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當代書法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一個概念,即書法本身就是傳統文化,中國書法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當代書法教育不僅要傳授書法書寫的技藝,更要注重與之相關的多方面文化傳導。

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趙孟頫行書《感興詩》臨摹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習書法已不向古人那麼困難,任何人都可以學習,都可以拿毛筆寫字,但真正要把書法作為一種文化久而學之,則要下番苦功夫,不僅要學習臨摹古人碑帖,更要學習掌握書法理論及相關知識,包括學習者的文化修養和品行修為。其實,在正規的書法藝術院校或專業除有書法理論、文字的演變、傳統書法的起源與演化、筆法、章法、墨法等專業知識課程外,還有古典詩詞、文言文等傳統文化課程,明師會把書法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書藝,還有文化和品行修為。

一個普通的中國人不必都會文言文,但每一個學習中國書法的人,都必須有一些文言文閱讀;每一個把書法當成追求的人,必須懂得文言文!

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趙孟頫行書《感興詩》臨摹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比如文言文,學習書法的人如果不懂文言文就難以讀懂古碑貼,就算臨的很像也只能說學到的是皮毛。孫過庭《書譜》雲:“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觀乎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群星之列河漢。”描繪書法之美,非優美高雅的文言文不可,平仄對仗詩情畫意,引經據典雅緻駢文。衛夫人《筆陣圖》雲:“‘一’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丿’如陸斷犀象……”這些論述,已不是論述的本身,是漢文字象形喻意的圖形再現。如果不理解這些又怎能學好書法?

臨摹古人書法,除要臨摹書體還要了解碑帖內容。

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趙孟頫行書《感興詩》臨摹

再比如,學習東漢碑貼,且不說東漢碑刻對研究中國文字流變的重要,僅就碑文所載史藉資料也極其珍貴。東漢碑文均以詞賦形式寫成,四言句式,兩句一韻,有別於秦石刻多以三句一韻的體裁。不懂詩賦,不瞭解史藉,讀碑文如同讀天書。以《華山廟碑》為例,《華山廟碑》主文共三十二句,四字一句,隔句用韻。全文一百二十八字,句句用經典,出處皆史藉。碑文中往往一字多意,一個短句就是一個歷史故事,而且詞句文章押韻合律。從碑刻內容來看,撰文和書寫的人都有極高的文化修為。

歷代碑帖除包含書體演變知識外,對碑帖內容的學習尤為重要,而且難度遠遠超過臨摹,只顧抄摹,不解碑帖內容,不識文章精華要義,如庸匠置木,雖刀刀齊整化一,全無雕樑畫棟神韻,又似村姑“十字描繡”,徒具其形,俗不可耐。董其昌提倡書者要“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黃賓虹“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可以治書法俗病,就是這個道理。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有不凡的氣質。不凡的氣質,必須是長期文化薰陶養成。

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趙孟頫行書《感興詩》臨摹

已故女書法家蕭嫻先生說:書藝早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稱為書學。要有更多時間認真讀書,不讀書,就沒有內含神韻的書卷氣,不能脫俗,難免匠氣。她還說:氣質對書藝,猶如土壤之於植物。土壤可以改良,人的氣質可以變化,必須以無窮毅力。

史上書法集大成者,如鍾、二王、歐、顏、柳、趙、東坡先生等等,無一不是博學大儒,是所謂不凡氣質成不凡書法。而今人習書往往留於浮躁,恨不能一日即成書家,往往自視不凡,既追名逐利,而又不願勤奮努力,淺嘗輒止,劍走偏鋒,這是急功近利的“醜書”的產生之源。

文化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永遠成不了文化。

書法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

趙孟頫行書《感興詩》臨摹

常言道“書為心畫”,書法作為一門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必然要滲入書家一定的情思、氣質、個性、審美情趣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文化具有“真善美”的特質,醜陋和低俗成不了文化,書法文化也是如此,正如蕭嫻先生之書論《庖丁解牛》中說書者有三要:一要自視平凡,二要勤奮努力,三要有益於社會。如果做不到這三點,必定成不了真正的書家,想必那些“醜書”家們不曾讀過簫嫻先生的書論,當然也就不會汗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