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嶺鎳礦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50年前的1953年,原東北冶金地質局第七勘探隊,開展對吉林省磐石縣東部黑石——呼蘭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在文化村附近發現含銅鎳超基性岩礦石,特別重大發現!鎳是重要的合金材料,又是軍事工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金屬材料,但國內沒有鎳礦,建國初期,又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際上對中國技術、材料、經濟封鎖。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向冶金地質局領導作了彙報,需申請資金繼續深入工作,在當時,資金是十分緊張的,每一項工作都必須事先作出工作方向、工作任務、工作內容,資金預算而申請費用,批准程序很複雜。浪費資金輕者坐牢,重者會被槍斃。

東北冶金地質局領導接到報告後,立即向東北冶金工業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前身)領導作了彙報,冶金工業局領導聽了彙報後,迅速專程到北京向國務院領導作了彙報。國務院很快召開了有關部門參加的會議,會議決定集中所有地質勘探力量,對吉林磐石東部進行勘探工作,儘快找到鎳礦資源。

全國各地的地質勘探隊伍接到命令,立即行動,浩浩蕩蕩開赴吉林磐石。當時的磐石縣東部都是原始森林,要開展地質勘探工作,必須先砍伐樹木,於是分區分工後立即開始砍伐樹木,十幾天後,原始森林就變成幾個光禿的山嶺了。各地來的地質隊伍分區安營紮寨,開展工作,幾個山嶺上插滿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紅旗,各地到來的地質人員和當地民工共計7000人,故稱7000人大會戰,領導到現場視察工作時,看到這裡人山人海、滿山遍野紅旗招展的景象,十分震撼,並感慨地說:“這地方就叫紅旗嶺才能反映真實景象“。從此,這裡就命名為紅旗嶺。

經過地質隊伍一年多的大會戰,找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地質資料,但沒有發現可開採利用的礦體,經國務院研究決定,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停止,各個隊伍回到原地開展地質工作,所有地質工作資料交東北冶金地質局。

東北冶金地質局研究決定,仍由第七勘探隊負責鎳礦的找礦工作。將所有留下的地質資料都交給第七勘探隊,決定由七隊整理有關資料,制定出工作方案,繼續開展鎳礦找礦工作。

第七地質勘探隊接到任務後,迅速整理有關資料,再次奔赴現場。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終於找到了可開發利用的礦體。根據紅旗嶺鎳礦地質勘探報告,共鑽探進尺13萬多米,開挖槽探9萬多立方米,坑探掘進2000多米,先後發現基性——超基性岩體37個,探獲大型銅鎳礦1處,中型1處,小型銅鎳礦4處。累計探明鎳銅金屬量288.7萬噸其中銅73萬噸,共生鈷金屬量6530噸。中國地質工作者自主發現、自主開展工作,國內第一個鎳礦礦區終於找到了。

1960年,急國家所需,因陋就簡,實現小規模進行生產;加速建設工作,於1964年國內第一個鎳礦正式建成投產;經反覆調查、勘探,發現並找到了富家鎳礦,於1971年富家露天礦建成投產。

紅旗嶺鎳礦建成投產後,為儘快煉出鎳金屬,配套工程是建設高冰鎳冶煉廠,精煉廠建設在成都市,稱成都電冶廠,計劃經濟的產物。

紅旗嶺鎳礦建成投產後,正式名稱是磐石鎳礦,後更名為吉林鎳業公司。

為中國地質工作者驕傲,向地質工作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