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致富路”:香椿樹長出“脫貧芽”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大帥

頭戴射燈,身背竹筐,戴上手套……4月8日凌晨5點,79歲的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村民高邦海出門開始上山摘香椿芽。曾經因病致貧的高邦海,一度無法下地幹農活,自從響應村裡號召,由種地瓜改成種植香椿後,他不僅可以下地幹活,而且收入也大大提高,並實現了脫貧。其實不僅高邦海一家,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的44戶貧困戶,76人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香椿都已實現脫貧,村集體經濟年收入更是達10萬元以上。“香椿”也能變成“搖錢樹”?不僅僅是記者,最初的南市村村民也有這樣的疑問。然而,經過幾年的探索發展,如今的南市村已經形成了獨有的以香椿為主導的“拳頭產業”。以香椿“破題”,南市村脫貧致富也由此展開。

產業:香椿樹長出“脫貧芽”

4月8日清晨,聊城蔬菜批發商李朋把車開進南市村。今天他收購了600多斤新鮮的香椿芽要拉回去售賣。“去年我就來這裡收香椿了,因為消費者都反應很好吃,這不今年我又來收了。”李朋告訴記者,趁著四月份下香椿芽,這次他要多收點。

記者看到,在南市村停著不少前來收香椿芽的貨車,個個都滿載而歸。有菜商“搶購”,村民的腰包自然也鼓了起來。“通過種植香椿,平均每戶每年畝產增收近2000元。”南市村黨支部書記李新月告訴記者,現在的南市村家家戶戶都種植香椿,有的貧困戶種植面積比普通村民還多,大家也因此實現了脫貧。

“雖說我們多年來有種植香椿的傳統,但很多年紀大的的貧困戶還是以種植糧食、棉花這種基礎性作物為主,因為一無人力二無資金三怕失敗。”國家稅務總局平陰縣稅務局派駐南市村第一書記孫宗傑說。

香椿樹何時長出的“脫貧芽”?這還要從2015年說起。2015年,南市村依靠上級扶貧產業政策,為種植香椿芽的貧困戶每畝地補貼773元,有了扶貧資金“撐腰”,45戶貧困戶信心大增,全部把土地種上了香椿。

自從全面種植香椿芽,南市村村民生活有了喜人的變化。以高邦海一家來說,2019年共種植香椿5畝,平均每畝地收入2500元左右,一年收入達12500元。收入高了,日子越過越好。今年2月,高邦海買了一臺液晶電視,換下了曾經用了十多年的大背頭電視機。

推廣:第一書記幹起“微商代購”

南市村產香椿芽香味濃郁,受到消費者喜愛。但如何進一步拓寬市場,成為村民關心的問題。受“網上代購”的啟發,孫宗傑便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宣傳香椿,幹起了“微商代購”。

今年3月底,孫宗傑的朋友石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消息後,立刻定購了20斤香椿。得到朋友的好評後,孫宗傑立刻委託朋友在濟南幫忙宣傳銷售香椿,擴大銷售市場,沒想到格外受歡迎,隨即增加了240箱的訂單。

接到訂購消息後,孫宗傑和李新月裝著一車香椿來到濟南大觀園附近送貨。“從3月底到現在,我們往返濟南送貨3次,售出了2000多斤香椿芽。”孫宗傑告訴記者。

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是可行的。目前,訂單仍在不斷增加,村民們都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如今,在南市村的帶動下,周圍的新直溝、喬莊、北張等村也都發展起了香椿種植,總量達到4000餘苗。“未來計劃建設冷藏室,將香椿芽冷藏起來,這樣可以保證一年四季都有香椿芽吃。”李新月說,除了發展種植規模,加大產量保證一年四季供應以外,還將進一步探索深加工,讓村民進一步增收。

脫貧:扶貧不僅生活好,更要“日子美”

栽種香椿芽讓貧困戶們嚐到了勤勞脫貧的甜頭。然而扶貧不僅僅生活好,更要“日子美”。如何讓村民享受到脫貧後的美好生活?南市村又有新妙招。

“我們開展了‘玫瑰積分扶貧工程’,實施一月一打分,通過積分來兌換生活用品。”李新月說分值多少完全取決於貧困戶的表現。有了積分扶貧工程,貧困戶更加註重了對扶貧政策的理解,扶貧收益情況的掌握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村民對扶貧政策理解的提升,讓扶貧工作開展的更加順利。目前,南市村通過發展光伏發電、香椿種植等扶貧產業,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06萬元,在村裡打造了“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產業模式,激發了貧困戶們脫貧的志氣和持久脫貧致富的動力,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南市村的香椿基地已提質升級,所有山上均通了水泥路,村民集中居住地段均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裡提倡每家每戶既種植苗木果樹,又適當栽花種草,大力推進美化、淨化、綠化、亮化,為發展鄉村旅遊創造條件。

物質生活有了提升,南市村又開始備上了文化大餐。在南市村文化大院裡,村民放下鋤頭變演員,載歌載舞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除了文藝表演,更有書香撲鼻,南市村的圖書館全天開放,孩子們和農閒的村民可以免費閱讀。

“種植香椿真的能脫貧,這在之前是想象不到的。”李新月告訴記者。現在,小小的南市村,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滋有味,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