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因為強大才包容還是包容才強大的?

小熊中國遊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我的答案很鮮明,開啟階段因為包容才強大,這是唐朝強大的基因。

那麼唐朝為什麼有這個基因呢,我從以下幾個階段來分析一下。

一、北魏階段

北魏的建立,代表了南北朝中“北朝”階段,之前只能是五胡亂華階段。

北魏之所以稱之為“北朝”,建立統一北方的國家,根本原因在於它建立了二元帝國,整合了草原和中原兩種政治勢力。而這不是單獨漢族或者說中原的政權,孕育了後來隋唐融合包容的基因。

二、西魏階段

北魏滅亡,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宇文泰,定都西安,東魏高歡,定都鄴城。東魏控制區域為中原大部,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西魏大部在現在的陝西關中,總人口和總財富都小於東魏。

西魏的逆襲。平衡草原和中原的二元結構。

針對鮮卑人,讓孝文帝時期改為漢姓的鮮卑人又改回了鮮卑姓,不僅如此,還要求,所有漢人也要有鮮卑姓,爭取鮮卑貴族支持。

針對漢人,恢復漢人的理想——“周禮”,用儒家文化爭取漢人,所以後來西魏被宇文泰後繼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還有重要一點,通過“周禮”,獲得了漢人心目中正統的地位,為以後做好了意識基礎。

進一步鞏固“二元結構”,進一步“融合”。

三、北周階段

通過分別拉攏鮮卑人和漢人,北周初步具備了“穩定的二元結構”,但還不堅實,繼而隆重推出了“府兵制”。

為什麼府兵制能堅實“二元結構”呢。

府兵制設立12大將軍、24開府,其中鮮卑士兵和漢族士兵混編,讓鮮卑人和漢人“朝夕相處”,真正達到“融合”。“府兵制”主體就是後來的關隴集團,也就是後來隋唐的主要力量。

北周真正形成了北方民族和中原漢人,穩定的“二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擁有了中原的思想意識,草原的廣度和武裝力量,使兩方面相互促進,共同融合,深深的打下“融合包容”的基因。

四、隋唐階段

楊堅取代北周後,利用北周打下的基礎,統一全國。這種“融合包容”的基因,也高度影響著隋唐時期。

我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二元結構”對隋唐的影響。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是北周柱國將軍獨孤信的女兒。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老媽,也是獨孤信的女兒。這說明無論隋朝皇室,還是唐朝皇室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二元結構”。

這讓隋唐兩朝天然就具有兩種結構,兩種視野,正所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們站在漢人角度的理解的包容,其實在當時是必然的結果,這種包容是歷史形成的,是先於強大而產生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春秋秦炅


“包容”這個詞,在當下其實有點變味了:如果你對接納外國人有異議,在某些人看來就是封閉、愚昧,甚至是“義和團”;對外國人無條件敞開胸懷,那就是偉光正的“包容”、博愛胸懷,甚至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而代表著而我國封建歷史巔峰唐朝,往往被一些人用來佐證這一觀點。

但這種想法是相當危險,我們要正確理清強大與包容的因果關係

唐朝的強大,源自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出於對強大隋王朝覆滅的教訓,避免無約束的皇權將政權引向滅亡,唐太宗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制度對權力進行匡正、輔佐,比如完善三省六部制、五花判事制、系統的諫官制;同時,李世民認為:“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他在位時不拘一格任用賢臣,斥退那些溜鬚拍馬、才能平庸之輩,使得初唐政壇空前清明;此外,唐王朝善待百姓,每逢天災之際不遺餘力對百姓進行賑救,並且減輕賦稅、休養生息,逐漸實現了安居樂業。

在各階層共同努力下,經過短短几年後,唐王朝“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老百姓對朝廷空前信任,呈現出了社會和諧、經濟恢復、軍力強大、人民團結的景象;以此為基礎,公元前630年,唐軍一舉將曾經耀武揚威的外敵東突厥滅國,釋放出的強大能量讓周邊各政權膽戰心驚,被嚇得紛紛入朝跪求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

而出於對自身制度、文明等綜合實力的自信,唐王朝才有底氣讓那些少數民族的精英歸順,併成為供自己使用的力量比如唐太宗時期的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少數民族名將)。此後,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對外一直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不斷吸收少數民族融入漢文明,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等外族名將實際上已成了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子民。但說到底,這些人只是對唐王朝實力的補充,並不是能產生關鍵作用的人物。

所以說,強大是包容的底氣與基礎,包容反過來對強大政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如果無視自身實力,妄圖以盲目的包容來使自己強大,後果一般會比較慘,看看西晉就知道了。

東漢時期起,中原統治者出於經濟、軍事等因素考慮,陸續允許匈奴、羌、氐、鮮卑等少族民族內遷,他們在西、北地區與中原漢人混住。其後上百年間,由於各種難以調和的矛盾,少數民族時常發生動亂,但面對中原政權的強大實力碾壓,並不能對社會帶來過大的危害。

到了西晉時期,隨著羌、氐、匈奴的屢次作亂,為了避免後患,郭欽、江統等有識之士先後建議將少數民族外遷,但統治者主要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拒絕了這些提議。

而隨著統治階層日益腐敗,持續多年的八王之亂,使數十萬精兵白白喪命;同時,對於持續不斷的自然災害,統治者無心處理,導致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空前動亂。

而在這時,原本俯首帖耳的氐族、匈奴人趁亂起兵,建立了成漢、趙漢兩個政權,旗幟鮮明地舉起了反晉大旗。公元316年,劉淵之子劉聰在位時,漢趙大軍攻破長安,晉愍帝司馬鄴被俘,西晉滅亡;其後,羌、氐、匈奴、鮮卑以及羯族各少數民族紛紛以武力建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他們之間互相征伐、屠戮,原本繁榮的中原徹底淪為了人間地獄,無數各族人民如同草芥一般被肆意消滅;加上其後的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陷入了近300年的分裂與戰亂。

所以說,想要包容,那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實力,會不會對外面的精英產生足夠吸引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的包容只會引來垃圾,無異於引狼入室的自殺行為。

可能有人會以美國為例子,但美國是完完全全的移民國家,原本的原住民早就被殺的幾乎一乾二淨,它如果不包容,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況且近年來,美國顯然正逐步走向自我封閉、孤立。而其他絕大部分國家,都有著自己的主體民族,並且不具備美國那樣的吸引力。以歐洲為例,你看它們的包容吸引了什麼“人才”去?

因此,在不具備絕對的吸引力前,不要盲目的包容,你的低聲下氣只會讓外人瞧不起;而是要踏踏實實善待自己人,發揮每個人的能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現國富民強;當你足夠有實力的時候,自然有人才死心塌地的前來投靠。


正史漫談


唐朝是因為強大,才自信滿滿包容天下

大唐是從中國數百年(420-589年)南北朝對立和血腥廝殺中打出來的中國大一統王朝。

北朝憑藉軍事強大和包容中原文化、草原文化的自信,經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演變,最終征服了由劉宋、南齊、南梁(西梁)、南陳演繹的南朝,建立了大隋,並很快過度到大唐。

大唐的建立滿足了中國人盼望結束無休止的分裂和流血戰爭、渴望安居樂業享受太平的歷史願望。

唐朝是極其包容的。

第一,李世民善待南方破落貴族和臣民。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後,從西北草原接回了在戰火中顛沛流離、受盡蹂躪的隋煬帝楊廣之妻蕭皇后(南朝西梁皇帝之女),讓她重歸長安宮廷(婆家)頤養天年,81歲善終,以皇后之禮同亡夫楊廣合葬揚州。

李世民禮接蕭皇后回長安,對安撫隋朝殘餘反抗勢力和使南朝臣民天下歸心,意義非凡!

第二,大唐的包容還在於君王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對臣民極其寬容。

李世民杜絕私刑和極其慎用死刑。開創了清明和法制之風。大唐不加重臣民稅負,不搞勞民傷財的“樣子工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呈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之治”和極其繁榮的“開元盛世”。

第三,唐朝打開國門,歡迎四海賓客來大唐學習觀摩和經商。

大唐在長安建立了國際貿易“西市”區,歡迎西域各國(遠至歐洲羅馬)、東域高麗來長安經商,“長安西市”成為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起點。

大唐歡迎東瀛日本派出譴唐使團來中國學習國家管理、宗教文化、建築、禮儀等,促成了武士割據的愚鈍日本向文明國家模型轉化。

第四,大唐禮迎各國官吏,恩威四方。形成了大唐“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的歷史盛況。

大唐的包容建立在強大的綜合國力上。大唐的和平擁有強大的國防武力做後盾。

大唐統一了中國,周邊已沒有能威脅唐朝的強敵。但大唐並沒有刀槍歸庫,馬放南山。

李世民在世,用武力剿滅了覬覦中原的東突厥。李世民還下令東征朝鮮,懲罰教訓了桀驁不馴的高麗。

對比大唐,中國的大宋照樣包容天下,以禮治國,善待四方,也成就了中原、江南的一時繁榮,但大宋和大唐的結局迥然不同。

大宋屬於“和平演變”建國,主張文人治國。重文輕武。這是與馬背上打天下的大唐根本區別。

大宋雖然富麗堂皇,但手無縛雞之力,受盡野蠻民族(遼、金、西夏、蒙古)的欺凌,被迫一味向南方退讓偏安,最終覆滅於東南沿海(涯山之戰,南宋滅國,南宋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大唐和大宋的對比證明!

中國人素來善良和熱愛和平,但不能一味沉醉於歌舞昇平的祥和中。國無兵不立!落後了遲早要被外敵欺凌塗炭,和平必須依靠強大的武力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