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中國網8月14日訊 8月7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召開。省作協主席範小青,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江蘇作協副主席蘇童、周梅森,以及省內外知名批評家、媒體記者等出席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吳義勤,批評家邱華棟、李朝全、賀紹俊、張清華、劉瓊等通過視頻方式參加了本次研討。研討會由省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主持。‍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丁捷在現場發言

丁捷是當代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他14歲開始創作和發表文學作品,作為文學早慧生被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免試錄取。在3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創作了長篇小說《依偎》《亢奮》《如花如玉》《撕裂》、長篇紀實文學《追問》,出版短篇小說集《現代誘惑症》、詩集《沿著愛的方向》《藤鄉》、大散文《約定》《初心》、兒童文學《小困獸》《星公主》《賣乖王》等,曾獲亞洲青春文學獎、中國圖書獎(合作)、當代小說獎、省“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國輸出國際版權優秀圖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金陵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丁捷創作研討會

吳義勤在講話中認為,丁捷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現象級作家,他的創作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長篇小說《依偎》為代表的純文學的、浪漫的、唯美的、理想主義的、超現實的創作;一類是以《追問》《撕裂》《初心》為代表的關注現實、追蹤時代的現實主義創作。後一類創作體現了丁捷介入火熱現實的勇氣和擔當,這些作品緊貼時代脈絡,接地氣、有溫度、有情懷,極富現實主義品質,是回應時代呼喚交出的一份合格的文學答卷。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汪興國現場發言

汪興國在講話中用三個“真”概括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喚醒真誠,付出真心,追求真實。丁捷的真誠來自於對社會、對讀者的自覺負責,他懷著對文學的赤誠和執著,在創作上十分勤奮,不斷超越自己,攀登文學高峰。丁捷的創作經歷表明,作家既要堅持自我、堅守本心,更要突破自我、銳意創新。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將對現實的體悟和感受轉化為紙上丘壑,才能寫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真正無愧於自我、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研討會上,專家們圍繞丁捷的創作經歷和特點展開了深入交流。

現實的“問心”之旅和浪漫的“依偎”之情

丁捷早期作品圍繞校園和青春,並憑藉小說《依偎》獲亞洲青春文學獎。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評價這部作品是“愛無能時代的情感主義創作”。在他看來,《依偎》對愛的抒寫,在愛無能的當下具有一種教誨意義,這部小說關於愛的書寫是一種浪漫之愛,這樣的愛是80年代人文的、浪漫的愛情想象在這個時代的一次迸發和呈現。蘇州大學教授房偉也稱讚這部發表於2012年的小說即使今天讀來仍然讓人感動和震撼。小說中,對話和場景寫得細膩真實,故事結構精巧,結尾出人意外,將愛情的創傷、人生的創傷與唯美的虛幻場景結合起來,體現了作者豐沛的寫作能力。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丁捷作品現場展示

但丁捷並未止步於青春書寫,近年來,他將筆墨轉至現實生活。丁捷曾在採訪中表示,“我的創作跟我的人生是融為一體的。”多年的援疆生活和紀檢工作,對他的創作轉型影響很大。

關於現實主義創作,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認為,丁捷作為紀檢隊伍中優秀的作家,有著得天獨厚的題材優勢,可以在反腐倡廉的創作領域作出更深刻的開掘。丁捷擅長運用案例文學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手法,與以往受歡迎的官場小說、政治小說既有關聯又有區別,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現場發言

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也肯定了丁捷的這一轉型。他認為,長篇小說《撕裂》與隨筆集《名流之流》裡無意識的虛偽相比,《撕裂》的主人公張一嘉自始至終是清醒的,他對自己的每一步變化都有清晰的認知,呈現出一種“自由的撕裂狀態。”這種視野實際上讓作品指向了社會剖析,丁捷不滿足於過去對人的寬泛的、宏大的考察方式,轉而直視動態的生活和人心,“撕裂”的敘述使小說具備了一種真實具體的生活實感和深度。

山西大學教授、《小說評論》主編王春林也認為,《撕裂》這部小說裡包含雙重撕裂:一是寫社會的撕裂,社會階層、社會力量的撕裂;一是寫人性的撕裂,內在的、精神的撕裂,寫出了人物內在精神的複雜性。

從青春寫作到現實開掘,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賀紹俊認為,丁捷幾十年的文學作品,共同構成了一個連綿不絕、跌宕起伏的“問心”之旅。在丁捷的文學世界裡,細緻入微的現實空間和虛幻浪漫的烏托邦空間是相依的,正因為有一個“愛”的烏托邦的存在,作者才能穿越現實的黑暗去做拯救人心、人性的事情,從這個角度說,“問心”之旅也是拯救之旅。

跨文體寫作的多樣性和強烈的主體意識

丁捷的寫作跨度很廣,這種跨度不光是從青春寫作向現實寫作的跨越,還包括文體和門類的跨越,小說、詩歌、散文、紀實文學、兒童文學,皆有佳作呈現。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評價丁捷是一位擅長多種文體寫作的作家,他的寫作既生機勃發、青春洋溢,也有對現實的介入和犀利評判。

丁捷為何能在多種題材和文本之間跨越、穿梭?《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劉瓊認為,除了用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身外的功夫。丁捷的跨界與他對生活的熟悉、瞭解、深入,以及他對中國現實的深刻認識都是密不可分的。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從丁捷成長的文學環境入手,分析他的跨界原因。他指出,如果追溯到個人寫作史,丁捷開始的寫作屬於校園社團寫作的一部分,與當下校園文學社團相比,80年代的社團寫作具有更強的文學自主性,那一批寫作者的閱讀寫作不像今天這樣專業化和細分化。

蘇童則認為,丁捷的創作之所以多變,源於他總是把個人生活拆解、思考後灌注到文學創作當中,他的創作表現的是他直面生活時對現實的思考。也因為這個特點,同樣寫反腐敗小說,他和周梅森在語言的溫度、感情的投入及作者聲音的顯著度上均有不同。丁捷的作品裡,作者主體性比較突出,蘇童形容其為“驚堂木”式敘述,作者的形象時時從文章中跳出來,有一種“諸君請聽我講”的意味。

《美文》主編穆濤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清華也從不同角度談及丁捷作品中的作者主體性。穆濤認為,丁捷的寫作有中國文化的傳統,文章要立言,言立則文明,比如《名流之流》的每個標題都是一個觀點,觀點立起來了,文章自然就透亮好看。張清華分析丁捷的詩歌寫作是當下的、即興的,甚至是刻意不經處理的議敘和感受,作者的主體性在詩歌中是無處不在的。正如他的詩集《藤鄉》,“藤鄉”充滿了無意識、可能性和在場感,以此形容他的風格特點也是傳神的。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南京大學教授吳俊現場發言

就跨界寫作的問題,南京大學教授吳俊強調要調整好跨界寫作和節制、聚焦的關係。古人的文化生活、藝術趣味跟日常生活是一體的,但今天這些方面其實是分裂的。在這樣一個分裂的時代,如何在創作中既表達出自己的藝術趣味,又樹立自己的獨特性,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溫暖向光的文本內核和歸來仍是少年的初心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姚蘇平現場發言

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教授姚蘇平認為,丁捷兒童文學寫作的鮮明特點是,他從內心深處始終把兒童和成人合而為一,既有諷刺意味又有溫暖的文學撫慰。

南京大學教授傅元峰進一步指出,丁捷文本的核心是兒童和女子,兒童對丁捷來說不僅是一種文體,更是他創作的一種內在性。他的寫作是為了表達內在,這種內在是慈柔和本真的。《撕裂》裡充滿了對世俗和現實的好奇與驚歎,如果說這是“驚堂木”式敘述,那麼拿驚堂木的正是一個孩子。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張宗剛則用“溫暖的向光性”形容丁捷的寫作,稱他的作品充滿了溫暖的質感,飽含少年血性和少年氣質。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志權將“浪漫”理解為丁捷文本的內核之一。包括他的後期作品也能看到前期的影子,比如詩性、女性等等,這些東西讓人物變得立體生動,也是讓小說變得好看、深刻的原因。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暉則認為,從創作人格上來講,丁捷在靈魂深處始終是一個及物的、現實的作家,奇幻和浪漫是他現實靈魂的偽裝,或者說是他靈魂的另外一面。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周梅森現場發言

在周梅森看來,丁捷的作品中真正珍貴的是有人情味、有人性的溫度,他的反腐作品被很多黨政各部門機關幹部作為政治學習讀物發放學習,體現了文學對政治的反哺作用。他的閱歷、他的思想,都使得他的創作充滿了許多可能性。

丁捷在會上講述了自己的文學淵源,他說,自己是一個文學的痴情兒,從十幾歲開始,幾十年來,在日常工作之餘,堅持以“業餘”的方式進行文學創作,文學調校著自己做人的方式,豐富著自己的人格。談到寫作,他認為身在現實才能真切地表現現實,自己從未滿足於做一個現實的旁觀者,希望自己能將“社會現實”不斷轉化為“文學現實”,也期待自己的文學現實會升華為社會的“現實”力量。今後,將聚焦小說創作,聚焦最想表達的深層自我,喚醒人性中的悲憫,以此激發愛的力量。

丁捷創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範小青現場發言

範小青最後作會議總結,她談了對丁捷作品的三點感受:一是行走和沉澱,丁捷踏在大地上,他既有豐富的閱歷,又能將閱歷沉澱下來,移情到文學;二是勇氣和挑戰,他不被自己和他人所約束,具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因此可以追求純粹的文學寫作;三是思想的維度和語言的藝術,《追問》《初心》《依偎》等作品都體現了他在思想上、藝術上的追求。丁捷幾十年來,始終保持本真,從未放棄文學寫作,從這一點來說,不管過多少年,他依然是當年的文學少年、文學天才。(文/俞麗雲、周韞;圖/丁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