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獨奏音樂會,楊雪霏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詩情畫意的中國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實習生 旺珍

楊雪霏身上有許多“第一”。她是中國進入音樂院校主修吉他並取得吉他學士學位的第一人,是在國際舞臺成功開創職業演奏生涯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還是在大型音樂廠牌錄製唱片的第一位中國吉他演奏家。

長居英國,演出足跡橫跨美洲、歐洲、亞洲的五十多個國家,楊雪霏來上海開獨奏音樂會的次數並不多。

12月10日,她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帶來“愛的羅曼史”專場,除了古典曲目,還將呈現一批由她改編的中國作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中國”。

這場獨奏音樂會,楊雪霏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詩情畫意的中國

楊雪霏

瞭解音樂背後的文化

北京姑娘楊雪霏和吉他結緣純屬偶然。

小時候淘氣,父母想讓她學一樣樂器安靜下來,剛好,小學裡有吉他興趣小組,便把她放了進去。7歲的楊雪霏第一次聽說吉他,“從一開始,我就覺得琴很好看,聲音很好聽。”

10歲,楊雪霏開始學古典吉他,13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成為該校招收的第一個古典吉他專業學生。

早年條件艱苦,楊雪霏常常找不到好吉他,好幾把都是別人送的,有西班牙領事特別轉贈的,還有日本吉他製作家河野賢本人制作的。1995年,古典吉他演奏家約翰·威廉斯來中國巡演,在大師班聽了楊雪霏的演奏後很感動,巡演結束,把自己的吉他留給了她。

楊雪霏和西班牙作曲家羅德里戈也有不解之緣。

羅德里戈3歲雙目失明,但一生創作不止,其中一部《阿蘭胡埃斯協奏曲》,被認為是西班牙音樂和吉他協奏曲中的巔峰之作。

14歲,楊雪霏第一次去西班牙馬德里演出,要演羅德里戈的獨奏曲《祈禱與舞蹈》。陪同的老師知道羅德里戈會來,怕她有壓力,沒打算告訴她。

九十多歲的羅德里戈是在女兒西西莉亞的陪同下來的。中場休息時,楊雪霏被引薦給羅德里戈,女兒告訴他,這是一個14歲中國女孩的音樂會,他很吃驚,以為是成年的職業演奏家演奏的。

後來,楊雪霏升入中央音樂學院。2000年,她以中國第一個吉他本科畢業生的身份畢業,同年,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赴英留學。

很多人問她,為什麼選擇英國,而不是“吉他王國”西班牙。她說,自己不是去學彈吉他,而是想學音樂,感受歐洲的文化藝術氛圍。

常駐倫敦,楊雪霏剛開始並沒有文化上的不適應,文化衝突是慢慢顯現的,待的時間越長,越能感受到彼此的不一樣。尤其是演奏家,她總結,要演好不同國家的音樂,到了一定高度後,對文化的瞭解至關重要。

楊雪霏身體力行的成效是顯著的。《西班牙國家報》這樣評價她的演奏,“她的西班牙風格不是學來的,而是在她的血液中。”《紐約時報》則評價,“她的吉他演奏,動人得好像她就是在安達盧西亞(西班牙南部)陰涼的庭院裡長大一樣。”

這場獨奏音樂會,楊雪霏要在古典吉他上描繪詩情畫意的中國

楊雪霏

從小就想演中國作品

演奏生涯初期,楊雪菲便開始挖掘中國作品,苦於中國作品少之又少,她乾脆自己上手改編,1999年發行第一張專輯《楊雪霏:古典吉他》,便收錄了她改編的《彝族舞曲》。

2005年,楊雪霏發行第二張專輯《四季》,也收錄了一批中國作品,包括《瑪依拉》《茉莉花》《牧童短笛》。

今年,楊雪菲發了一張中國作品專輯《中國素描》,放肆玩了一把“中國風”:有《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春江花月夜》《彩雲追月》等民歌、民間小調,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耳熟能詳的流行旋律,還有譚盾等為古典吉他創作的當代作品。

《中國素描》被楊雪菲形容為本人“第一階段積累中國的吉他作品的成果”,是她二十年來對中國作品持續探索的集中展示。

楊雪霏對中國作品的執念,可以追溯到學生時代。

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她發現,周圍的同學,不管是學民樂還是學西樂的,每學期都要演中國作品,但她沒有,只能在副修的鋼琴上解解渴。

去了倫敦後,她又看到,無論是德國、法國還是俄羅斯的學生,都會彈本國的傳統音樂,更堅定了她日後改編、創作、傳播中國作品的努力和決心。

在上海的這場音樂會,除了法雅《磨坊主之舞》、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姑娘》等古典曲目,楊雪霏還會獻上《春江花月夜》《絲路駝鈴》《彩雲追月》《漁舟唱晚》等一系列改編的中國作品。

改編過程中,楊雪霏加入了許多個人的理解和詮釋:《絲路駝鈴》裡,為了表現“絲綢之路”上駝商行進時的歡快情景,她用吉他模仿出手鼓的聲效;《彩雲追月》裡,她用吉他特有的泛音、琶音,營造出夜空裡彩雲追月的唯美意境;《漁舟唱晚》裡,她用吉他的輪指取代了古箏的刮奏……

楊雪霏認為,吉他原是一種沙龍樂器,私密性強,很適合演奏講究詩情畫意的中國音樂。

“多年周遊世界旅行演出,演奏了很多國家的音樂後,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影響自己的成長背景,在世界各地與聽眾分享來自自己文化的音樂,成為我的夢想之一。”她希望,以音樂作為橋樑,吸引世界更多關注中國文化。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張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