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點贊山東: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11月3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山東、江西、福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紀實》點贊山東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點贊山東: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全文如下>>

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日前,以“儒行兩岸 鑑照未來”為主題的2020年廈門(同安)孔子文化節在同安孔廟舉行。在禮樂和鳴中,舉行了盛大的祭孔大典,致敬先賢。誕生於山東曲阜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將相距1500餘公里的齊魯大地和八閩大地連接起來,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時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七年來,山東、江西、福建等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論述,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積極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傳統文化的發展在這裡枝繁葉茂。

文旅融合促進傳統文化發展

一到週末,山東濟寧曲阜的孔子博物館便熱鬧起來,許多孩子前來參與研學活動,他們可以在這裡學做孔府糕點、做拓片、體驗記裡鼓車。“為了更好地挖掘傳統文化,該館正抓緊整理與修復3萬多件孔府散檔,其中不乏珍貴文物。”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介紹。

位於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每年選拔100多名漢語橋國際學生,體驗古禮、篆刻、茶道等十多個項目。孔子研究院還舉辦幹部政德教育培訓班,去年以傳統文化講解與實地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培訓人員17000多人次。2019年,曲阜研學旅行突破150萬人次。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催生出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非遺文化。臺兒莊古城將非遺+景區結合,加速與區域文旅產業、文物、生態、交通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臺兒莊古城景區還將科技與文化旅遊業進行融合,不斷豐富遊客體驗。國慶期間,臺兒莊古城景區引進了20多臺帶有交通和導覽功能的機器人,深受遊客喜歡,供不應求。景區的一鍵報警、人臉識別,可以為遊客提供及時幫助,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則方便遊客查詢實時路況和酒店餐飲等信息。

泰山主打平安祈福文化,將旅遊淡季從5個月縮短為1個月。近年來,泰安著力做研學旅行,並深入挖掘挑山工文化,與黨性教育結合。煙臺蓬萊閣新建的戚繼光紀念館,成為膠東(煙臺)黨性教育基地重要教學點。臨沂則出臺全市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條例,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

“非遺”傳承煥發時代活力

每週三下午,在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豫章小學的操場上或籃球館裡都會響起整齊劃一的鼓點和歡快喜慶的呼喊,上百名學生身穿金黃色馬甲,伴隨著激昂的音樂,一邊變換陣型,一邊敲打手中的鼓面。他們練習的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京西太平鼓。

“作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豫章小學已將太平鼓在五、六年級全面普及,不但在課堂教學中會傳授學生太平鼓的基本鼓點及技巧,還在課後開設了社團,感興趣的孩子都可以報名參加、免費習練。”豫章小學校長王玉燕說。

近年來,江西省深入挖掘陶瓷文化、書院文化、戲曲文化等江西優秀傳統文化,實施贛鄱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工程,紮實推動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推動贛南客家文化、吉安廬陵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萍鄉市在挖掘和整合剪紙、農民畫等豐厚的鄉土文化資源的同時,加大對春鑼、儺舞、縮龍表演等傳統文化活動的創新力度,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儺舞重鎮”蘆溪縣南坑鎮建立了4支儺文化表演隊,累計開辦了30餘期儺舞培訓班,培訓村民上千名,讓其傳承後繼有人。

從“書院文化之旅”“國學經典研讀班”到“濂溪講壇”,九江學院充分挖掘以廬山為地標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將極具九江地域文化特色的青陽腔、湖口草龍、瑞昌剪紙、修水全豐花燈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當中,在湖口、瑞昌兩地建立了“青陽腔戲曲藝術教學實踐基地”“瑞昌剪紙教學實踐基地”,並將有關內容編入教材,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的品德與情懷。

青島萊西市是中國著名的木偶之鄉,萊西木偶也是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9年,為了鼓勵傳統工藝文化項目發展,萊西市進一步出臺了相關補貼獎勵政策。萊西木偶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一直致力於萊西木偶戲的復興與創新發展。“由於木偶戲兒童觀眾眾多,我們不僅創作了更多的兒童劇,還嘗試將PVC、硅膠、3D打印等高科技應用到木偶製作中,使木偶表演更具觀賞性。”他們還到新西蘭、瑞典、日本、美國等國家演出,向外國友人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多措並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綠野仙蹤山居吟,陽關三疊長相思。日前,在朱熹出生地福建省尤溪縣,一場主題為“千秋儒風·古韻清幽”的古琴音樂會在這裡舉行。多位古琴名家現場演奏一曲曲古風雅樂,以此紀念朱熹誕辰890週年,傳承弘揚朱子文化。與此同時,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大儒朱熹》研討會也在當地舉辦,國內數十位知名文化學者共同探討當代視野下的朱子文化。

以朱熹思想為核心的朱子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福建不斷挖掘、弘揚朱子文化的豐富內涵,推動朱子文化進課堂、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福建作為朱子的故鄉和朱子學起源地,近年來朱子學不斷復興並走進大眾生活,由此吹醒吹活了朱子文化,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福建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馬照南表示。

講好朱子故事,傳承朱子家風。福建各地以史籍為據,廣泛收集朱子和他的師友弟子故事,加以取捨甄別,運用現代語境,彙編一批具有鄉土味、通俗化的“朱子故事”,揭示其中蘊涵思想內核。同時,福建還編寫《朱子文化幹部讀本》《朱子文化小學篇》《朱子文化初中篇》,讓朱子文化進入福建省100多所試點中小學課堂。

為了讓城市文脈得到更好守護,讓傳統文化優秀基因更好融入現代生活,今年廈門市人大常委會積極發揮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在全國率先開展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的制定工作,通過了中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於今年6月1日起施行。

《辦法》強調,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使閩南文化藉助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深度融入城市建設發展和日常生活。從孩子抓起,推動閩南方言與文化進校園落地實施;從社會做起,創造閩南文化宣傳體驗氛圍,比如,規範引導民眾按傳統習慣舉辦各類民俗活動,鼓勵在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裡融入保護傳承閩南文化的要求。將閩南文化的經典性元素、標誌性符號以及相關閩南文化產品等合理應用於公共建築、公共場所、交通設施等的設計、裝飾或者命名。

如今,閩南話、南音、高甲戲、漆線雕、博餅、沙茶麵等這些生動的閩南文化符號,在法治的保護下枝繁葉茂,生動展現出這片土地獨有的人文精神和傳統。

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