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評“最難辦事科室”,為政就該讓群眾閱卷|長城評論

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伍裡川

如何提高基層相關部門服務意識,解決“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頑疾?重慶市南川區從制度入手,開展了“最難辦事科室群眾評”活動,以具有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職能的近100個科室作為評議對象,每季度評出10個最難辦事科室。相關評議共設置了“冷、懶、推、亂、貪”5項指標。其中每一項都進行具體化,辦事企業和群眾容易“對號入座”。此舉顯示了地方政府加強作風整治的決心,“家醜外揚”的意識令人刮目相看。

快評|評“最難辦事科室”,為政就該讓群眾閱卷|長城評論

最難辦事科室評選活動的宣傳板。

評議或評選,向來分高下,列出後進、末位的,多為慣例。但評選“最難辦事科室”,形象生動,入木三分,是呼應民意、接地氣的表現,是用老百姓的語言、老百姓的視角,對政府部門辦事作風、辦事效率予以不留情面審視的鮮活方式。

近年來,多個地方推出類似舉措,引人關注。例如,近日,在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2020年項目推進點評會上,縉雲縣縣委、縣政府給當地兩個懶政怠政單位頒發“蝸牛獎”;2016年5月,江蘇省泰州市向“懶政怠政”亮劍,公佈首批“蝸牛獎”獲得者名單,12個部門(單位)被公開曝光。這些新政的共同特點,是評議走群眾路線,讓群眾參與評議。群眾打的分作數,群眾的評價可以“即插即用”,立刻在評議結果中展現。

在重慶南川區,群眾參與評議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群眾作為服務對象、市場主體業主等利益關係群體組成定向評議名單庫,向其中1000人發放郵寄評議表進行定向評議。另外一種是通過《南川日報》和“陽光重慶網”發佈評議表,開展抽樣評議。這樣做的好處是群眾參與性強、便捷,且視野開闊。

人民群眾成為基層部門科室的“閱卷人”、裁判員,是一種創新,也是對固有、老套考評方式的重建。那種關起門來,對各個部門進行內部評議的做法,很難吸收外界的看法,也就很容易失真、缺失公平與客觀性,早就過時了。內部評議打高分,外界評說不看好,這樣的反差現象由來已久,充分說明閉門造車式評議機制需要改良。其核心路徑就是讓群眾加入“評審團”,由群眾給出基於調查、體驗和分析得出的意見。

群眾對政府部門辦事態度、辦事效率有非常直觀的感受。部門辦事作風優良,雷厲風行,群眾就獲益;部門辦事作風差勁,拖沓傲慢,群眾就受苦損利。逼著群眾開各種奇葩證明,一件小事就讓群眾“跑斷腿”,窗口人員刁難、怠慢辦事群眾,諸如此類,至今仍在現實層面上演。而群眾對此也不會“無動於衷”,尤其是處於網絡時代,網民更是善於用辛辣幽默的方式與某些部門的不正之風、錯誤的用權意識博弈。

評估主體與評估對象的利益關係越直接,評估結果所反映的客觀事實就越真實。正因群眾洞悉箇中弊端,群眾打分,能夠打中問題的“七寸”,施加前所未有的壓力,讓政府部門人員“難受”、痛悔。“如坐針氈、寢食難安,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曾兩次“上榜”部門辦事人員的話折射出群眾“閱卷”的威力。這也倒逼政府部門建立科學正確的權力觀、服務觀,以民之所向為努力方向。

群眾評議喊響多年,關鍵看是不是能真評議、真亮醜、真糾錯、真革新。嘴上喊群眾評議,實際上還是“自娛自樂”為主,這種虛頭巴腦的事過去幹了不少,當戒。兩相對比,重慶南川經驗、麗水縉雲經驗、江蘇泰州經驗值得檢驗、總結與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