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探尋瀘州山水基因,講述瀘州每一處鄉鎮。

街道成因,大家好,歡迎你閱讀,江陽沽酒客將通過文字和圖片(部分來自網絡)為您帶來,瀘州的歷史民俗,也為你展現古老酒城的風土人情,歡迎關注。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其實叫筆架山的地方全國有很多,合江這個原來還不叫筆架山,叫安樂山,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太平寰宇記》載:隋開皇年間劉珍羽化登仙,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曾詔令建觀或題詞,一時名聞遐邇,文人學士常登山覽勝。有了神仙果然不一樣。

但是遺憾的是,這幾年叫安樂山也好,筆架山也好,雖然合江人不陌生,但是恐怕也少有問津,筆架山的落寞原因很多,今天不如讓沽酒客先來給你講講這個地方,不管你去過還是沒有去過,說不定能勾起大家的一些興趣。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筆架山的位置,在合江縣城西十里(山麓為五里),因在安樂溪(今赤水河)旁,故又稱安樂山。唐高宗李治曾遣使者到筆架山取丹經鍾罄,並下詔在山建觀,親筆題匾為延真觀。天寶六年(七四七)年,唐玄宗因劉珍在山“得道成仙”而敕改為合江山。

北宋黃庭堅則稱劉真人山。後因三峰矗立,東西狹長,形如筆架,稱筆架山。明代建昌知府合江人曾嶼遊覽青城、大岷等山後,認為筆架山可與大岷山媲美,於是又改稱少岷山。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筆架山高六百九十八米,東西長約三里,山頂部狹窄,西部較寬。最窄處不到二米,最寬處約八十米。四周絕壁險峻,小山環衛低伏。從長江邊的菜壩眺望,如石筍,青鋒直插天際;從赤水河仰視,則似筆架橫亙河岸。

從南面登山,山腰亂石叢中有一石洞,傳說為清代乾隆年間解元羅文思讀書處。洞門右面石壁有浮雕石鹿,長一米五,寬約一米,腳踏祥雲,騰空飛躍。洞後三十米有石碑一塊,高二米,刻“白鹿洞、興遊真境”七字。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洞前方二百米處有塔林,為鈞惠法師和子宗大和尚等埋葬處。原有石塔數座,今存其一。塔後側岩石上,刻羅文思題“第一山”及“黃庭堅記載合江尹白宗愈偕黃魯直登劉真人山”十四字,另一石刻安樂山改名少岷山的由來。

沿寬闊石梯到山口,崖壁上歷代石刻題字較多,今只有羅文思題“神仙境”三字,光緒三十一年,知縣夏與賡題“少岷”二字,“安樂山”只存二字,為現代書畫家張靜濤題的字最完好。

隋朝開皇年間,綿竹人劉珍(字善慶)認為此山峰巒峻峭,比宜賓平蓋山,瀘州方山清幽秀美、於是定居修煉。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蘇東坡過合江時聽說山上有“天符樹”,樹葉有紋如道土符篆,曾登山遊覽題詩:

“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死,滿山秋葉豈能神。”

重遊時又題詩一首;

“真人已不死,外慕墮空虛。猶餘好名意,滿樹寫天書。”

以上二詩,一九八四年出土的石碑上有刻記,並有張天師傳說,部分文字依稀可辨。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一ー〇一年)正月,合江令尹,白宗愈同詩人黃庭堅遊筆架山,曾撰文刻於石上,年久湮沒。清末,合江知縣夏與賡重書並題跋刻石。嵌於雲臺寺右牆上。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明朝正徳戊辰年(一五〇八)進士曾嶼,清代乾隆戊午解元羅文思,均曾讀書此山,亦有題詩。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滇軍旅長朱德曾與縣中名人劉疇九,劉敬五、沈佛愚、劉樹生等登山覽勝,飲酒賦詩。朱德提筆揮毫,將詩寫於寺內壁牆上,字如拳大:絕頂憑臨眼底空,怒號戟影劍光紅。駐馬高崗回首望,群山低首拜英雄。”真是氣吞山河啊。

山上有古廟名雲臺寺。寺前有果園、種廣柑千餘株,為ー九六〇年城區幹部種植。春來花香四溢,秋天金果滿園。園林深處有電視轉播臺。房屋幽靜,鐵塔穿空,黃牆綠材,石徑橫斜,頗富詩情畫意。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寺北二百米有一石臺,有羅公亭址。系紀念羅文思所建。臺側三十米,有一懸崖名打兒窩。崖側一石佛,高約一米,旁有黔軍旅長鄒謹題詩:

“飛雲隱隱露高峰,筆架巍巍殿九重。曬丹登臨空眼底,群山低首拜下風。”據說這首詩是鄒謹命縣人劉天敘(敬五)按朱徳詩韻而作。實在是有點可笑,不過得允許附庸風雅,到底人家也希望有文化。

崖下一溶洞,可容數十人。洞口一水池名白龍池,又名許由瓢。池水明淨,清涼透骨。應該有些來歷故事,此處不表了。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寺南崖邊有古樟三株,傳說為明代種植、高二十餘米,大有數圍,枝葉蔥蘢,團團如蓋。山中部南面有懸崖、山泉從石縫中出,沁人心脾,甘甜涼爽。石壁有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刻詩文,尚能辨認部分字跡。往東行數十米,有平臺名望江合,赤水西來,望若游龍,蜿蜒東去長江浩蕩,一瀉千里。

江城如舟,田疇似鏡,公路如帶,群山拱衛,幹百風物,盡收眼底。岩石奇險處有一石洞,寬約二米。名觀心洞。南北洞穿,山風習習。前面三十米,有巨石屹立山凹,高約五米,遠望如人,名仙人石。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仙人石南面巖壁有九洞連環相通,遊人匍匐可入,名九連洞。往前行,路如羊腸,外臨懸崖,名窄腳蝙。另有轎子石。狹窄只容一人通過。

筆架山不僅是遊覽勝地,而且是南宋合江縣城遺址。山雖不高,但時有云霧繚繞,山色空溟,時隱時現。“筆架連雲”為縣內八景之ー。

曾是瀘州合江八景之一,如今卻少人問津,筆架山尋古

一九八一年以後,有關部門加強了植樹造林,護林工作,一九八三年縣人民政府發佈了保護筆架山的佈告。成立了管理機構,撥出了專款修葺雲臺寺。一直都還算是一處縣區旅遊之地。

可是最近幾年,無人問津,恐怕又陷入了文旅的困境。看來再美好的地方,開放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對其歷史文化有足夠的瞭解,並且要能讓更多人知道,不然你去旅遊的樂趣在哪裡呢?山水哪裡沒有?而歷史和文化發生在這個地方,就不會再有其他地方一樣,這才是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