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慈善呼籲中使用受害者痛苦的圖象會喚起人們的移情,從而促進慈善行為。但你是否遇到過以下類似的情景?一個嚴重的“兔唇”寶寶(兔唇援助慈善),一個血跡斑斑的流浪狗(流浪狗保護慈善)。當看到這些令人痛苦甚至厭惡的圖像時,由於過度的移情反應,人們可能會選擇離開這種不適的境況。


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如何才能預防這種逃離的行為呢?來自復旦大學的Qian Xu,香港公開大學和中山大學的Canice M. C. Kwan和浙江大學的Xinyue Zhou從感知控制的角度解決了這一問題。經過實驗驗證,在慈善呼籲前喚起一種無關的控制感,能夠強化人們的痛苦容忍力,進而促進慈善行為


感知控制與慈善行為


應對理論(coping theories)將感知控制視為一種應對資源,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做出選擇這樣的世俗行為,對一個人所擁有的實際資源的數量幾乎沒有實際影響,但卻可以暫時增強一個人的控制感,獲得資源豐富的積極體驗。喚起控制感可以提高人的一般應對能力,並使個人能夠管理痛苦境況的特定需求。喚起控制感能使個體以兩種主要方式應對厭惡的情況:情緒中心應對(痛苦容忍力)和問題中心應對(自我效能 ),這些能力通過不同的心理過程促進慈善行為。


一方面,喚起一種控制感可以提高一個人承受痛苦或其他厭惡情況的能力,例如消費者研究表明,通過選擇加強控制可以減弱悲傷對消費的影響。應對理論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容忍負面情緒的能力在維持移情能力和做出有利於他人需求的行為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增強感知控制可能可以通過減少因過度移情而導致的逃離行為,從而促進慈善行為。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指個體相信自己有采取行動達到理想結果的能力,這一般在人們具有控制感時會提高在面對他人困境時,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更可能找到更容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去提供幫助。因此喚起感知控制也可能通過自我效能感來促進慈善行為。


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實驗


為了驗證感知控制的作用以及其具體路徑,作者設計了一個2(感知控制:高 VS. 基線)×2(慈善呼籲:痛苦 VS. 愉快)的實驗。根據理論推理,痛苦容忍力應當僅在痛苦的慈善呼籲之下產生作用,而自我效能感則不受這個限制。


實驗中,被試首先完成了一項對感知控制的調查(Perceived Control Scale),為了操縱感知控制,在高控制組下的被試有機會選擇問卷顯示頁面,具體來說,他們可以選擇問卷每頁顯示4道題還是12道題,基線組的成員則被隨機分配到一種問卷頁面設計。隨後被試收到了一封校園流浪狗救助的信,信件大部分內容相同,在痛苦呼籲條件下,流浪狗的圖片毛骨悚然,而愉快呼籲條件下,流浪狗的圖片比較體面(實驗圖片如下所示)。被試被詢問近期是否願意登記為流浪狗的志願者(因變量),並提供了電子郵件以便登記。最後測試了被試的情緒。


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實驗結果表明,有機會選擇問卷頁面設計的被試報告了更高的感知控制,同時毛骨悚然的圖片確實引起更大的痛苦以及更少的愉悅感。作者採用迴歸方程來檢驗主效應,感知控制和呼籲類型的作用都不顯著,但兩者的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分析表明,在痛苦呼籲情境下,高感知控制的被試表現出來更高的志願者意向,而在愉快呼籲情境下感知控制的喚起對志願者意向沒有影響。


因此,感知控制對於慈善行為的作用是通過提高了痛苦容忍力,而非自我效能產生的。


營銷人,你會怎麼做?


傳統的觀點認為功效信息(efficacy messages,在本文中指令人痛苦的圖片)是保障痛苦呼籲有效性的解決方案,但作者發現信息接收者可能在考慮幫助之前就已經被他們所在情境的干擾或天生的拒絕反應給阻止了。


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慈善機構應該在呼籲之前幫助接收者管理他們的情緒,並確保接收者能夠切實考慮去提供幫助。在不影響呼籲內容的情況下,通過毫不相關行為喚起控制感可以補充功效信息,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痛苦呼籲的有效性


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給我一個選擇的機會,我會付出的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