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紅樓夢》為什麼還沒寫出來,林黛玉為什麼還沒誕生?

我有一位朋友,非常善於講故事,講起來活靈活現,但卻從不下筆。他說,他一直想寫小說,但總覺得對所要寫的生活沒有理解透,沒有把握,所以遲遲不能開始。

他的目標是一部當代《紅樓夢》,人物必須像林黛玉和賈寶玉那樣雋永,語言句句都要像魯迅的名言。

聽他這說法,已經聽了十多年了。估計他還是會一直等下去。


當代《紅樓夢》為什麼還沒寫出來,林黛玉為什麼還沒誕生?


這種觀點,我是部分贊同的。沒能好好理解,沒有想清楚,的確沒能力呈現。但是,理解力是可以提高的。通過觀察,也通過寫作。

觀察與寫作最好的練習途徑,就是“非虛構寫作”。

當我明白我應該對學生們講解非虛構寫作的時候,其它很多重要理由也一一浮現出來。

比如,我們的應試教育裡的寫作訓練,最重視的是議論文的寫作,卻一直忽視記敘能力。議論文,不論是從教學還是考試評判,都是比較容易做到標準化的。評論文章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但是,記敘文才能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從對自己的理解,到對他人的理解,以至理解更廣泛的世界。

從我對這群學生的瞭解,他們屬於對政治比較感興趣的,有理想的青年。他們關注政治與社會的變革,也關心哲學思考。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如果他們能加強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對他們今後的思考與行動也是一個極有益的補充。假設是面對一群對“純文學”熱心追求的青年,也許更應該給他們開設的課程是政治與思想方面的內容。


當代《紅樓夢》為什麼還沒寫出來,林黛玉為什麼還沒誕生?


這兩個理由,我沒有跟同學們講。其它還有幾個理由,我在課堂上會一一引出。

在課堂上,我是從幾個問題開始。

“你現在還在讀文學作品嗎?喜歡的作者是誰?心目中最好的文學作品是什麼樣的?現在有沒有進行寫作?寫作的困難是什麼?”

這幾個問題,好像跟非虛構寫作沒什麼關係。學生們一個個回答下來,卻被我引進了包圍圈。

前三個問題,我跟他們介紹我喜歡的幾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多麗絲·萊辛、奧爾罕·帕慕克。從這裡,我跟他們介紹,這幾位了不得的作家,作品既有超現實的魔幻能力,也有緊貼現實直面現實的功夫。我跟他們介紹馬爾克斯的兩部精彩的非虛構作品:一部是他最早的作品《一個遇難者的故事》,28歲的馬爾克斯以這部長篇報道質疑政府,導致報紙關閉,自己流亡海外。一部是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作品《電影導演歷險記》,講述流亡的導演回國拍片的故事。

這兩部作品,不僅精彩非凡,同時還有鮮明的抗爭意識。


當代《紅樓夢》為什麼還沒寫出來,林黛玉為什麼還沒誕生?


除了西方作家,我也向同學們介紹中文作家。能夠與世界優秀作品並肩的中文作品,其實是一些非虛構作品。比如巫寧坤的《一滴淚》、高爾泰的《尋找家園》、王鼎鈞的回憶四部曲等等。

在聽了這些作品與作家的介紹之後,我明顯感到了這群思維活躍的學生被帶動了。

中文和新聞專業的同學表示,他們學校裡,沒有“非虛構寫作”的內容。

這正是我想達到的效果。

非虛構寫作,不僅是一種寫作手法,還是一種看待現實的方法。它不僅跨界新聞與文學,它還提供一種解決之道。

如何進行非虛構寫作的訓練,我想出了一個有趣又有效的辦法,要像畫畫一樣寫作,要把寫作課當成美術課來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