有留住。看见大腿长肉都能哭出来的人。周瑜是否关得住?而且在去江东之前刘备就担心有不测,后来把孙夫人接到荆州来了,还“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想要刘备在江东贪图享受,乐不思蜀,感觉不太可能。进攻西川我上面分析过了。吴国赤壁之战都只能拿出3万人,周瑜能带多少人进攻西川呢?一旦覆灭,对东吴打击沉重(刘备不会就这么看着周瑜打西川的)。不过周瑜去世太早,没能进行验证,没有对东吴造成实质性损失,所以我排在第三。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吕蒙。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临阵筹划,算无遗策,可比之于。我一贯认为孙权夺荆州不能算错,只是可惜东吴日后没能从荆州出兵给中原带来震动。单论吕蒙来说,夺下荆州之后,并没有留下相应策略。推荐朱然后就去世了。若不是曹丕没有听刘晔的策略,若不是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整个局势那就十分危险了。有点事情做了一半,让别人擦屁股的嫌疑。我们不知道吕蒙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既然历史是这么走的,那我只能把他放最后了。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个人感觉吕蒙战略眼光次于其他三位,如果目标是关羽,白衣渡江四位都督都做的到,谈不上很高的成就了。如果不需要顾全大局,同盟期间反水偷袭关羽,拿下荆州,以上四位都督谁都可以做到。吕蒙在战术上,战功上,出身贫寒文化低还身体不好却功成名就的难度上,甚至私德上(不考虑“背盟“的话)以及和主公的相性程度上都是完全没办法黑的,萌萌排垫底唯一的理由,只能是战略问题。所以,鲁1吕4的排名,说明标准是战略大于战术及战功。那么问题来了,周郎难道没有战略么?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周瑜是东吴元老,又有卖刘繇带孙策过江,和乌林破曹操水军的两件不世之功,所以抬的比较高。周瑜死得早,又有程普掣肘,实际指挥人马不超过2万人,所以当时他就没有机会表现真正的才能。而且赤壁之战、南郡之战的内容基本都被和谐了,即使周瑜有什么表现,后人也没办法知道了。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就现在已知材料来看,东吴方面在南郡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吕蒙。周瑜基本在划水。东吴从来没有所谓的四大都督,纯属后人附会。比如赤壁之战时就是程普与周瑜并为左右督,再举一个例子:鲁肃继承周瑜的私兵担任横江将军汉昌太守,这个时期不单有程普为南郡太守,同时还存在督夏口的都护征虏将军孙皎,丹阳太守奋威将军孙瑜,濡须督平虏将军周泰,屯柴桑的平南将军吕范,新都郡太守奋武将军贺齐。这些将领各有所领,互相不统属。我就请问,诸位这时候打算把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第二代大都督”封给谁?

吕蒙的战术水平是四将第一,真正获得大都督的,只有陆逊一人?

真正获得大都督地位的,只有夷陵之战中的陆逊一人。所以陆逊才没有和周瑜鲁肃吕蒙并为一传。陆伯言之特殊遍寻江东亦找不到类似的臣子,因此只能父子单独列传。最后,明确了陆逊特殊性质之后,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吴书九当中人物的优劣,这重要吗?有意义吗?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吗?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四大都督,所以根本没法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