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家鄉農村哪些地方的變化,對你深有感觸?

新大風歌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80後,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發展變化,農村面貌天翻地覆,農民生活日新月異,感觸頗深:

1、家鄉農村吃的變化。我家深居農村,黃河灘區,兒時記憶中,洪水氾濫,三年兩澇,父母整日為吃發愁。糧食產量低(那時畝產200斤左右,現在畝產1200斤很正常。),還要交公糧,經常今年收穫的糧食,吃不到下一年收穫季,總是一天僅吃兩頓飯,有時買鹽的錢都沒有,“窩窩頭蘸香油”那是人間美味。兒時總盼著過年吃上白麵饅頭吃塊肉,現在天天像過年,頓頓有肉吃。

2、家鄉農村穿的變化。我家兄妹多,過春節做件衣服,總是老大穿過老二穿,老二穿過老三穿。“補丁衣服爛襠褲,誰不穿誰家富”那是兒時的順口溜,穿補丁衣服那是誰也逃脫不了的。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上早自習,由於村裡還沒有扯電,手電筒也沒有,家裡只有兩盞煤油燈,我僅有的一雙漏腳趾甲的千層底鞋找不到了,只能光著腳踏著霜雪去上學,而今衣服鞋子天天換,天天新。

3、家鄉農村住的變化。

兒時家裡生活拮据,父母無處打工,年年入不敷出。家裡沒有院牆,堂屋是裡生外熟(房子裡面是土坯,外面是磚塊砌成)的低爬屋,廚房是茅草屋,外面颳風屋裡也在刮,外面下雨屋裡也在下。記得有一年夏季,雨水過大,堂屋住房歪斜,父親也只能用樹樁頂著以暫居。而今住的是小洋樓,裝修的是天花板、地板磚,屋裡冬暖夏涼。

4、家鄉農村用的變化。農耕用的變化,牛耕田,馬拉車,打場麥子一晌多,鋤田上午鋤到日偏西,下午鋤到日照落,若是到了麥忙季,收麥打場一月多。而今旋耕耙、收割機,種上莊稼去的稀,若是到了麥忙季,又收又種一天齊。家居用的變化,煤油燈,手電筒,蠟燭看著都怪明,聯繫個人更是難,郵局接通電話一兩天。而今電鍋、電扇和電腦,手機、空調和冰箱一應俱全,生活簡捷方便

5、家鄉農村行的變化。農村出行的變化更是明顯,70年代出行靠的是毛驢車,80年代出行靠的是自行車,90年代出行靠的是農用三輪車,2000後出行靠的是摩托車,2010後出行靠的是小轎車。

總之,從吃、穿、住、用、行可以看到,家鄉農村變化真不小!


田園布衣


由於特殊情況,2-3年沒有回到農村老家。這個特殊情況是,孩子在這邊出生,是在冬季出生的。尤其是北方農村的冬季,非常寒冷。帶剛出生的孩子回到路途遙遠的鄉下不太現實,在把小孩弄的生病了,麻煩的事情就太多了。這個事情傷不起啊,主要是後果太嚴重了。

曲折回家高速路

一直等到孩子2歲多的時候,帶小孩回到鄉下農村。我們也是從高速開車回去的,由於帶了小孩子,在高速有沒有開的很快,基本在100KM左右速度,偶爾小孩還有小便,還要在服務區裡面休息一下,才能在上路啊。反正就是帶孩子上路,就是一路的折騰啊。好在用於在3個多小時才到家。

終於駛下高速

下了高速後,我們就進入國道,大約需要在行駛30分鐘的路程,就進入農村了。在這一代的農村都是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項目中,從開車進入農村的道路開始,原來的坑窪路已經沒有了,全部都成了水泥路面,開車終於不晃了。在看道路兩邊的房子外牆的都已經粉刷過,成了統一的顏色。大概看上去是粉黃色吧,還是非常好看的,村子的道路也乾淨了不少。街道上還用上了太陽能路燈,現在晚上出門不是黑嘿的一片的。這些都是非常利民的好事,幾年沒回來,農村發生的變化還真的很大。

進入美麗鄉村建設區

大約在開了10幾分鐘,我們就到農村的家了。由於我們家在村邊上,那邊的空地比較大,在哪裡還建設了一個有幾個建設器材的廣場,還有一對籃球架子。在農村業業算是有了體育項目、健身鍛鍊的場所,在我們到家的時候應該就是下午了,那邊也很多小朋友在哪裡玩耍。我也就我家的孩子過去,更小朋友一起玩了。開始估計是比較生疏吧,還有就是孩子跟著我在城市裡,基本都是說普通話,在農村那邊去,可能聽不太懂他們說話。不太合群,待了沒多久,就不玩了要回家。

上圖是我家鄉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部分

我們在農村待了幾天後,在這裡熟悉了以後,每天聽到外面有小朋友的聲音,就要出去和小朋友的一起玩。無非就是在哪裡跑來跑去的,因為這邊沒有什麼車輛,這一點不用一直看著。比較放心。


總結:現在農村有參加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變化確實非常大,農村的基礎建設非常到位,水泥道路、太陽能路燈、街道整齊、顏色統一、廁所改革、有汙水管道、街道上垃圾箱的應用基本上符合城鎮建設的標準。在沒有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道路還是大坑大水的,和以前沒有什麼變化。


起點農業


這幾年,農村發展確實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說感觸最深的,還真有。今天分享一個:那就是互幫互助的鄰里親情被家政團隊衝跨了。

在農村,裡之間互幫互助,歷來就有的習慣。


在我們這裡還沒有通公路之前,很多的物質都是靠人挑上山的。我們寨上有60戶人家,離山谷的公路有一點距離,山上行走,至少20分鐘。


在20年前,我們這裡還是靠烤煙,這東西種的進修要大量的肥料,烘烤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煤炭。特別是煤炭,少則一兩千斤,多則五六千斤。一個人要把這麼多的煤炭從冊谷挑回家裡真的是很辛苦的。一般情況,這些主人把煤炭買好,會在下午用車拉到我們寨子下面的公路邊。每次,只要有拉煤炭的車出現,寨上幾十個男青年男女就會自動放下手中的活,挑著籮篼就去幫人家挑煤炭了,有的有籮篼,有的用背篼。很快就把煤炭挑回去了。


這種互幫互助行為,在各種紅白事上也有。比如婚,老年人壽宴,或者有人去世。在我們這裡,基本上要忙至少三天,洗菜、做飯、收拾傢什等,到了辦酒那天,你不用叫,鄉親們就會自己主動到來幫忙。有的還要把自己的菜盆、熱水瓶、板凳、籮筐等都帶上。並且,這種幫助是不需要報酬的,頂多就是吃頓飯,喝杯小酒,大家很單純。


但是現在不行了,就算是寨子上有得高望重的老年人去世了,鄰里鄉親到場,也不會幫忙做事情,假如沒人打麻將,那基本上不會有人逗留的。所以這些年,賣麻將機的賺了不少錢,誰家要辦酒的,不管是什麼酒,至少要出租三五張麻將機。


現在誰家要辦酒,都是付錢請家政,再也找不到那種左鄰右舍互幫互助的感覺了。這些家政團隊做事也有“規範”,多一點都不做。他們一天上是正酒當天來,下午就走了,其他各種活路都要主人家自己收拾。遇到那些家庭人丁少的人家,如果有老人去世,你會看得很悽慘。因為家政走後,原本就傷心的人,可能還要不停的收拾衛生傢什,周圍的老鄉寧可打麻將也不會去動一下手。



農村生活的確是在改善,是在進步,但隨之而來的,好象就是鄰里之間的情感也淡了許多。你們有這樣的感觸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