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設計方案整整300多頁,為何要在上海這條道路下如此大的工夫?

不少市民發現,今年上海一些道路的路面重新劃線,部分車道設置成可變車道。道路上方豎起高高的龍門架,電子屏根據車流情況調整行車標識,提醒市民在相應時段應當如何通行。


記者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獲悉,今年,上海共推進96處道路交通擁堵點改善工程,包括“標誌標線改造項目”“路口渠化改造項目”“路段改造項目”“公交港灣式車站改造”等類型,超額完成了2020市政府實事項目既定的50個任務目標。

“隨著上海的道路資源越發趨於飽和,改造思路也發生了變化。”據市道運局設施運行處介紹,上海正通過“微工程”的方式,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實施項目,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程度地挖掘道路潛力,提升通行能力。

 在有限空間內挖潛

田林路,橫跨閔行和徐匯兩區。曾經因為中環線地面段的建設,道路被“攔腰截斷”,因此加劇了相鄰的漕寶路及宜山路擁堵。直到去年7月,田林路下穿中環線地道新建工程竣工通車,駕車通過中環線的時間大大縮短,周邊道路的交通也順暢了許多。

不過,在田林路與桂平路交叉口,一個新的堵點出現了。“這是因為,下穿中環線的地道上佈置了3條機動車道,中間一條為潮汐可變車道。早高峰時段,從閔行到徐匯通勤的市民可通過原有的一條西向東車道,以及潮汐車道穿過地道。但是,出了地道後的東側地面道路上,西向東的車道縮減到了一根,形成了交通瓶頸。”市道運局設施運行處高子棟解釋。

針對這一情況,市、區交通與交警部門及時溝通,經討論後決定,在東側地面道路上也劃出一條潮汐可變車道。根據早晚高峰客流調整,與地道車道配合,打通該處堵點。

由於整個施工段地處漕河涇辦公、商業密集區,而且地下管線錯綜複雜,綠化生態較好,施工時間、作業都存在不少的限制。期間各相關部門與參建單位多次召開工程專題會協商,最終啃下了硬骨頭。如今完工近一個月,該路段車輛通行能力明顯提升,有效緩解了漕河涇交通瓶頸狀態。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在改善需求與建設條件存在矛盾的情況下,設置可變車道是改善效果最為顯著的一種項目類型。”市道運中心設施運行科朱春和告訴記者,“特別是在中心城區,路網已經基本成型。在道路紅線基本不動的情況下,可以更多地通過可變車道、待行區等方式挖掘道路潛力。”

綜合改造提升經濟效益

江蘇(北)路(長寧支路—華山路)是長寧區三縱三橫路網的主要幹道,也是市民陳女士每天上下班的必經之路。

“以前早高峰的時候,車子真的太多了。車速最多到每小時6公里左右,這段大概2公里的路,一開就得半個多小時。”今年,陳女士明顯感受到,道路大變樣了。“通行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了15分鐘。人行道上方雜亂的管線沒了,路面更加整潔,整體感覺更加舒適。”

在緩擁堵方面,長寧區探索出來的思路是“一路一方案”。“不單單考慮緩擁堵,而是將它與架空線入地、景觀綠化等項目結合到一起,進行綜合改造。一方面能夠提升道路品質,另一方面避免多次動工,具備一定的經濟效益。”長寧區交通管理中心副主任奚佳森表示。

因牽涉到的方面比較多,光是設計改造方案,就花了三個月。期間,多次邀請包括街道、屬地交警以及市政方面的專家等參與評審,對方案進行細化與完善。

“設計方案有整整300多頁,分為非機動車停放篇、管線篇等等,這樣的細化便於後續施工。”代建方上海金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騁堯介紹,“我們拆除了機非分隔,把原有的非機動車道改為機動車道。人行道往裡收縮,新闢出一條非機動車道。此外,還利用部分分隔帶和非機動車道設置了港灣式公交站點,增加一根北向南機動車道,也能作為出租車候客點,一舉兩得。”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路面翻新、人行道鋪裝、管線入地、車道規範調整等一系列“精雕細琢”後,江蘇路變得愈加整潔、平坦。據測算,整體通行能力提高了50%。“明年我們將複製江蘇路的做法,通過‘一路一方案’的方式,從多個方面對道路進行綜合提升。”奚佳森說。

注重多種出行方式路權平衡

從近年來的發展趨勢看,上海在進行道路緩擁堵改造時,更加註重各種出行方式路權的平衡。

一方面,推動公交專用道和港灣式車站等落實公交優先的舉措,在浦西中心城區和嘉定、青浦兩區集中實施了一批公交港灣式車站改造項目,改善了公交站的候客環境,交叉口通行能力平均提高8%,車延誤率減少10%左右,平均排隊長度縮小6%;另一方面,落實慢行交通設施和環境的改善,以及設施挖潛提高機動車出行效率的緩擁堵專項。

記者瞭解到,在推進本年度實事項目過程中,上海也引入了新機制新做法。比如利用大數據的技術手段,聚焦交通擁堵新區域、新情況。針對擁堵點位較為集中的片區,邀請專業機構進行系統性的擁堵成因研究,由點及面從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研究制定相應的區域擁堵改善措施。

在對既有緩擁堵項目的跟蹤時發現,項目實施效果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弱化現象,需要通過綜合性措施予以鞏固。

市道運局表示,後續將以綜合解決區域擁堵矛盾為出發點,平衡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靜態交通等各項需求,以區域綜合交通改善項目為示範,逐步推進市中心城區及郊區中心鎮的區域交通緩擁堵。

此外,還將對已實施的項目委託專業第三方機構系統地進行後評估研究,根據評估結果綜合分析改造措施的成效和不足,為後續項目實施提供經驗。

欄目主編:張奕

文字編輯:束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