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愛爾蘭踢踏舞《王者之舞》曾在全世界創下多個演出記錄:在澳大利亞,它曾在10天內售罄25萬張門票;在倫敦6萬人溫布利體育場,它曾連續售罄21場門票;在拉斯維加斯,它曾駐場演出5年,吸引了200多萬觀眾到場;在聖彼得堡建市三百週年慶典上,包括普京、布什在內的五十多名國家領導人都是它的座上賓……

和《大河之舞》一樣,《王者之舞》誕生於“踢踏舞王”邁克爾·弗萊利之手,走過60個國家,圈粉6000萬觀眾後,這部現象級舞蹈來到了中國,5月初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6場。登臺前,邁克爾也特意飛到上海,為演出造勢。

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王者之舞》劇照

從貧民子弟到踢踏舞王

1947年,邁克爾·弗萊利的父母從愛爾蘭移居美國,作為第二代移民,邁克爾1958年出生在芝加哥。那時的芝加哥留在人們記憶中的除了工廠機器的轟鳴,還有混亂和動盪。

1960年代,在芝加哥生活是件艱難的事。邁克爾記得,美國當時的種族衝突非常激烈,社會動盪不安,而他的父母並不富裕。家裡有5個孩子需要撫養,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生存下去,養活所有的孩子。

邁克爾一家人住在種族雜居的貧民窟裡,靠父親在建築行業打工勉強餬口。不過,家裡還是流淌著藝術氣息,父親會演奏愛爾蘭音樂,母親和外婆都曾是愛爾蘭舞蹈比賽的冠軍。

作為移民,外婆和父母都希望通過愛爾蘭國舞,把愛爾蘭人的根延續下去,因而儘管生活艱辛,他們還是決定送邁克爾去舞蹈學校。

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互動環節

最開始,邁克爾很痛恨這個決定。那年他11歲,家裡人揪著他的耳朵,把他從足球場拽出來去上學。事實上,很多人3歲就開始學踢踏舞了,邁克爾入門晚,但天賦是顯而易見的,不斷獲得獎項肯定之後,他真正愛上了這門舞蹈。

高中畢業後,為了生計,邁克爾還需要去建築工地幹活。當時的他並不能靠跳舞謀生,可能前一天還在卡內基音樂廳起舞,第二天就要飛回工地繼續挖地基,“年輕時,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一定要努力工作,因為我的父親相信,出人頭地的惟一途徑就是努力工作,不管時世多麼艱難,永不放棄。”

每年,愛爾蘭文化部都會舉辦國家級的踢踏舞級別考試,同時舉辦各種類型的踢踏舞比賽。17歲時,邁克爾第一次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成為第一個贏得“世界愛爾蘭舞蹈大賽”冠軍稱號的愛爾蘭裔外國人。

1980年代,邁克爾應邀加盟愛爾蘭酋長樂隊,開始職業跳舞生涯,然而,他一直夢想著創作一部自己心中的舞蹈傑作。

這個夢想在1994年徹底爆發。這一年《歐洲電視網歌唱比賽》的中場表演上,邁克爾編導並領銜主演了一段《大河之舞》,演出結束後,全場觀眾都站起來為他們鼓掌。舞蹈只有7分鐘,只是為了填補比賽空白出現,卻意外借助大眾傳播的巨大力量,創造了一個一夜走紅的傳奇,更將愛爾蘭的踢踏舞連同整個愛爾蘭的民族文化,傳向了整個歐洲和世界。

1995年,以邁克爾為首的《大河之舞》創作團隊趁熱打鐵,推出了整臺踢踏舞綜藝秀,隨之而來的是票房爆滿以及世界各地的演出合同。女舞者們白衣短裙的打扮一度成為愛爾蘭少女的流行裝束,某種程度上,《大河之舞》也成了愛爾蘭國舞的同義詞。

邁克爾一夜成名,不僅因為舞技嫻熟,更因為他為這項民間舞蹈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創新。

踢踏舞在愛爾蘭有著上千年曆史,其特色之一,是雙臂緊緊固定在身體兩側。從技術層面上看,舞者更希望集中力量去表現腿部和足部的技巧;從愛爾蘭的宗教歷史來看,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人曾經反對一切公開場合下男女的親密舉動;英國統治期間,愛爾蘭人一度不被允許公開跳民族舞蹈,於是發明了這種上半身不動,只用腳踏擊地面的舞蹈形式,透過窗戶遠遠望去,根本看不出他們在跳舞。

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王者之舞》劇照

“為了不讓踢踏舞失傳,很多舞者在村莊與市集之間流浪,當免費的舞蹈老師,致力於將這個舞蹈一代代傳下去。就這樣,愛爾蘭人跳著踢踏舞熬過了大饑荒年代,度過了工業革命浪潮的洗禮以及逃往新大陸的顛沛流離。踢踏舞跳出了對自由與光明的嚮往,是愛爾蘭人對抗黑暗的一種武器。”

但是曾經一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喜歡傳統踢踏舞,而更喜歡節奏更high的舞蹈,比如街舞。於是,邁克爾對踢踏舞做了變革——他將舞者的雙手、雙臂解放出來,讓舞者的上身也動起來,舞步保留了傳統,但是加快了速度,同時加入了一些新動作——踢踏舞變潮了,變酷了。

把傷痛看成朋友而不是敵人

正當《大河之舞》如日中天時,作為靈魂人物的邁克爾卻選擇離開,投入《王者之舞》的全新制作中。

邁克爾解釋,他離開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團隊在《大河之舞》的未來走向上看法不一致,另外,作為一名創作者,他總是在構思新的舞步、新的創意,如果一直留在《大河之舞》,他就沒有機會去創作新的踢踏舞。

《王者之舞》講述了正邪之戰、光明與黑暗軍團的一場對決,至於為何取這個名,概因邁克爾喜歡舞蹈中傳遞出來的力量——當你遭遇不幸時,你必須勇敢地去抗爭,最後等待你的將是成功——這是邁克爾多年來堅持的人生信條,不在於你跌倒過幾次,關鍵是你爬起來過幾次,這也是《王者之舞》試圖展現的內容。

如果要對比,邁克爾形容《大河之舞》更像一部國家紀錄片,美輪美奐,《王者之舞》則像一部好萊塢大片,時尚、酷炫、驚心動魄,能讓觀眾在劇場身臨其境科幻電影般的舞臺效果。

盛年時期的邁克爾曾有一項常人難及的紀錄,一秒鐘腳部擊打地面35次,這個速度快到人眼看不清楚,必須藉助高速相機和特殊、敏感的地板來記錄。

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邁克爾·弗萊利與黃豆豆互贈禮物。 主辦方供圖

一秒35次,到底怎麼才能做到?邁克爾形容自己的雙腿就像“橡皮筋”,是長年累月高強度艱苦訓練的結果,“你每天都要訓練10小時以上,才有可能使腿部肌肉靈活地高速運動,如果一定要說一個數據,我想至少要磨破500雙舞鞋。”

提速是非常緩慢的,唯有從早到晚反覆練習,“一開始你可能要用10秒,然後不斷把這套動作壓縮到5秒、4秒、3秒、2秒、1秒,不斷重複,用高速相機捕捉出最快的一秒,一秒35下,這就是我的紀錄。”

如今在舞團,普通舞者能做到一秒20次,領舞則能達到一秒30次,更重要的是,邁克爾始終要求他們的舞步整齊劃一、勢如破竹,而要達到整齊劃一,邁克爾也經歷過艱辛的嘗試。

“他們每天都堅持訓練,但很難做到統一,突然有一天我來了靈感,把排練廳的燈都關上,讓他們閉上眼聽自己的心跳,再聽同伴的心跳,注意力不要集中在舞姿上,而是集中在腳步上,然後大家一起起舞,慢慢地,腳步越來越齊,就像一個人在跳舞,不管加入多少人都能做到整齊劃一……”

臺上舞者幾乎都獲得過國際舞蹈比賽的冠軍,男舞者更有媲美健身教練的腹肌和馬甲線,美好的肉體首先在視覺上就佔了優勢。

為了打造一臺能迅速挑逗觀眾荷爾蒙的秀,邁克爾坦承了自己對身材管理的重視,不管在哪個國家巡演,舞團後臺一定會有2個房間 ,一個是理療室,一個是健身房,舞者們不僅在酒店健身房練習,在劇場後臺也要進行4-6個小時的專項訓練,然後由專業理療師進行肌肉的放鬆和治療。

“身體是舞者表達的武器,我們要想保持第一,只能把武器磨礪地更鋒利。”高強度訓練之餘,舞者們還要車馬勞頓四處巡演,受傷是家常便飯。因而,劇中每個角色都有備選,每場演出之後,巡演組醫生都會忙著幫他們做深度理療和冰敷,打止痛藥、打封閉甚至也是常態。

踢踏舞王帶著《王者之舞》來到中國,一秒腳部擊地30多次

身為舞者的一員,邁克爾更是滿身傷痕,從頸椎到胸椎、脊柱、肋骨、腿骨,沒一個地方沒有撕裂或者骨折,“我早已被醫生判了死刑,他們斷言我50歲就應該休息在墳墓裡,至少癱瘓在床無法自理,當然我很幸運還能活著,可是傷痛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我。”

作為至今仍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保持單週收入最高的舞者,邁克爾一週的週薪能有160萬美元(約合1000萬人民幣),每晚只要跳兩小時舞就能賺那麼多錢,在很多人看來,他的生活實在太容易了。

“他們不明白這兩個小時花了我一生的時間和努力。”邁克爾說,“你必須把傷痛看成一個朋友而不是敵人,你只有面對它。你必須意識到活著就是一種幸運,跳舞就是一種幸運,傷痛就是一種幸運,因為這就表明我每天晚上都在跳舞,這樣這些東西就有了全新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