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之內涵
1.中國氣概:人若犯我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陳湯傳》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強勢的話語,並非漢人故作大言、虛張聲勢,背後其實有事實支撐。
司馬光《稽古錄》中,除天象天災之外,國政幾乎從略,但司馬光卻以大量的文字記載了漢武帝時代“雖遠必誅”的事實。
在漢朝強盛之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被踐行的事實,“雖遠必誅”的前提是被犯,屬於自衛反擊。所以,漢武帝的多數征伐還是師出有名。國力強盛,則是底氣。
當國家間尚存利益、理念的糾紛,人類還不盡是謙謙君子之時,文雖可以化人,但保障依然還需要。
2.中國品格:法乎天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
古人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應當學習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異的精神,在人生的過程中,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不斷前進、勇於拼搏。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闢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深刻認識和應對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
3.中國操守:窮達不墮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話,道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方法:首先要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再實現個人對於社會的價值。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理想所在。
三國時的諸葛亮,就是這種操守的絕佳例證。他出山之前隱居南陽、躬耕隴畝,雖不得志,卻一直在堅持讀書和思考,不斷地修養自己,這就是“窮則獨善其身”。
當時來運轉,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打拼一番事業,他又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幫助劉備“三分天下”,並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達則兼濟天下”。
4.中國高度: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以平等心對待他人與自然萬物,認識自己,能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使我們保持一顆淡泊、寧靜的心,不過於在意得失,不在對物的追逐中迷失了本性,做到“風過無聲,雁不留影”。
5.中國格調:本色風流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菜根譚》
何謂本色?本色就是平常、本分。
何謂風流?風流就是豪放、瀟灑、灑脫、自然。
只有大英雄、真名士,才能才敢平常本分、灑脫自然。
6.中國氣節:寧折不彎
鐵可折,玉可碎,海可枯,
不論窮達生死,直節貫殊途。
——南宋·汪莘《水調歌頭》
一個人必先有靈魂,然後才可能有骨氣。骨氣是骨子裡的東西,它首先是一種氣質、一種人格,然後是一種人格深處的高貴。
莊子,教會我們一種自由的精神;屈原,教會我們一種偉岸的人格。
因為莊子,我們有了一個世界之外的世界;因為屈原,我們在世界之內有了一個堅實的底部。
7.中國抱負:向道而行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真正的勇氣不是好勇鬥狠,而是站在真理一邊,只要是道義之所在,即使面對強權和暴力,即使千萬的人阻撓、反對和不理解,也決不氣餒,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8.中國氣度:俯仰天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清·林則徐
《尚書·君陳》雲:“有容,德乃大。”
人的德行要廣大,也要有像海一樣的廣闊胸懷。寬則得眾,宋代晁說之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人。”
有了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和氣度,就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就能與人與己無所不容。
9.中國理想:千秋萬世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 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大儒張載
這四句名言,被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歷代流行不衰,最能表示儒者的襟懷,也最能開顯儒者的器識與宏願,是懷抱入世與濟世理想的中國人的最高追求。
將這四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為社會重建精神價值,為民眾確立生命意義,為前聖繼承已絕之學統,為萬世開拓太平之基業。人間事業,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抱負了。
10.中國性格:為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做人要做得頂天立地,在什麼時候都能保持住自己的品格。
一個人能否抵禦各種的誘惑和威脅,可以看出他是否具有堅定的意志。
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夠義無反顧地向自己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