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高定村,是 柳州市十大美麗鄉村之一。高定村以吳姓為主,有600多戶人家,3000人左右,據傳是明萬曆年間由湖南等地遷來的,是一個仙鶴引路擇地建寨的侗寨。高定村的舊寨址,原在距現寨址一梁之隔的“岑寨考”(即舊寨址之意)。當時,據說僅有幾戶人家,在此地居住多年,人口總沒有發展,大的家畜也難養活,連各家各戶養的鴨、鵝,也成批死去。幾戶人家僅剩下一隻母鵝,有一天,也翻過山樑找不見了。過了一個多月,人們在現今的居地發現,這隻母鵝與一群白天鵝(當地稱白天鵝為仙鶴)一起在這裡做窩下蛋。仙鶴做窩下蛋之地,背風向陽,有一股暖氣散發。人們沿著仙鶴飛落的路線探察,驚奇地發現,這裡有多處泉水冒流,冬暖夏涼,而且幾處的泉水都有一種甘甜味,喝了感到十分爽口舒服,使人力氣倍增。春天,在泉水流過之處,水草茂盛,鮮花遍地,蝶飛蜓舞,鳥叫蟬鳴;冬天,在泉水匯流成的溪水之上,熱氣升騰,聚成一條長長的霧靄,像飛龍一樣飄遊久久不散。當霧慢慢消失,便可看見清清的溪水之下,魚蝦成群,互為戲耍,悠哉樂哉。如是,老人們不約而同地歡呼,這是一塊寶地,是神靈讓仙鶴為我們指引的建村立寨寶地。幾天工夫,幾家人便都搬了過來,開始在此建村立寨。也許是村寨開始落腳之處在半山腰(高處),而且地勢不平(較陡),故把村子的名字稱為“高定村”(其意為高而陡的村寨);也許是因為原來的居地沒有經過選擇而作為臨時住地(打算搬遷),而現在的住地是經過仙鶴引路而選定的住地故稱為“高定村”(其意為神靈早就確定的居地)。 在新寨址建寨之初,其中有的住戶是苗族人。這幾戶苗族人,原來在稱為“幹務”的地方居住,此地至今仍有苗家屋場之稱(距現居地有4里路),後來便搬來與侗族人一起居住。苗族的幾戶人家(幾兄弟,其父名叫“坦”),也許其人口發展較慢的原因,曾三次被侗族趕走至孟江河下游稱“三轉”的村子居住,但傳說苗族兄弟被趕走後,那年種的稻穀還沒成熟就枯萎了。因此,又三次把苗族兄弟請回來定居,並以寨中長流的一條水溝(自上而下)為界,侗族住房建在水溝的西側,苗族住房建成水溝東側,任其各自發展。侗族、苗族人並共同建造了一座大鼓寨(村寨鼓樓),做起蘆笙,每年進行蘆笙比賽。從此,相安而處,互為通婚,繁衍子孫後代,共同發展成為今天的高定村。隨著時間的推移,侗族遷入村寨的氏族及戶數逐步增多以及互為通婚等原因,苗族兄弟的語言和習俗逐步消失並融合成為了侗族(但苗族兄弟至今仍自稱為“吳家苗”,他們的葬喪習俗及節日祭祖活動,仍保持苗族的一些傳統)。
高定村共有7座別具特色的鼓樓(類似於祠堂,屬政治文化中心),寨子正中間的大鼓樓是全村共用的,其它的都是各姓各分支用的;走進高定侗寨,你則會看到另一幅美麗的景象在這裡,寨子分佈於斜坡的坳間,四周竹樹簇擁環抱,風景秀美,吊腳木樓和七座鼓樓交相輝映,令人難忘三江的風光,使得中外遊覽的客人樂而忘返,讚歎不已 。
高定以獨特的鼓樓群方式,詮釋了一種民族建築的美麗與絢爛。
站在有不同的角度觀望鼓樓群,都會有不一樣的情趣,遙望,則互相呼應,雄偉之中透出幾許柔情,近看,則各自爭雄,卓然獨立,這既體現高定人的審美情趣和建築理念,也是高定人堅忍不拔、合作向上精神的體現。
高定鼓樓群總的建築特色是整座樓身不用一顆鐵釘,由合抱的杉木柱榫接而成,橫穿直套,扣合無隙,結構異常嚴謹。 鼓樓均為奇數層,一般樓高三到五丈,是整個侗寨中最高的建築。鼓樓的頂上都安放形如葫蘆的飾品。這葫蘆飾品不僅僅只是作為裝飾,更有侗族人民對本民族祖先的虔誠。
依山而建的高定村,宏偉壯觀。侗胞們依靠自己的雙手,團結協作,在三省坡上創造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建築方式,使高定寨成為廣西最美的村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