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前段時間,

朋友圈裡刷爆的成都新晉網紅拍攝地,

一排破舊、老式的房屋赫然在目。

照片中,

復古懷舊的,

灑脫清新的,

酷帥翻天的,

在這片小天地裡充分展現著攝影師的想象力。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圖 / @此情可待750809

位於紅瓦寺街18號的鴛鴦樓,

因為一位攝影師的照片而走紅。

四四方方的天空,

恰巧一架飛機經過,

看似黑白粗糙的畫面,

透著一股年代的味道,

為之著迷的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

成為眾多網紅的打卡點。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圖 / @此情可待750809

但這“天空”之下,

是逼仄的租賃人生,

和成都6、70年代的記憶。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圖/ @唐詩的詩智慧的智

鴛鴦樓所處的紅瓦寺18號小院裡

還有一大片紅磚房,

是成都曾經最為久遠的記憶。

走進小院,

追逐打鬧的小屁孩,

搖著扇子,談笑風生的嬢嬢,

還有懶洋洋的貓咪,

都在這個小院裡變得風情萬種。

這裡自有它一套生活系統,

有自己的小賣部、修鞋老人、縫紉的老阿姨.....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而鴛鴦樓在小院兒的一個角落裡,

非常不好找。

當走進鴛鴦樓

很容易產生走進了王家衛的電影

和老香港的錯覺,

所以也有人說,

這裡是老成都的小香港。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兩棟7層樓的老房子,

兩邊盤旋著“之”字形的樓梯,

成一個四合院一樣的形狀。

被稱為“鴛鴦樓”,

也是因為這棟樓房有兩個相對而立的樓梯;

曾是60年代一大批新婚夫婦的過渡房,

正好合“鴛鴦配對成佳偶”的美好寓意。

是那個年代在這個城市裡,

買不起房的年輕人的普遍選擇。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鴛鴦樓採用了“回”字形的設計,

走廊和欄杆形成筆直的線條,

盤旋反覆的樓梯,

將這裡勾勒成整齊劃一的長方體,

乍一看像極了港片兒裡的公租房。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每一層的房屋都很緊湊,

樓道間的公共空間窄小,

是每家每戶的廚房和洗漱臺,

有點像電影《喋血街頭》中,

一個樓道里共用衛生間、廚房,

要排隊洗澡如廁,要輪流燒水做飯,

雖不至於這麼誇張,

但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

敘說著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份溫情。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如今的鴛鴦樓顯得有些凌亂,

破舊的門窗,破爛的遮雨布,

腐蝕的欄杆,脫落的牆面,

佈滿塵土的地面上,

散落著時光遺忘的小物件。

甚至有些房間因為沒有人居住,

門口堆積了大量的雜物。

而有人居住的房屋依舊保持著年代感,

竹子熊貓印花的門簾,

手寫的門牌號,

成為攝影師鏡頭下嘖嘖稱奇的風景。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因為年久失修,

新生代的年輕人已經搬去現代的樓宇,

留下的多是老弱獨居,

還有來這裡打工的年輕人。

他們說雖然這房子看上去確實破舊不堪,

甚至開始裂縫,

但是這裡每家每戶都很好,很安全。

租金也很低。

反襯樓道間的綠植,

讓這棟老樓更加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下午,來拍照的遊客忽然增多,

為了在陽光正好而遊客較少的幾個小時裡,

留下值得在朋友圈裡炫耀的照片。

入夜,遊客散去,

主人回家,樓道間響起炒菜的滋滋聲,

屬於鴛鴦樓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在這裡,是來新生代年輕人

與塵封了40餘年的舊時光相遇。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如果說新潮是一座城市的血脈,

老舊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那麼鴛鴦樓就是成都的靈魂之一。

鴛鴦樓的意外走紅,讓更多人關注,

但拍完即走的遊客們,仍是圍城之外的人。

希望來此拍照的遊客,保護好牆內的景及人,

多留給時代一些鮮活的記憶。

原來,成都在“鴛鴦樓”的小院裡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