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對話|獨家專訪紐交所首代楊旭:今年中概股募資佔比10%-12%,期待中企赴美“直接上市”

隨著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多隻明星股奔赴港股二次上市,新一輪中概股迴歸潮引發各界關注。但與此同時,今年仍有大批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成為美股市場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約26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融集資金約120億美元,其中最早上市的前5家公司融資金額佔比約75%,顯示出投資者對於超級獨角獸的熱烈追捧。

華爾街投資者現在如何看待中概股?赴美上市能為中概股帶來什麼?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前景如何?近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區首席代表楊旭做客《南財對話》節目,就這些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2020年中概股表現強勁

《南財對話》:今年以來,阿里巴巴、⽹易、京東等中概股都選擇在港交所⼆次上市,你認為這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楊旭:首先二次上市不是一個退市再上市的過程,是一個已上市的公司,在上市多年以後在香港二次掛牌。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為他們登陸資本市場獲得流動性提供了多一層的選擇,所以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好的事情。

其次,隨著整個亞洲地區金融中心的發展,香港的市場也越來越具備流動性,通過改革能夠吸收和接納這一系列非常優秀的新經濟的企業。因為港交所的一些政策改革以及本身的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包括還有很多的亞洲投資人可能在美股交易時間受限,因此通過在港股上市也是給這些投資人提供一個投資的機會。各種原因相結合就促成了很多科技型公司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

《南財對話》:那麼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情況如何?哪些領域的企業居多?

楊旭:中概股赴美上市整體情況是有一個分水嶺。上半年由於受疫情的影響,可能相對來說速度有所減緩,但是從下半年開始基本上是進入了一個非常熱鬧的狀態。

8月貝殼在紐交所上市,通過資本市場募集了24億美元,當時上市的時候是全球範圍內最大的IPO。此後,小鵬汽車也於8月底在紐交所上市,成為所有新能源汽車品牌中在美股上市融資金額最大的一起IPO。這也是非常神奇的,因為在過往的美股IPO市場上,很難在8月底這樣的時間看到公司上市,因為投資人都在休假。最近我們看到陸金所成功上市,這是金融科技領域全球範圍內最大的金融科技股上市,這個紀錄不僅僅是在中概股範圍之內,也是全球範圍內的美股紀錄。

數據顯示,今年到目前為止,大概有26家公司赴美上市,可能年底之前還有幾家上市。與去年相比,企業數量基本持平,但是從公司的融資金額來說,今年至今共融集了約120億美元,大約是去年的4倍,2019年全年融資金額為40億美元,是去年的三倍。因此,今年的中概股市場是非常強勁。

此外,從平均的融資規模來看,今年大概是約4億6000萬美元,去年約為1億3000萬美元,所以整體的個股融資規模也有了一個很明顯的提升。

頭部效應也非常明顯。越來越多大的超級獨角獸赴美上市,可以看到前5家上市公司的總募資金額可以佔到今年整個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將近75%,所以強者恆強,投資者對於這些超級獨角獸的追捧非常明顯。不僅僅跟去年相比,跟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以來相比,其實今年是中概股赴美上市募集資金最高的一年。今年的募集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從金額上,基本上中概股佔據整個美股市場10%到12%的份額,可以說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財對話》:正如你所說,今年中概股赴美上市表現得非常好,那麼赴美上市對中概股來說有哪些獲利的地方?

楊旭:今年真的是中概股赴美上市表現特別強勁的一年,中國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募集了超過120億美金。很顯然可以看到的是,赴美上市對中概股有四大積極意義。第一,為企業帶來了更多資金。它為我們中國的這些領先企業提供了進一步推動發展、進一步去招募優秀人才的資金儲備,還可以在未來募集資金以後增加研發、科技的投入。

第二,資金的背後不僅僅是IPO這一次去募集的資金,還有更多的、更流動的未來的融資方式,如可轉債、增發等。這背後的核心原因是美股資本市場擁有非常充沛的資金和流動性。截至目前,美股仍然是全球資本市場上資本化率最高、資金池子最深的股票市場。此外,美股市場專業的機構投資人居多。今年大多數赴美上市的中概股的超額認購倍數是非常強勁的,因為投資人是非常喜歡和追捧中概股的。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就有這個機會可以去挑選它們的投資人,也能夠建立一個非常好的投資人的基礎,這對於公司來說長期可以獲得一個更穩定的資金支持。

第三,一個相對更加可持續的、更為準確的估值體系。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從一傢俬人企業成為一家公眾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給企業進行一個合理的定價。合理不是說定價高,而是可持續性。上市不是一錘子的買賣,更重要的是獲得一個公開市場融資的途徑。

第四,一個更高要求的企業監管治理的準則。因為一家公司從私人到公有,雖然有了更多的披露需求和監管的責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這些企業監管的架構是非常先進的,是基於這麼多年來在資本市場上總結出來的。我們認為一家建立百年基業的企業應該去遵守這樣一個管理模式。在上市以後,從自發變成一個必須的管理要求,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提升它的管理和治理結構。

《南財對話》:目前華爾街的投資者是怎麼看待中概股?

楊旭:在中概股赴美上市的整體情況中,大多數的項目一般來說都獲得10倍到20倍的超額認購,甚至有項目在提前一天關閉的情況下,也獲得逾超30倍的超額認購。這個反映了全球最頂尖的這些投資人對於中國企業的一個看好和支持。以前可能是買方市場,今年我們是一個絕對強勢的賣方市場,中國企業有機會去挑選這個市場上最懂企業、最願意長期支持企業的機構投資人。

《南財對話》:當他們挑選一隻中概股的時候,最關心的是哪些問題?

楊旭:首先,基於整個中國的高速發展,他們還是會注重企業的成長性。全球的投資人從中國企業身上最希望得到的是獲取一個更高的成長性。

其次,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會看重的是通往盈利的道路是否清晰。過往因為整個科技領域發展得非常快,很多時候企業即使虧損上市也獲得很多投資人的青睞,但是隨著去年一些典型性的超級獨角獸,在上市之前可能遇到的一個估值衝擊,或者是估值折損,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中企業的盈利性,因為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

《南財對話》:其實現在能夠上市的地點很多。在你看來,一家中國企業應該如何去選擇上市地?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楊旭:對於中國公司來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如美股、港股、A股、科創板、創業板等。企業選擇上市地點的時候,一定是一個由內自發的、由企業本身的情況決定的最終的綜合考慮的結果。

共有五點因素可以考慮。第一,資金池。對於公司的體量來說,美股、港股和A股的資金儲備是否能夠支持公司後續的融資需求。

第二,流動性。流動性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充足的流動性可以幫助公司更為準確地定價,減少公司股票交易的波動,並且在後續長期為公司再融資提供便利,不停地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來促進企業的發展。

第三,整個投資人的構成,即機構、投資人、散戶的投資比例。現在港股的專業投資人的比例正在上升,不過美股專業投資人的比例相對來說目前仍然是全球最高的。也就是說要找到什麼類型的投資人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整個估值體系是否能夠更為靈活地去接受更多的估值需求。一些很傳統的企業可能是用PE市盈率來估值,因此不管哪個市場,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個比較好的估值方式。但是,對於一些特別領先的公司,如人工智能,那麼可能在美國會有更多評估這類型企業的估值方式,以及擁有專業知識的投資人。

第五,品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頂尖企業都有一個“走出去”的目標,成為一家全球性的企業。通過在美股上市,本身就是品牌背書,這點對於很多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除了品牌的認知以外,另外一點就是公司治理的標準,可以與全球最頂尖的公司治理標準進行接軌。

另外,在上市地的選擇過程中,可能最多還是跟企業的行業有掛鉤,因此不同的行業在不同的資本市場有更多不同的瞭解。一些擁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可能在A股和港股會獲得更多投資人的認可和更合理的估值。對於一些更注重創新的企業,在美國可能有更多的可比對標。

當一個公司去做上市選擇的時候,可以廣泛地和這個行業裡,不管是投行律師還是交易所、投資人都進行充分溝通,去選擇一個最適合企業的上市地。

多因素影響明年美股市場

《南財對話》:正如你所說,華爾街對中國企業青睞有加,不過我覺得現在中國的投資者對美股也是非常熱情。中美投資者其實在投資風格和理念上都是非常不一樣的,你覺得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加大對他們有關美股投資的教育?

楊旭:現在全球是一個流通的市場,不管是海外的投資人要在中國尋找成長性的機會,還是中國的投資人去海外投資。中國投資人目前投資海外的股票主要還是投資中概股。從今年前一段時間的一些新聞可以看出,全球最流通的10只股票裡面有5只股票來自於中國公司,阿里巴巴、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拼多多,這5家都是中國的上市公司。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這裡邊有一部分是海外投資人在進行交易,也有很多是中國的投資人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的投資。如何讓他們更加了解海外的市場,就需要未來有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機構進入到中國,因為它們會覆蓋這些公司的行業報告。目前中國的金融改革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的頂尖投行進入中國市場,如摩根大通在中國都已經擁有全牌照。那麼未來我相信有覆蓋更多的股票以及發佈中文行業報告,這些都可以加強中國投資人對於海外投資市場上的認知。

《南財對話》:你剛剛提到的五個公司都集中在電商跟新能源汽車兩個領域,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個板塊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熱點?

楊旭:不管是從市值還是從交易量來說,這兩個板塊可以說是中概股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兩個板塊。首先頭部的企業比較集中,其次也是代表了未來的新趨勢,如新能源汽車從最初沒有廣泛的市場,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新車落地。

可能投資者對行業認知還不夠,對它們的未來還有一個問號。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車落地,越來越多的企業的運營數據、財務數據公佈之後,投資人對它們的認可度正日益提升。

除了這兩個板塊以外,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仍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 第一個可能是生物製藥領域。很多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在美國上市融資,因為這類型企業仍是盈利前的企業,所以對於它們來說,估值和認知都是需要一群相對比較專業的投資人。

另外一個類型是消費品企業。這類企業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好的認知。此前上市的名創優品創下了中國新零售的第一步,完美日記的母公司逸仙集團於近日上市,這都是現象級的消費品企業。消費品企業去美國上市,並且這麼受海外投資人追捧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中國企業有一個建立全球品牌的目標;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國人對於國貨品牌的認知度提高,未來可能會看到一些非常優秀的消費品品牌,也開始增加他們的融資節奏。

《南財對話》:離2020年結束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今年的美股經歷了屢創新高、多次熔斷、V形反彈,最近又呈震盪的趨勢。你怎麼看待今年美股的走勢?

楊旭:整體來說,今年確實是意料之外的一年。在疫情發生之前,我們一直認為今年會是非常強勁的一年,因為我們都預判很多超級獨角獸,可能是2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企業會進入市場,結果疫情的發生令所有人措手不及。恐慌指數迅速飆高,然後又有熔斷髮生,有一個非常深的下跌之後,又出現一個V形的反轉,這主要取決於全球流動性的釋放,使得整個股票市場有了更充足的流動性。因為我們看到了一些國家和地區,如中國的迅速復甦,市場已經提前把這部分預期加入到他們的預測之中,所以股市又創新高。而最近主要是因為美國大選,使得市場出現在比較高的位置震盪的情況。

明年的話,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會影響整個美股的發展,如美國大選以後政府的新政策,美聯儲貨幣政策會對整個市場有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另外,還有疫情的恢復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當疫苗有了一定的好消息的時候,市場特別有意思,出現了板塊的輪轉。很多的交易在特別高位的互聯網企業有了一定的折讓、反回調,而傳統的線下企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漲幅,所以我覺得明年這些都會影響到股市的走勢。

直接上市或將更加流行

《南財對話》: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批准了紐交所提議的⼀種新型直接上市的⽅式,可以簡單介紹⼀下這個⽅式嗎?

楊旭:直接上市,它是有別於傳統的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傳統的一個IPO最重要的發行過程是,首先一個發行人,就是企業會和承銷商去達成一個合作。直接上市(Directing Public Offering,簡稱“DPO”)是直接進入資本市場的一種發行方式。有別於傳統IPO的第一點是,一般公司作為發行人,不會聘請一個承銷商,但是會請一個財務顧問的角色幫助公司去做估值和定位。第二點,在整個上市的過程當中,企業不會發行新股,也就是沒有股票的稀釋。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基於過往的一級市場股票流通的定價標準,或者是一些獨立的估值機構給予它的定價,去找尋到一個上市前公司的價值。

其實直接上市也是有兩三年的歷史。最早的一次應該是2018年,流音樂媒體平臺Spotify在紐交所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上市公開交易。2019年協同辦公軟件Slack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登陸了美股資本市場。今年的9月30日,有兩家超級獨角獸Palantir和Asana通過直接上市的方式在紐交所登陸,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這樣的上市途徑。

《南財對話》:你剛剛提到了DPO與IPO的區別。在你看來,DPO對IPO會有哪些衝擊呢?

楊旭:我覺得直接上市不是對IPO的取代,而是補充,為我們的新型企業提供了更多登陸資本市場的方式和選擇。

《南財對話》:對於企業來說,DPO的誕生會有哪些意義?

楊旭:我覺得它的意義主要是三點。第一點是更為靈活的籌資方式。IPO需要去稀釋一部分的老股,需要發行一些新股。但是對於公司來說,可能沒有這樣的融資需求。從這個角度上來說,DPO為資金充沛的、沒有融資需求但是有流動性需求的企業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籌資方式。第二點是提供流動性。很多企業雖然沒有融資需求,賬上有大量的現金,但是很多已經支持了公司十年甚至更久的基金本身是有退出的需求,並且有基金的週期,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包括如何為老員工去創造流動性。直接上市為企業創造了公開市場的流動性。第三點,減少了企業的諸多限制。傳統的IPO會要求新發行的股票或者一些員工需要有六個月的鎖定期,而直接上市沒有這個問題。我覺得直接上市對公司有準確的公開市場定價,因為所有的公司的老股東、員工都可以在沒有鎖定期的情況下,在上市第一天就可以公開地參與市場上競價的過程。在充分的競價的過程當中,能更準確地給企業做定價。

《南財對話》:今年企業通過紐交所上市募集的資金是66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的資金是來自華爾街目前非常流行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能否介紹一下這個方式?

楊旭:這是今年華爾街的大熱,也是新寵。SPAC的全稱是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在過往二十多年裡,SPAC存在已久,即借殼上市的方式。但在過往併購的幾個重要的原因是:一,發行的規模特別小,都是兩三千萬美元規模的SPAC,它的發行人的信用背書肯定不是特別廣受二級市場投資人的青睞。 現在SPAC的發行規模從當年的3000萬到今年平均5億美元左右,在這個過程當中,就獲得了越來越多二級市場投資人的關注。第二點,我覺得是時間,今年二三月份,因為疫情的原因,整個IPO市場幾乎是很難去做執行的,因為恐慌性指數達到歷史新高,投資人也非常恐慌,不知道未來的市場情況,發行人企業也不願意在這時候去進行定價和上市。SPAC的機制,它是先融錢,在未來的18到24個月去找尋投資標的。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一些基金經理仍然希望去參與市場,但是又不敢去參與傳統IPO,就可以先發佈一個SPAC,用優秀的基金管理人的經驗,到一級市場去找些好的投資標的,其實它提供了一個緩衝期。

我們可以看到在三、四月份,在傳統的普通公司IPO幾乎靜止的情況下,大量的SPAC的發行人在市場上融集了很多的資金,包括Churchill Capital,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創下融集10億美元的歷史,那是歷史上第一次超過10億美金大關的SPAC的募集。再到後面,看到中國有一些發起人,包括我們的中信基金募集了一隻2.3億美元的SPAC,越來越多高質量管理人發現了這樣的機會,決定進入到這個市場和產業中來。

《南財對話》:SPAC的興起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有哪些挑戰?

楊旭: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是一個新的參與市場的機會。我們在做募集資金的過程,其實是向市場上所有的投資人開放,包括機構投資、超高淨值客戶、普通的投資者。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SPAC的融資過程當中。當你選擇了一個SPAC的發行人,你選擇相信這個團隊,你把你的資金放進來以後,那麼這個股票本身是流通的,它再去找尋超級獨角獸,我們一般認為未來會有一個潛在的機會,那麼你可以在它正式上市之前,就已經通過投資SPAC的方式參與到這樣的投資機會中來,所以我覺得對於更為廣闊的這些投資人來說,SPAC其實提供了一個參與這些超級獨角獸投資機會的一個方式。

《南財對話》:最後,你如何展望明年IPO市場?

楊旭:我們對於明年市場還是非常有信心,應該是非常好的一年。

第一,一級市場裡的超級獨角獸和獨角獸的數量,還有他們目前的市值的規模都還是在一個非常高的高位,全球大概有500多家的獨角獸規模的企業,可能會是進入市場上的候選機構。

第二,我們覺得今年募集了這麼多SPAC,我剛才提到超過50%的IPO資金已經提前募集到SPAC的主體當中,那麼在未來的一年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併購後的二次上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SPAC的開花結果,看到很多SPAC收購到優質的企業。

第三,如果收購優質企業的這件事情被證明,那麼SPAC的發行會受到越來越多二級市場投資人的青睞。

第四, 在跟很多硅谷的頂尖企業溝通過程中,我個人覺得直接上市可能會在明年看到更多的案例,因為它對於科技型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好的上市模式,所以我們也非常期待可能在不遠的未來,能夠找尋到符合直接上市要求的中國企業,也把一個全新的登陸資本市場的方式帶到中國。

南財對話|獨家專訪紐交所首代楊旭:今年中概股募資佔比10%-12%,期待中企赴美“直接上市”

編委|於曉娜

編輯|李豔霞 和佳

記者|施詩

監製|向秀芳

攝製統籌|曾婷芳 楊海濤

剪輯後期|李群

傳播統籌|丁青雲、曾婷芳、賴禧

海報設計|王冰

旁白|趙雅麗

字幕|李群 劉櫻(實習生)鍾玲玉(實習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