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怪錄 卷二


玄怪錄 卷二

○崔環

安平崔環者,司戎郎宣之子。元和五年夏五月,遇疾於滎陽別業。忽見黃衫 吏二人,執帖來追,遂行數百步,入城。城中有街兩畔,官林相對,絕無人家, 直北數里到門,題曰“判官院”。見二吏迤邐向北,亦有林木,袴靴秣頭,佩刀 頭,執弓矢者,散立者,各數百人。同到之人數千,或杻,或系,或縛,或囊 盛耳頭,或連其項,或衣服儼然,或簪裙濟濟,各有懼色,或泣或嘆。其黃衫人 一留伴環,一入告。俄聞決人四下聲,既而告者出曰:“判官傳語:何故不撫幼 小,不務成家,廣破莊園,但恣酒色!又慮爾小累無掌,且為寬恕,輕杖放歸, 宜即洗心,勿復貳過。若踵前非,固無容舍。”乃敕伴者令送歸。環曰:“判官 謂誰?”曰:“司戎郎也。”環泣曰:“棄背多年,號天莫及。幸蒙追到,慈顏 不遙,乞一拜見,死且無恨。”二吏曰:“明晦各殊,去留有隔,不合見也。” 環曰:“曏者傳語云已見責。此身不入,何以受刑?”吏曰:“入則不得歸矣。 凡人有三魂,一魂在家,二魂受杖耳。不信,看郎脛合有杖痕。”遂褰衣自視, 其兩脛各有杖痕四,痛苦不濟,匍匐而行,舉足甚艱。同到之人,歎羨之聲,喧 於歧路。

南行百餘步,街東有大林。二吏前曰:“某等日夜事判官,為日雖久,幽冥 小吏,例不免貧。各有許惠資財,竟無暇取,不因送郎陰路,無因得往求之。請 即暫止林下,某等偕去,俄頃即來。諸處皆是惡鬼曹司,不合往,乞郎不移足相 待。”言訖各去,久而不來。環悶,試詣街西行,一署門題曰“人礦院”,門亦 甚淨。環素有膽,且恃其父為判官,身又蒙放,遂入其中。過屏障,見一大石, 週迴數里。有一軍將坐於石北廳上,據案而坐,鋪人各繞石及石上,有數十大鬼, 形貌不同,以大鐵椎椎人為礦石。東有杻械枷鎖者數千人,悲啼恐懼,不可名 狀。點名拽來,投來石上,遂椎之,既碎,唱其名。軍將判之,一吏於案後讀之 雲:“傅某獄訖。”鬼亦捧雲。其中有傅磑獄者,付火獄者,傅湯獄者。環直逼 石前看之,軍將指之雲:“曹司法嚴,不合妄入,彼是何人,敢來閒看!”人吏 競來傳問,環恃不對。軍將怒曰:“看既無端,問又不對,傍觀豈如身試之審乎?” 敕一吏拽來鍛之。環一魂尚立,見其石上別有一身,被拽撲臥石上,大錘錘之, 痛苦之極,實不可忍。須臾,骨肉皆碎,僅欲成泥。二吏者走來,槌胸曰:“郎 君,再三乞不閒行,何故來此?”遂告軍將曰:“此是判官郎君,陽祿未終,追 來卻放,暫來入者。無間地獄,入不須臾。遂道如斯。何計得令復舊?”軍將者 亦懼曰:“初問不言,忿而處置,如何?”因問諸鬼曰:“何計得令復舊?”皆 曰:“唯濮陽霞一人耳。”曰;“遠近?”曰:“去此萬里。昨者北海王與化形 出遊,為海人所愪。其王請出,今亦未回。”乃令一鬼召之。

有頃而到,乃一髯眇目翁也,應急而來,喘猶未定。軍將指環曰:“何計?” 霞曰:“易耳。”遂解衣纏腰,取懷中藥末,糝於礦上團撲,一翻一糝,扁槎其 礦為頭頂及身手足,剜刻五臟,通為腸胃,雕為九竅,逡巡成形,以手承其項曰: “起!”遂起來,與立合為一,遂能行。大為二吏所貴。相與復南行。將去,濮 陽霞撫肩曰:“措大,人礦中搜得活,然而去不許一錢。”環許錢三十萬。霞笑 曰:“老吏身忙,當使小鬼梟兒往取,見即分付。”

行及城門,見一吏南走,曰:“黃河欲分一枝,前者天令三丁取一,計功不 計,今請二丁取一。”二吏以私行有礦環之過,恐宣之怒環而召也,謂環曰: “彼見若問,但言欲觀地獄之法,以為儆戒,故在此耳。”吏見果問,環答之如 言。遂別去復行。

須臾,至滎陽,二吏曰:“還生必矣。某將有所取,能一觀乎?”環曰: “固所願也。”共入縣郭,到一人家中堂,一吏以懷中繩系床上女人頭,盡力拽 之,一吏以豹皮囊徐收其氣,氣盡乃拽下,皆縛之。同送環家,入門,二吏大呼 曰:“崔環!”誤築門扇,遂寤。其家泣候之,已七日矣。後數日,有梟鳴於庭, 環曰:“濮陽翁之子來矣。”遂令家人刻紙錢焚之,乃去。疾平,潛尋所見婦人 家,乃縣糾郭霈妻也。其時尚未有分河之議,後數日,河中節度使司徒薛公平議 奏分河一枝,冀減衝城之勢。初奏三丁取一,既慮不足,復奏二丁役一,竟如環 陰司所見也。

○柳歸舜

吳興柳歸舜,隋開皇二十年自江南抵巴陵,大風吹至君山下。因維舟登岸, 尋小徑,不覺行四五里,興酣,逾越溪澗,不由徑路。忽道傍有一大石,表裡洞 徹,圓而砥平,周匝六七畝。其外盡生翠竹,圓大如盎,高百餘尺,葉曳白雲, 森羅映天,清風徐吹,戛為絲竹音。石中央又生一樹,高百尺,條幹偃陰為五色。 翠葉如盤,花徑尺餘,色深碧,葉深紅,異香成煙,箸物霏霏。

有鸚鵡數千,丹嘴翠衣,尾長二三尺,翱翔其間,相呼姓字,音旨清越。有 名“武遊郎”者,有名“阿蘇兒”者,有名“武仙郎”者,有名“自在先生”者, 有名“踏蓮露”者,有名“鳳花臺”者,有名“戴蟬兒”者,有名“多花子”者。 或有唱歌者曰:“吾此曲是漢武鉤弋夫人常所唱。”詞曰:

“戴蟬兒,分明傳與君王語。

建章殿裡未得歸,朱箔金缸雙鳳舞。”

名阿蘇兒者曰:“我憶阿嬌深宮下淚,唱曰:‘昔請司馬相如為作《長門賦》, 徒使費百金,君王終不顧。’”又有誦司馬相如《大人賦》者曰:“吾初學賦時, 為趙昭儀抽七寶釵橫鞭,餘痛不徹。今日誦得,還是終身一藝。”名武遊郎者言: “餘昔見漢武帝乘鬱金楫,泛積翠池,自吹紫玉笛,音韻朗暢,帝意歡適。李夫 人歌以隨,歌曰:‘顧鄙賤、奉恩私。願吾君,萬歲期。’”

又名武仙郎者問歸舜曰:“君何姓氏行第?”歸舜曰:“姓柳,第十二。” 曰:“柳十二自何許來?”歸舜曰:“吾將至巴陵,遭風泊舟,興酣至此耳。” 武仙郎曰:“柳十二官人,偶因遭風,得臻異境,此所謂因病致妍耳。然下官禽 鳥,不能致力生人,為足下轉達桂家三十娘子。”因遙呼曰:“阿春,此間有客。” 即有紫雲數片,自西南飛來。去地丈餘,雲氣漸散,遂見珠樓翠幕,重檻飛楹, 周匝石際。一青衣自戶出,年始十三四,身衣珠翠,顏甚姝美,謂歸舜曰:“三 十娘子使阿春傳語郎君:貧居僻遠,勞此檢校。不知朝來食否?請垂略坐,以具 蔬饌。”即有捧水精床出者。歸舜再讓而坐。阿春因呼鳳花臺鳥:“何不看客? 三十娘子以黃郎不在,不敢接對郎君。汝若等閒,似前度受捶。”有一鸚鵡即飛 至曰:“吾乃鳳花臺也。近有一篇,君能聽乎?”歸舜曰:“平生所好,實契所 願。”鳳花臺乃曰:“吾昨過蓬萊玉樓,因有一章。詩曰:

露接朝陽生,海波翻水晶。

玉樓瞰寥廓,天地相照明。

此時下棲止,投跡依舊楹。

顧餘復何忝,日侍群仙行。

歸舜曰:“麗則麗矣。足下師乃誰人?”鳳花臺曰:“僕在王丹左右一千餘 歲,杜蘭香教我真籙,東方朔授我秘訣。漢武帝求太中大夫,遂在石渠署見揚雄、 王褒等賦頌,始曉箴論。王莽之亂,方得還吳。後為朱然所得,轉遺陸遜。復見 機、雲製作,方學綴篇什。機、雲被戮,便至於此。殊不知近日誰為宗匠?”歸 舜曰:“薛道衡、江總也。”因誦數篇示之。鳳花臺曰:“近代非不靡麗,殊少 骨氣。”俄而阿春捧赤玉盤,珍羞萬品,目所不識,甘香裂鼻。

飲食訖,忽有二道士自空飛下,顧見歸舜曰:“大難得!與鸚鵡相對。君非 柳十二乎?君船以風便,索君甚急,何不急回?”因投一尺綺曰:“以此掩眼, 即去矣。”歸舜從之,忽如身飛,卻墜巴陵。達舟所,舟人慾發。問之,失歸舜 已三日矣。後卻至此,泊舟尋訪,不復再見也。

○崔書生

開元天寶中,有崔書生者,於東周邏谷口居,好植花竹,乃於戶外別蒔名花, 春暮之時,英蕊芬鬱,遠聞百步。書生每晨必盥漱獨看。忽見一女郎自西乘馬東 行,青衣老少數人隨後。女郎有殊色,所乘馬駿。崔生未及細視,而女郎已過矣。 明日又過,崔生於花下先致酒茗樽杓,鋪陳茵席,乃迎馬首曰:“某以性好花木, 此園無非手植。今香茂似堪流盼。伏見女郎頻自過此,計僕馭當疲,敢具簞醪, 希垂憩息。”女郎不顧而過。其後青衣曰:“但具酒饌,何憂不至。”女郎顧叱 曰:“何故輕與人言!”言訖遂去。

崔生明日又于山下別緻醪酒,俟俟女郎至,崔生乃鞭馬隨之,到別墅之前, 又下馬拜請。良久,一老青衣謂女郎曰:“車馬甚疲,暫歇無傷。”因自控女郎 馬至堂寢下,老青衣謂崔生曰:“君既未婚,予為媒妁可乎?”崔生大悅,再拜 跪,請不相忘。老青衣曰:“事即必定,後十五日大吉辰,君於此時,但具婚禮 所要,並於此備酒饌。小娘子阿姊在邏谷中,有微疾,故小娘子日往看省。某去, 便當諮啟,至期則皆至此矣。”於是促行。崔生在後,即依言營備吉日所要。至 期,女郎及姊皆到。其姊亦儀質極麗。遂以女郎歸於崔生。

崔生母在舊居,殊不知崔生納室。崔生以不告而娶,但啟聘媵。母見女郎, 女郎悉歸之禮甚具。經月餘日,忽有一人送食於女郎,甘香特異。後崔生覺母慈 顏衰瘁,因伏問幾下,母曰:“吾有汝一子,冀得永壽。今汝所納新婦,妖美無 雙。吾於士塑圖書之中,未嘗識此,必恐是狐媚之輩,傷害於汝,遂致吾憂。” 崔生入室見女郎,女郎涕淚交下,曰:“本待箕帚,便望終天,不知尊夫人待以 狐媚輩,明晨即便請行,相愛今宵耳。”崔生掩淚不能言。

明日,女郎車騎至,女郎乘馬,崔生從送之,入邏谷三十餘里,山間有川, 川中異香珍果,不可勝紀。館於屋室,侈於王者。青衣百許,迎拜女郎曰:“小 娘子,無行崔生,何必將來!”於是捧入,留崔生於門外。未幾,一青衣傳女郎 姊言曰:“崔生遺行,使太夫人疑阻,事宜便絕,不合相見。然小妹曾奉周旋, 亦當奉屈。”俄而召崔生入,責誚再三,辭辯清婉,崔生但拜伏受譴而已。遂坐 於中寢對食,食訖,命酒,召女樂洽飲,鏗鏘萬變。樂闕,其姊謂女郎曰:“須 令崔郎卻回,汝有何物贈送?”女郎遂出白玉合子遺崔生,崔生亦自留別。於是 各嗚咽而出。行至邏谷,回望千巖萬壑,無徑路,自慟哭歸家。常見玉合子,鬱 鬱不樂。

忽有胡僧扣門求食,崔生出見,胡僧曰:“君有至寶,乞相示也。”崔生曰: “某貧士,何有見請?”僧曰:“君豈不有異人奉贈,貧道望氣知之。”崔生因 出合子示胡僧,僧起拜請曰:“請以百萬市之。”遂將去。崔生問僧曰:“女郎 是誰?”曰:“君所納妻,王母第三個女,玉卮娘子也。姊亦負美名在仙都,況 復人間。所惜君娶之不得久遠。倘住一年,君舉家必仙矣。”崔生嘆怨迨卒。

○曹惠

武德初,有曹惠者,制授江州參軍。官舍有佛堂,堂中有二木偶人,長尺餘, 雕飾甚巧,丹青剝落。惠因持歸與稚兒。後稚兒方食餅,木偶即引手請之。兒驚 報惠,惠笑曰:“取木偶來。”即言曰:“輕紅、輕素自有名,何呼木偶!”於 是轉盼馳走,悉無異人。

惠問曰:“汝何時來物,頗能作怪?”輕素曰:“某與輕紅是宣城太守謝家 俑偶,當時天下工巧,總不及沈隱侯家老蒼頭孝忠也。輕素、輕紅即孝忠所造也。 隱侯哀宣城無辜,葬日故有此贈。時輕素在壙中,方持湯與樂家娘子濯足,聞外 有持兵稱敕聲,娘子畏懼,跣足化為白螻,少頃,二賊執炬至,盡掠財物,謝郎 時頷瑟瑟環,亦為賊敲頤脫之。賊人照見輕紅等,曰:‘二明器不惡,可與小兒 為戲具。’遂持出,時天正二年也。自爾流落數家,陳末麥鐵杖猶子咬頭將至此, 以到今日。*?被縈治試唬骸霸悰判恍鞮撬魍蹙叢蚺巠籧麑五嵩評旨夷餇子?”輕 素曰:“王氏乃生前之妻,樂家乃冥婚耳。王氏本屠酤種,性粗率多力,至冥中 猶與宣城琴瑟不睦,何宣城顏嚴,則磔石抵關以為威脅。宣城自密啟於天帝,帝 許逐之。二女一男,悉隨母歸矣。遂再娶樂彥輔第八娘子,美資質,善書,好彈 琴,尤與殷東陽仲文、謝荊州晦夫人相得,日恣追尋。宣城嘗雲:‘我才方古詞 人,唯不及東阿耳。其餘文士,皆吾機中之肉,可以宰割矣。’見為南曹典銓郎, 與潘典門同列,乘肥衣輕,貴於生前百倍。然十日一朝晉、宋、梁,可以為勞, 近聞亦已停矣。”

惠又問曰:“汝二人靈異若此,吾欲舍汝,何如?”即皆喜曰:“以輕素等 變化,雖無不可,君意如不放,終不能逃。廬山山神欲索輕素作舞姬久矣,今此 奉辭,便當受彼榮富。然君能終恩,請命畫工,便賜粉黛。”即令工人為圖之, 使被錦繡。輕素喜笑曰:“此度非論舞姬,亦當彼夫人。無以奉酬,請以微言留 別。百代之中,但有他人會者,無不為忠臣居大位矣。言曰:‘雞角入骨,紫鶴 吃黃角甲(疑此處有脫誤,“黃角甲”,《廣記》作“黃鼠申”,“申”字或屬 下讀),不害五通泉室,為六代吉昌。’”言訖而滅。

後有人禱廬山神,女巫雲:“神君新納一夫人,要翠花釵簪,汝宜求之,當 降大福。”禱者求而焚之,遂如願焉。惠亦不能知其微言,訪之時賢皆不識,或 雲:中書令岑文本識其三句,亦不為人說雲。

○滕庭俊

文明元年,毗陵掾滕庭俊患熱病積年,每發身如火燒,熱數日方定。召醫, 醫不能治。後之洛調選,行至滎陽西十四五里,天向暮,未達前所。遂投一道旁 莊家,主人暫出未至,庭俊心無聊賴,自嘆吟曰:“為客多苦辛,日暮無主人。” 即有老父,鬚髮甚禿,衣服亦弊,自堂西出而曰:“老父雖無所解,然性好文章, 適不知郎君來,正與和且耶聯句次,聞郎君吟‘為客多苦辛,日暮無主人’,雖 曹丕‘客子常畏人’不能過也。老父與和且耶同作渾家門客,門客雖貧,亦有鬥 酒接郎君清話耳。”庭俊甚異之,問:“老父居止何所?”老父曰:“僕忝渾家 掃門之客,姓麻,名束禾,第大,君何不呼為麻大。”庭俊即謝不敏,與之偕行, 繞堂西隅,遂見一門,門啟,華堂複閣甚綺秀,館中有樽酒盤杓。麻大揖庭俊同 坐。

良久,門中一客出,麻大曰:“和至矣。”庭俊即降階相讓,還坐,且耶謂 麻大曰:“適與君聯句,詩頭來未?”麻大自書題目曰:“同在渾平原門聯句一 首。予已為四句矣。”麻大詩曰:

自與慎終鄰,馨香遂滿身。

無關好清淨,又用去灰塵。

且耶良久乃曰:“僕是七言,韻又不同,如何?”麻大曰:“但自為一章, 亦不惡。”於是且耶即吟曰:

冬日每去依煙火,春至還歸養子孫。

曾向苻王筆端坐,邇來求食渾家門。

庭俊猶未悟,見其館華盛,因有淹留歇馬之計,乃書四言云:

田文稱好客,凡養幾多人?

如使馮驩在,今希廁下賓。

且耶、麻大笑曰:“何得相譏?向使君得在渾家,一日自當足矣。”於是餐 膳餚饌,引滿數十巡。主人至,覓庭俊不見,使人叫喚之,庭俊應曰:“唯。” 而館宇並麻、和二人一時不見,身在廁屋下,傍有大蒼蠅、禿帚而已。庭俊先有 熱疾,自此後頓愈,不復更發矣。

○顧總

梁天監元年,顧總為縣吏,數被鞭捶,嘗鬱郁憤懷,因逃墟墓之間,彷徨惆 悵,不知所適。忽有二黃衣見顧總曰:“劉君,頗憶疇昔周旋否?”總驚曰: “弊宗乃顧氏,先未曾面清顏,何有周旋之問?”二人曰:“僕二人,王粲、徐 幹也。足下生前是劉楨,為坤明侍中,以納賂金謫為小吏,公今當不知矣。然公 言辭歷歷,猶有記室音旨。”因出袖中五軸書示總曰:“此君集也,當諦視之。” 總試省覽,乃瞭然明悟,便覺藻思泉湧。

其集人多有本,惟卒後數篇記得。詩一章,題目曰《從駕遊幽麗宮卻憶平生 西園文會因寄修文府正郎蔡伯喈》,詩曰:

在漢絕綱紀,溟瀆多騰湍。

煌煌魏世祖,拯溺靜波瀾。

天紀已垂定,邦人亦保完。

大開相公府,掇拾盡幽蘭。

始從眾君子,日侍賢主歡。

文皇在春宮,烝孝逾問安。

監撫多餘閒,園圃恣遊觀。

末臣戴簪筆,翊聖從和鸞。

月出行殿涼,珍木清露溥。

天文信輝麗,鏗鏘振琅玕。

被命仰為和,顧徵成所難。

弱質不自持,危脆朽萎殘。

豈意十餘年,陵寢梧楸寒。

今朝坤明國,再顧簪蟬冠。

侍遊於離宮,高躡浮雲端。

卻憶西園時,生死暫悲酸。

君昔漢公卿,未央冠群賢。

倘若念平生,覽此同愴然。

其餘七篇,傳者失本。

王粲謂總曰:“吾本短小,無何取樂進女,女似其父,短小尤甚。自別君後, 改娶劉荊州女。尋生一子,荊州與名似翁奴,今年十八,長七尺三寸,所恨未得 參丈人也。當渠年十一,與餘同覽鏡,餘謂之曰:‘汝首魁梧於餘。’渠立應餘 曰:‘防風骨節專車,不如白起頭小而銳。’餘又謂曰:‘汝長大當為將。’又 應餘曰:‘仲尼三尺童子,羞言霸道。況某承大人嚴訓,敢措意於相斫道乎?’ 餘知其了了過人矣。不知足下生來有郎娘否?”良久沉思,稍如相識,因曰: “二君子既是總友人,何計可脫小吏之厄?”徐幹曰:“君但執前集,訴於縣宰, 則脫矣。”總又問:“坤明是何國?”幹曰:“魏開國鄴地也。公昔為開國侍中, 何遽忘也?”公在坤明國家累悉無恙,賢小娘子嬌羞娘,有一篇奉憶,昨者已誦 似丈人矣,詩曰:

憶爺拋女不歸家,不作侍中為小吏。

就辛苦,棄榮華,願爺相念早相見,

與兒買李市甘瓜。

誦訖,總不覺涕淚交下,為一章寄嬌羞娘子:

憶兒貌,念兒心,望兒不見淚沾襟。

時殊世異難相見,棄謝此生當訪尋。

既而王粲、徐幹與總殷勤敘別。

乃攜《劉楨集》五卷,並具陳見王粲、徐幹之狀,仍說前生是劉楨。縣宰因 見楨卒後詩,大驚曰:“不可使劉公幹為小吏。”即解遣,以賓禮待之。後不知 總所在,集亦尋失矣。時人勖子弟皆曰:“死劉楨猶庇得生顧總,可不進修哉!”

○周靜帝居延部落主

周靜帝初,居延部落主勃都骨低凌暴,奢逸好樂,居處甚盛。忽有人數十至 門,一人先投剌曰:“省名部落主成多受。”因趨入。骨低問曰:“何故省名部 落?”多受曰:“某等數人各殊,名字皆不別造。有姓馬者,姓皮者,姓鹿者, 姓熊者,姓獐者,姓衛者,姓班者,然皆名受。唯某帥名多受耳。”骨低曰: “君等悉似伶官,有何所解?”多受曰:“曉弄碗珠。性不愛俗,言皆經義。” 骨低大喜曰:“目所未睹。”有一優即前曰:“某等肚飢,臈臈怡怡,皮漫 繞身三匝。主人食若不充,開口終當不捨。”骨低悅,更命加食。一人曰:“某 請弄大小相成,終始相生。”於是長人吞短人,肥人吞瘦人,相吞殘兩人。長者 又曰:“請作終始相生耳。”於是吐下一人,吐者又吐一人。遞相吐出,人數復 足。骨低甚驚,因重賜齎遣之。

明日又至,戲弄如初。連翩半月,骨低頗煩,不能設食。諸伶皆怒曰:“主 人當以某等為幻術,請借郎君娘子試之。”於是持骨低兒女弟妹甥侄妻妾等吞之 於腹中。腹中皆啼呼請命,骨低惶怖,降階頓首,哀乞親屬。伶者皆笑曰:“此 無傷,不足憂。”即吐出之,親屬完全如初。

骨低深怒,欲伺隙殺之。因令密訪之。見至一古宅基而滅。骨低聞而令掘之, 深數尺,於瓦礫下得一大木檻。中有皮袋數千。檻旁有谷麥,觸即為灰。檻中得 竹簡書,文字磨滅,不可識。唯隱隱似有三數字,若是“陵”字。骨低知是諸袋 為怪,欲舉出焚之。諸袋因號呼檻中曰:“某等無命,尋合化滅。緣李都尉留水 銀在此,故得且存。某等即都尉李少卿般糧袋,屋崩平壓,綿歷歲月,今已有命, 見為居延山神收作伶人,伏乞存情於神,不相殘毀。自此不敢復擾高居矣。”骨 低利其水銀,盡焚諸袋。無不為冤楚聲,血流漂灑。焚訖,骨低房廊戶牖悉為冤 痛之音,如焚袋時,月餘日不止。其年骨低舉家病死,死者相繼,週歲無復孑遺。 水銀後亦失所在。

○劉諷

文明年,竟陵掾劉諷,夜投夷陵空館,月明下憩。忽有一女郎西軒至,儀質 溫麗,緩歌閒步,徐徐至中軒,回命青衣曰:“紫綏,取西堂花茵來,兼屈劉家 六姨姨、十四舅母、南鄰翹翹小娘子,並將溢奴來,傳語道此間好風月,足得遊 樂。彈琴詠詩,大是好事。雖有竟陵判司,此人已睡明月下,不足迴避也。”

未幾而三女郎至,一孩兒,色皆絕國。於是紫綏鋪花茵於庭中,揖讓班坐。 坐中設犀角酒樽,象牙杓,綠罽花觶,白琉璃盞,醪醴馨香,遠聞空際。女郎談 謔歌詠,音詞清婉。一女郎為明府,一女郎為錄事,明府女郎舉觴澆酒曰:“願 三姨婆壽等祇果山,六姨姨與三姨婆壽等,劉姨夫得太山府糾判官,翹翹小娘子 嫁得諸餘國太子,溢奴便作諸餘國宰相,某三四女伴總嫁得地府司文舍人,不然, 嫁得平等王郎君六郎子、七郎子,則平生素望足矣。”一時皆笑曰:“須與蔡家 娘子賞口。”翹翹錄事獨下一籌,罰蔡家娘子曰:“劉姨夫才貌溫茂,何故不與 他五道主使,空稱糾判官,怕六姨姨不歡,深吃一盞。”蔡家娘子即持杯曰: “誠知被罰,直緣劉姨夫年老眼暗,恐看五道黃紙文書不得,誤大神伯公事。飲 亦何傷。”於是眾女郎皆笑倒。又一女郎起,傳口令,仍抽一翠簪,急說,須傳 翠簪,翠簪過令不通即罰。令曰:“鸞老頭腦好,好頭腦鸞老。”傳說數巡,因 令紫綏下坐,使說令,紫綏素吃訥,令至,但稱“鸞老鸞老”。女郎皆笑,曰: “昔賀若弼弄長孫鸞侍郎,以其年老口吃,又無發,故造此令。”

三更後,皆彈琴擊築,齊唱迭和。歌曰:

明日清風,良宵會同。星河易翻,歡娛不終。

綠樽翠杓,為君斟酌。今夕不飲,何時歡樂?又歌曰:

楊柳楊柳,嫋嫋隨風急。

西樓美人春夢中,翠簾斜卷千條人。

又歌曰:

玉戶金釭,願陪君王。邯鄲宮中,金石絲簧。

衛女秦娥,左右成行。紈縞繽紛,翠眉紅妝。

王歡轉盼,為王歌舞。願得君歡,常無災苦。

歌竟,已是四更。即有一黃衫人,頭有角,儀貌甚偉,走入拜曰:“婆提王 屈娘子,便請娘子速來!”女郎等皆起而受命,卻傳曰:“不知王見召,適相與 望月至此。既蒙王呼喚,敢不奔赴。”因命青衣收拾盤筵。諷因大聲連咳,視庭 中無復一物。明旦,諦視之,拾得翠釵數只。將出示人,更不知是何物也。

○董慎

隋大業元年,兗州佐史董慎,性公直,明法理。自都督以下,用法有不直, 必起犯顏而諫之。雖加削責,亦不懼,必俟刑正而後退。嘗因事暇偶歸家,出州 門,逢一黃衣使者曰:“太山府君呼君為錄事,知之乎?”因出懷??牒示慎。牒 曰:“董慎名稱茂實,案牒精練,將分疑獄,必俟良能,權差知右曹錄事者。” 印處分明,及後署曰倨。慎謂使者曰:“府君呼我,豈有不行,然不識府君名謂 何?”使者曰:“錄事勿言,到府即知矣。”因持大布囊,內慎於中,負之趨出 兗州郭,致囊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