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反腐紀實文學《追問》作者丁捷:看完應警醒而非津津樂道

對話反腐紀實文學《追問》作者丁捷:看完應警醒而非津津樂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丁捷的辦公室牆上,赫然掛著這幅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作為江蘇省一家省屬文化集團的紀委書記,他最近有點忙。不是忙著辦案,而是他的作品《追問》,即將公開出版發行。

《追問》是一部反腐紀實文學作品。過去的兩年,在上級紀檢部門的安排下,丁捷調閱了633個腐敗案例卷宗,從挑選出了部分幹部違紀違法典型,並現場和13名落馬官員面對面交談。

這樣的寫作題材以及寫作過程,對於丁捷來說還挺新鮮。

除了紀委書記,丁捷還是位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生於江蘇海安的他,少年時代就開始創作,寫出過《依偎》、《亢奮》等出色的浪漫青春文學作品,被譽為“靈魂寫手”。而這一次,他破天荒地將自己“紀委書記”和“作家”兩種社會身份進行了結合,從而進行了《追問》的創作。

《追問》中,有犯重婚罪的副市長,有縱容親屬搞利益集團的縣委書記,還有和女明星風花雪月的高官,但均未道出具體姓名。不少讀者看完紛紛開始猜測,這些都是誰?

丁捷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首先要明白,紀實文學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但可以有一定的、有限制的虛構。

他說,紀實文學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學作品,而不是新聞報道。嚴肅的細節刻畫和典型性處理是為了聚焦人心和人性,而不是為了獵奇,杜絕對號入座的八卦

“這該是一本看了感到警醒的作品,而不是讓人津津樂道。”丁捷說,對於《追問》的創作,他感到基本滿意。如果有一點遺憾,那就是被部分讀者誤讀為八卦書籍。

在丁捷看來,反腐報道真實,卻過於簡單;反腐小說虛構過多,又容易滑向娛樂。因此,他選擇了紀實文學,基於事實,又巧妙地加上一些文學手段讓故事更警醒人心。

他說,就像飛機墜落一樣,沒有哪個落馬官員是呈90度直角突然栽倒的,都是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他離初心漸行漸遠,最終走向了毀滅。”

對話丁捷

澎湃新聞:之前的寫作生涯中,你的作品多以浪漫青春為主題。這次為什麼會想到致力於完成這樣一部反腐作品?

丁捷: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重拳反腐,全國人民也都在密切關注著反腐的進程。作為一個紀委書記來說,首先要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而作為一個寫作者來說也就有了表達的慾望。這本書是我個人對反腐認識深化的結果,作為紀檢人員,工作之餘能夠做一些好的表達和傳達,也是很有意義、有價值的。

澎湃新聞:花了多長時間完成了這本書?

丁捷:前後大概兩年的時間。我翻看了大量的卷宗材料和懺悔錄,實地和官員面對面交談,2016年下半年開始寫,年底完成。

澎湃新聞:和你之前的《依偎》等浪漫青春小說作品相比,創作《追問》有何不同?

丁捷:我第一次呈現出反腐題材的作品。不過我的作品其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注重內心世界的刻畫,這本書也不例外。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落馬官員,從起步到落馬,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丁捷其實就像飛機墜落一樣,沒有哪個落馬官員是一下子栽倒的,不存在突然翻車,或者一時糊塗,必定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蛻變過程,一定經歷了心靈上的糾結、矛盾和鬥爭。在這個過程中,官職越高,內心應該越來越健康才是,但反而越來越骯髒,簡單概括就是“德不配位”,把當初的那個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丟得太遠

澎湃新聞:就好比《追問》裡面第一個故事,那個犯了重婚罪的副市長,做官後看到當年把他甩了的初戀女生依然在百貨大樓裡蹉跎歲月後,心裡竟然暗爽。

丁捷:沒錯。當年被甩後,他無法去坦然面對失敗,精神品格不夠高,這樣的心理狀態也就為他後來所做的一切埋下了伏筆。他認為他(後來)和小三的感情是純潔的,他覺得因為他是官員,所以國家對他要求更嚴格,這個邏輯很奇怪。

澎湃新聞:是不是出身相對較差的官員,一步步升遷後更容易心理膨脹,最終落馬?

丁捷:這個我沒統計過,不過我覺得按出身好壞來評判是否更容易出事,是沒有道理的。大家其實出身都一樣,不分貴賤。還是要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

澎湃新聞:據你瞭解,落馬官員出獄後一般處於怎樣的狀態?

丁捷:我覺得落馬官員出獄後會活得更輕鬆一點,心理狀態也會更健康一些。據我觀察,很多監獄都很注重獄中教育,官員在服刑期間經常能夠接受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平時也經常讀書,勞動,生活還是挺豐富的。

澎湃新聞:你在書裡提到,紀檢幹部在參加中紀委和地方紀檢系統的學習培訓班時,常有一個“保留節目”就是接受心理輔導。紀檢人員的壓力是不是很大?

丁捷:其實每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心理百分百強大的。生理可能發育到二十多歲就結束了,但是心理發育是一輩子的,心理能力一輩子都在接受錘鍊。

澎湃新聞:你期待《追問》能夠達到怎樣的社會效果?

丁捷:對於官員來說,這本書可以成為一面鏡子,通過這些失敗的案例來對照自己,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人生是不是走偏了,權力有沒有用好。警示教育是很重要的,多敲打敲打肯定是有好處,就好比你要常洗洗澡,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髒。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警示書。每個人都要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能有太多的世俗抱負,而是應該追求一個積極向上的、循序漸進的成長過程,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不要忘記自己的初心。這些道理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澎湃新聞:你對這本書的創作打多少分?滿分一百的話。

丁捷:九十分以上吧,基本滿意。如果說有一點遺憾,那就是這本書被部分讀者誤讀為八卦書籍紀實文學不是新聞報道,在表現官員漫長的內心變化過程時,基於他們的真實故事和結局,還需要設計生動的行為來表達,比如心理活動等等,紀實文學歸根結底是文學作品。這是一個讓人看了感到警醒的作品,而不是一個津津樂道的作品。看了後應該是沉默的,而不是亢奮的。

澎湃新聞:你曾經有過三年的援疆經歷,擔任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宣傳部副部長,也是優秀援疆幹部。這段經歷對你的創造生涯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丁捷:去了新疆,那就像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無論是自然和文化上,都感受到了一種曠遠和博大。毫無疑問,援疆拓寬了我的視野,對我的人生是一種歷練。我有一本書叫做《約定》,就是記錄了我在新疆期間的所見所聞,我建議大家都可以去新疆,去祖國的邊境多看看。

澎湃新聞:接下來有什麼打算?還會繼續嘗試反腐題材的寫作嗎?

丁捷:文學創作需要靈感和感覺,無法去規劃、去計劃。寫作肯定會繼續下去,但究竟是什麼題材我還說不好。打個比方,或許我未來會嘗試寫寫有關“紀委書記”的作品,我認為廣大紀檢人員的辛苦工作也是值得去呈現的。當然,只是或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