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苏联自废武功,直至解体,和这部“葵花宝典”有关

前言:苏联于1975年在波兰首都赫尔辛基草率签订《赫尔辛基协定》,不仅放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民主、人权”的解释权,还导致之后国内争取人权的运动演化成主权之争和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导致苏联国家分裂解体。

貌似美丽的西方“民主、人权”种子,却在苏联结出了分裂国家的果实。

美国前总统福特于1991年8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宣称:“我真诚地认为,《赫尔辛基宣言》在引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人权运动、加速苏联目前的分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看看这部堪称苏联版的“葵花宝典”是如何让强大一时的苏联一步步自废武功,最终走向国家分裂解体的。

让苏联自废武功,直至解体,和这部“葵花宝典”有关

波兰首都赫尔辛基,一个在东西方力量夹缝中的城市

“民主”的解释权曾经牢牢掌握在社会主义阵营手里

20世纪50年代前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浪潮,共产主义观念理念在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同野火燎原般蔓延,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横跨亚欧,伴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际阵营的建立,亚非拉相当数量的新独立国家也宣称自己是某种特殊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总数一度多达40-50个。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理念是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公认。美英资本主义国家一度视此为“洪水猛兽”,惧怕被共产主义的“人民民主”革了命。在美国东海岸,由“美国大妈”自发组成的护卫队常年巡视着海岸和天空,生怕远方天际出现共产主义的旗帜或者飞机。

这一阶段,美英资本主义国家提的较多的观念是“自由”,而“民主”一词的解释权则牢牢掌握在社会主义阵营手中。

70年代的苏联困境

进入70年代,貌似强大的苏联已是数病缠身,面临各种困境,一由于苏联过度依赖重工业和石油,国内粮食生产短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有效解决,粮食问题成为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并一直伴随至苏联解体。

二是石油价格长期低迷,1958-1970年间,国家原油价格一直在2.5-3.0美元/桶之间波动,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后,期间石油价格实际在持续走低,影响了苏联的国家收入。

三是苏联和中国因各种问题,几乎断交,全世界最大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罅隙,加上苏联国内各种腐败、僵化,迫使苏联必须要寻找新的突破。

错失良机,仓促签订《赫尔辛基协定》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盟友,宣布石油禁运,原油价格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13美元。原油价格暴涨极度刺激了苏联的石油工业的神经。

时任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急于抓住这个时机,出售石油换美元、换粮食,改善国民生活,缓解国内矛盾。在高油价所制造的短期利益驱使下,苏联一心只想多卖石油,多换美元,几乎忽略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此时,

苏联想的不是借石油危机,利用自己产油大国的主动权,通过政治博弈瓦解美欧联盟关系,而是纯粹把西欧国家当作了自己的石油客户,一味卖石油给对方。

美英等国看准了苏联的心思,变被动为主动,诱迫苏联在1975年签订了《赫尔辛基协定》。

让苏联自废武功,直至解体,和这部“葵花宝典”有关

签署赫尔辛基协定

《赫尔辛基协定》有什么玄机

《赫尔辛基协定》又称“赫尔辛基宣言”,或称“欧洲安全与合作赫尔辛基最后文件”,签约方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共35个国家。

协定的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政治和军事问题,领土完整与定义边界,和平解决争端和建立互相信任措施。第二部分专注于经济问题,如贸易和科技合作。第三部分强调人权,包括移民自由,文化交流和出版自由。第四部分是正式实施细节与后续讨论,旨在改善共产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前两方面内容使得苏联二战后的边界得以确认,意味着美国和西欧国家承认了苏联在东权利的合法性以及苏联获得领土的正当性,这是苏联需要的,虽然苏联政府并不想触及人权议题,但美英国等国却在起草协定时,早已把两者牢牢绑在了一起。最终,会议还是达成了人权问题的条款,苏联签字了。

用一句话概括此协定,美国及西欧有条件承认了苏联在欧洲的权益,条件是苏联接受西方的民主、人权

。若用影视剧情的夸张描述便是这样,“苏联你是欧洲老大,我们都承认,现在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合作要仰仗苏联你了,欧洲各国需要你的油气,为了便于将来长期合作,我们签个全面协定,民主人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你是欧洲的老大才是关键”。

协议签订后,美国一度被国内力量批评为软弱和退让,没有人知道西方的“民主、人权”会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赫尔辛基协定》在苏联的演变以及引发的矛盾

苏联之所以签订此协定,看重的是二战后的欧洲边界问题、它在东欧霸权的合法性以及与西方的经济与技术合作,这些愿望通过欧安会和《赫尔辛基宣言》得到了实现。苏联领导人在为自己外交的“成功”沾沾自喜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权议题的重要性,也并不清楚默认西方的人权规范对苏联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从结果看,苏联过于看重现实利益,在不知不觉中,挥刀自斩,自废武功,捧手让出了原本属于自己、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和权力。

让苏联自废武功,直至解体,和这部“葵花宝典”有关

勃列日涅夫与福特

《赫尔辛基协定》通过欧安会的多边机制使各国能够互相监管和批评别国的人权政策,任何成员国都有权向其他成员国就宣言的执行情况提出质疑,并予以监督。欧洲的安全必须与人权问题挂钩,只有各国改善国内的人权状况,欧洲安全与合作才能最终实现。而欧安会的后续会议就是要监督和检查苏联改善人权、遵守该宣言的情况

在苏联人权人士的推动下,协定的人权条款逐渐在苏联国内产生了影响,渐渐被“内化”和“本土化”,《赫尔辛基宣言》的人权原则被纳入1976年苏联宪法第29章中,至此,一场民主、人权的变革已然在苏联拉开了帷幕。

《赫尔辛基协定》在苏联实施后的影响开始显现,首先是犹太人移民,尽管犹太居民只占当时苏联总人口的2%(1971年约270万),但其在文化、艺术、教育、科学、医疗等部门工作的人数却占到了30 % ,犹太族大学生占全苏大学生总数的14% ,犹太族科学家占全苏科学家总人数的13%。随着更多的犹太人被允许出国定居,苏联政府不得不面对移民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这种移民运动侵蚀了苏联政权的合法性和其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大部分犹太人将移民的目的地选择为美国或以色列,这几乎是公开向全世界传递这样的信号:

苏联的制度不如西方。大批移民的离开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也导致大量的人才外流。

为贯彻执行《赫尔辛基协定》,苏联国内成立了众多民权组织,莫斯科赫尔辛基小组是这些团体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这个创建于1976年5月的民权组织,其主要目的是促进欧安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贯彻,监督苏联对该宣言的遵守状况,同时披露苏联政府侵犯人权的行为。从成立之日起,该组织就经受着克格勃和苏联其他国家安全机构的打压,1976年至1982年期间,有八名成员被加以不同的罪名和行政处罚,除此之外还有六人被迫放弃国籍,移居海外。在苏联当局的压力下,剩下的成员也一度被迫停止活动。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莫斯科赫尔辛基小组在苏联的人权问题上仍不乏成果,从创立之日起到1982年,该集团发布过195个文件和若干评论,以及一系列有关苏联人权问题的声明和公告。

当苏联人权组织宣扬“人权高于一切”、“人权高于主权”时,这种争取人权的运动最终演化成了主权之争和民族独立运动。东欧民族主义者借助人权的招牌来脱离苏联的控制,而苏联国内的许多团体打着人权的旗号要求民族自决,这是西方人权规范在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然演化的结果。虽然人权组织宣称“人权高于主权”,但在它们看来,人权的最高诉求是获得主权,主权大于一切,这对苏联少数族裔的人权组织来说尤为如此。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成为迫使苏联政府接受西方人权规范的外在推力。《赫尔辛基宣言》强调公民个人有权维护自己的权利,有权引用国际人权宣言以及其他国际公约来维权,同时公民个人和民间组织有权利和义务帮助别国的人权运动。这使得西方势力毫无顾忌地帮助苏联东欧的异议人士,共同向苏联政府施压。

在当时,苏联国内流传着这样的笑话:假如你没钱买棺材,那就去克里姆林宫门口喊一声“人权”,这样就会有人出钱帮你办葬礼。而在国际社会,每当有会议召开,总有一群记者追着苏联代表,就“人权”向他们讨要说法。

赫尔辛基签订16年后,苏联解体,从历史的角度看,执行协定的进程虽然确定了苏联对东欧的势力范围,但最终亦加速东欧西方民主化的进程,加速柏林墙倒塌和共产党政治及经济制度崩溃。

让苏联自废武功,直至解体,和这部“葵花宝典”有关

小结:

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自由与人权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遗产,资本家用资本控制国家机器,为了让无资本的广大民众参与国家机器运转,西方设立了多党制轮流值班的大选模式,一人一票的民众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种模式是缓解社会矛盾的解压阀。

苏联的意识形态与西方截然相反,人们按照个人服从集体利益的理念分配财产,集体行使人权和自由。西方社会担忧自己信奉社会治理模式会被推翻,二战前后欧美一直拿苏联模式当做异教徒来防范,直到苏联签订《赫尔辛基协定》尝试着融入西方欧美社会,美国人终于抓住了机会。协定要求签约国组建人权监督小组,成为相异政见运动和非暴力抗议团体兴起的突破口。

从国家体制角度看,美国与苏联,二者维护霸权的手段是不太一样的。简单形容,苏联人喜欢用强硬手段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这种稳定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各国各地区的自由度,但只要肯老老实实地听话,通常好处也少不了。美国则恰恰相反,他们擅长制造混乱,通过混乱瓦解某个地区的秩序,再趁着混乱注入自己的势力,当尘埃落定后,人们便会发现,这块地区早已改易旗帜了。

西方国家和人权组织按照《赫尔辛基协定》,不断重复“人权”、“主权”等字眼,挑苏联社会治理中人权的毛病和问题,当苏联感受到自身霸权受到挑战,便试图以更强硬的手段来维系霸权,于是,新一轮人权批评又接踵而来,如此反复,最终,苏联国内矛盾不断被激化。尽管当时苏联国内媒体宣传签署《赫尔辛基协议》是勃列日涅夫的重要外交成就,但实际上其中的人权条款为苏联各加盟国、自治国以及东欧的民主运动提供了道德与法律上的支持,当众多矛盾不可调和时,各国开始尝试摆脱苏联中央控制,寻求独立。

《赫尔辛基协议》是“二战”后签署的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条约,后来美国官员也承认《赫尔辛基协议》在前苏联剧变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赫尔辛基协议》的指导下,西方对苏联开始了大规模和平演变的过程,并最终取得成功。

作为欧安会《赫尔辛基宣言》的签字人,美国前总统福特于1991年8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宣称:“我真诚地认为,《赫尔辛基宣言》在引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人权运动、加速苏联目前的分裂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后人权时代的人权组织,其关注点并不在于帮助个体争取人权,而在于对某个国家、地区的人权进行监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