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人物篇(二)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

,他屬於認知派的心理學家,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很高。

奧蘇貝爾: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從兩個維度對學習做了區分: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並認為學校情境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同時指出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點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所謂實質性的聯繫,即非字面的聯繫,是指表達的語詞雖然不同,但卻是等值的。有意義學習的內部心理機制---同化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就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的過程。

其中,原有觀念和新觀念之間有三種關係,即下位學習(或稱類屬學習)、上位學習(或稱總括學習)和並列學習(或稱組合學習)

(1)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並使之相互聯繫的過程。包括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派生類屬學習和相關類屬學習的主要區別在於學習之後原有觀念是否發生本質屬性的改變。

(2)上位學習,又稱總括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一個比認知結構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題時產生的。上位學習遵循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概括過程。

(3)並列結合學習,是在新命題與認知結構中特有的命題,既非下位關係又非上位關係,而是一種並列的關係時產生的。如學習質量與能量、遺傳與變異、需求與價格等。

先行組織者技術提出“先行組織者”概念,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內驅力組成: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認知內驅力:指要求瞭解、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需要。在有意義學習中,認知內驅力是最重要而穩定的動機;認知內驅力屬於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個體因為自己的勝任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屬於外部動機。

附屬內驅力:為獲得長者(家長、教師等)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把工作做好的需要,屬於外部動機。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將遷移放在學習者的整個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奧蘇貝爾在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認知結構遷移理論。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包括遷移,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有意義接受學習教學模式同化說,奧蘇貝爾認為,遺忘就其實質來說,是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當我們學到了更高級的概念和規律以後,高級的觀念可以替代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遺忘,從而簡化了認識並減輕了記憶負擔。

考教師的朋友,奧蘇貝爾,你掌握住了嗎?

教師招聘考試——人物篇(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