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

二月二,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日——龍抬頭,又被稱為

"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


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這天是龍抬頭的日子,人們通過種種形式慶祝,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龍抬頭。

一抬頭,豐收在望好兆頭;

二抬頭,福祿壽喜全都有;

三抬頭,五湖四海結新友;

四抬頭,成功事業攥你手;

五抬頭,步步順達爭上游;

六抬頭,幸福健康到永久。


【民 間 習 俗】


吃龍食


吃麵條叫“扶龍鬚”

吃豬頭叫“挑龍頭”

水餃稱為“龍耳”

米飯稱為“龍子”

餛飩稱為“龍眼”

春餅稱為“龍鱗餅”


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

一年都有精神頭

今天理髮有鴻運當頭

福星高照的寓意


開筆禮


小孩此時開筆寫字

取“龍抬頭”之吉兆

寓意孩子前程似錦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日》

唐代: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新雨初晴,百草萌生,正是踏青出遊的好時節。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我們期待風雨後的春暖花開!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宋代:張耒(lěi)


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風雨,絆住了詩人的腳步,絆不住他懷念故園蔬菜香。疫情,絆住了我們的腳步,絆不住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殺不死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日》

唐代: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二月二,百草生髮,春回大地,和煦的日光照進窗欞。即使生活在陰溝裡,依然仰望天空,相信陽光總會照進溝壑,我們很快就能渡過難關!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日》

宋代:晁說之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憐失盡漢家春。

二年不識挑生菜,萬國誰知有殺身。

群盜猶多南渡客,徵鴻難問北歸人。

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昇平與爾親。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如今的我們與千年前的詩人境遇竟如此相似!國家有難,中華人民從不會置之不理,而是摒棄小我,殫精竭力。悠悠華夏,巍巍中華,有愛者我中國人!

龍抬頭 接好運

疫霾盡散 否極泰來

天佑中華 生生不息


農曆二月二日,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民間習俗春龍節來到,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 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叫“引田龍”。

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肉,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23日過小年時殺豬宰羊,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吃光了, 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就只能留在二月二吃了。  


  二月二吃豬頭 “二月二”龍抬頭,大地萬物開始復甦,一切動植物都開始抬頭 ,一年要開一個好頭,迎來風調雨順。龍王是管降雨的,他上到天宮 ,農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用豬頭當供品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看來是有說道的。

  宋代的“仇池筆記”中曾記錄了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腹飢,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熏熏的和尚 ,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 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 王中令吃著美饌蒸豬頭,聽著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俗語還說:“哪有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的 ”這其中道理更是宋朝王中令吃到的那盆和尚端出的蒸豬頭,品著豬頭詩,那番景象已經是歷史。現如今 由北京金三元酒家發明的“扒豬臉”,就不一般了。他們把豬頭肉給予了最高的待遇,載上了時代最時髦的稱呼,並獲中國菜餚首例專利 。

  “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大關卡的標準化生產,歷經十多個小時的修煉,才能端上餐桌。吃金三元的 “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  

 

  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 五千年的餐飲歷史,該會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現。“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 效果。

  更為可喜的是當代的高科技和市場的結合讓消費者不用到飯店,坐在家裡就可嚐到美味的“扒豬臉”。這正是:二月二,春龍節,龍的傳人過龍節,龍節要吃豬頭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