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到自身又如何

屁股上掛鏡子,照到別人照不到自己。這不是批評,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解嘲。

有位學子科舉高中後要外放做官時,向自己的恩師辭行,老人家擔心弟子缺乏經驗可能會遇到坎坷,弟子卻胸有成竹地說,只需帶一百頂高帽子就沒有什麼擺不平的。老師聞言訓斥,做官靠得是德行,哪能如此世故靠拍馬屁行事,這不是君子所為!“謹遵示教。但如今像您這樣德高望重讓人醍醐灌頂的開導實在太少了。”老師聽了蠻受用,揮揮手說這我就放心了。臨出門,那位學子心說“高帽子只剩下九十九頂了。”

比恩師更聖明的唐太宗遇到這事又如何呢?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鑑、以人為鑑、以史為鑑的“鏡子說”講得何其好,不愧為會照鏡子的一代明君,可他也被人明明白白用溜鬚拍馬照出了人性中的小我。

史載一年夏天,唐太宗領著一幫大臣到御花園乘涼,站在一棵大樹下,濃廕庇日清風徐來,神清氣爽,不覺脫口讚道:“好一棵大樹!”話音未落,隨侍殿中監宇文士及立馬奉承:“闊大的樹冠,象徵陛下的功業偉績!大樹的陰涼,就是陛下賜給臣民的恩惠和福澤!”皇上猝不及防把臉一板,當眾斥責他說:“魏徵常勸我遠離那些善於阿諛的小人,我當時還不知道是誰,心中只是懷疑你,今天你的表現,果然證實了我的猜測。”聽了太宗的訓斥,宇文士及心中驚恐,跪下叩頭不止……史官記下了前面這個場景,後面那一段卻被人們忽略了——

宇文士及趕緊跪下叩頭謝罪,誠惶誠恐,然後一本正經地說:“臣每天都伴隨在陛下身邊,看到那些朝臣老是在朝堂上廷爭面折,還個個擺出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架勢,有時候搞得陛下話都不好說,成天累得慌。今天陛下好不容易忙裡偷閒,不就是要放鬆一下嘛,要是魏徵在身邊的話,一定又會藉著這棵大樹嘮嘮叨叨地闡發半天為君治國的大道理,那您這個皇上當得還有什麼感覺呢?假如我這做臣子的還不能順從您的意思說一些好聽的話,您雖貴為天子,可日子天天那樣過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啊!”好一個宇文士及,把個馬屁說白了,直說到大明君的心坎裡了。此後我們知道的歷史事實是,太宗依然把老宇帶在身邊信任有加,成為左右最為寵信的重臣。

常理是拍馬屁不好,被人拍也不好;常情是看人家時清楚,輪到自己時又容易犯惑,就連會照鏡子的唐太宗也會受困於此。沒好辦法,人性使然,工於論人者,察己常疏。針對這種人人認為不可,但落到自身又個個樂此不疲的馬屁,我們要拿被小人撓癢癢的唐太宗這面鏡子照照,常常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