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從2015年1月的172美元(1140元人民幣),到2017年11月的8139美元(53959元人民幣)

比特幣已經暴漲了46倍。這代表什麼?就是說如果你在2015年年初花1萬塊錢買了比特幣,放著不動,它已經變成了47萬元。我們也知道,幣圈又很多炒幣的投資者。

那麼,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波瀾壯闊的行情中,到底是炒幣賺得多,還是囤幣賺得更多呢?


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2015年至今比特幣價格走勢)


炒幣額外需要付出的成本


1、虧損風險

無論是散戶還是專業交易者,投資都不是穩賺不賠的,即使是盈利相對穩定的API程序交易者,一次爆倉都可能損失上百個比特幣。


2、金錢成本

近年來愈加擁堵的比特幣區塊鏈讓比特幣轉賬手續費越來越高,截至2017年11月16日,未確認交易數據量達85,023,954Bytes。曾經每筆只需要摺合4毛錢的轉賬手續費,現在已經高達近百元人民幣,也只有和跨國銀行匯兌相比時才能略顯優勢。所以,目前對於BTC而言,每次鏈上轉賬都要“割掉”一塊肉。


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比特幣網絡未確認交易 數據來源: BTC.com)

3、時間成本

小編也曾一度以為傳說中的操盤聖手都是敲兩下鍵盤,就有大把時間和鈔票拿去把妹了。現實很殘酷,夜深人靜的辦公室裡,加班的不止碼農,除了市場狗之外,很有可能就有交易員。隨時盯盤深夜盯盤都是很常見的。如果沒能賺到錢買香奈兒哄女朋友,分分鐘吵著和你分手。

4、健康成本

數字貨幣24小時交易,熬夜容易黑眼圈,精神焦慮掉頭髮,萬一短線操作虧損的自責懊惱,別讓數字貨幣投資綁架了你的生活,干擾了你的正常工作。

5、學習成本

別忘了一萬小時定律,專業交易員也是交學費練出來的。幣市的技術分析指標是沿用股市的。


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那麼,我知道自己不適合炒幣了,囤幣就可以隨便投了嗎?不!


1、長期的眼光,分析能力

現在的數字貨幣種類有上千種,市場瞬息萬變,價格波動巨大。即使是長期投資也是高風險的,會受到各國政府政策、技術發展、機構巨頭介入、幣種之間的競爭等等方面的影響。

2014年,山寨幣崛起之前,小編向朋友科普比特幣,最簡單的解釋——“比特幣是一隻股票”。的確,那時候只有比特幣、萊特幣等很少幾個幣種,屈指可數的山寨幣基本上是可以被忽略的。而現在……你能選對嗎?

不懂的東西不要投。小編建議投資者在投資每個新幣種之前,都要全面瞭解其發行機制、運營團隊、優勢劣勢、技術特點等。

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coinmarketcap上市值排名前7名的數字貨幣)

2、定力

守幣比守寡難。在上漲時,要克服短期的金錢誘惑;在下跌中,不懼人云亦云的懷疑,堅持信仰。通常人們把幣存在交易所裡,很難做到不去看消息操作,而把幣存在庫神硬件錢包裡,不僅能保證數字資產安全,還能防止剁手,守住自己的幣。

3、資金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你和小編一樣是月光族,那囤幣對你來說很可能只是紙上談兵。雙十一黑五最該買的,是打折的比特幣。如果你正好有了第一桶金,不妨分配一定比例資金投資比特幣,存在錢包裡。


囤幣的好處

1、基於長期投資的心態讓人免於過度追高,減少了被套牢的風險。

2、幾年後,你將可以動用一筆不小的財富,可以用它來給自己和家人更好的生活


炒幣、囤幣究竟誰賺得更多?

最後,小編提示廣大投資者:無論是長線還是短線,投資數字貨幣都有較高的風險,建議根據自己的投資能力和特點,謹慎理性做出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