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貢湖灣西南角的黃泥田港藻水分離站,所有操作設備已調試完畢,備戰應對藻情。隨著氣溫的逐日升高,一年一度的太湖無錫水域安全度夏已然啟動。
歷經10多年的綜合整治,太湖治理已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3月初,市委市政府召開春節後首個全局性會議——全市汙染防治攻堅大會,以治太為重要任務的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無錫“十三五”以來連續5年“開年第一會”的核心主題。意義不言自明:太湖是無錫的母親湖,太湖治理必須持之以恆,一任接著一任幹,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在固優補短中迎來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太湖水質持續向好的碧波美景。
攻堅“最大短板”,突破水質改善“邊際效應”
梅梁湖拖山島上,數萬平方米的土工管袋鋪設出一個大型淤泥堆場,從湖中絞吸上來的淤泥通過管道輸送至此,以絮凝技術脫水固化,施工尾水排入湖區臨時生態淨化區,經淨化後迴流至湖中。這裡是列入國務院批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的梅梁湖生態清淤試點工程,為利用湖內現有島礁建設清淤堆場,實施大規模太湖清淤作出探索。自去年10月底開工以來,此工程已完成清淤6萬方,佔了計劃清淤量的三成。
太湖治理,久久為功。近年來,我市緊抓重點工程推進治太攻堅戰。統計數字顯示,2019年我市共實施9大類301項重點工程,其中列入省目標責任書121項,經第三方現場檢查,301項治太重點工程全部完成,完成投資額34.55億元。這也是我市治太項目完成率連續三年達到100%。去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符合Ⅳ類水平,總氮濃度較2007年下降66.7%,總磷濃度下降24.9%,水質改善幅度大於全太湖平均,我市連續十二年實現安全度夏和“兩個確保”。
喜憂參半的是,隨著太湖治理的深入推進,水質改善的“邊際效應”已經出現。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介紹,隱憂的突出表現是太湖總磷濃度波動較大。今年1—3月,太湖無錫水域水質各項主要指標中,總磷濃度為0.072mg/L,同比上升22.0%,其他指標均有明顯下降,水體仍然處於輕度富營養。“專家們普遍認為,總磷超標已成為制約太湖水質改善最大的‘短板’。”
固優補短,我市去年關停化工生產企業116家,超額完成省下達的關閉80家的目標任務;建成區41條黑臭水體治理提前一年完成任務;太湖和滆湖圍網養殖實現清零。今年,我市除了加快推進梅梁湖生態清淤試點項目,削減內源汙染,減少湖底淤泥磷釋放量,還將大力推進130項主要入湖河流綜合整治項目建設,確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務;針對不能穩定達標的主要入湖河流制定新一輪達標整治升級方案,全面推進沿河截汙納管、河道清淤、點源治理、面源控制、排汙口整治和生態調水與修復等六大工程,切實減少氮磷等汙染物入湖量。
“喝藻水、吐清泉”,水岸聯動徹除汙染源
這幾天,在錫東水源地附近水域,全省首艘藍藻磁捕船已整裝待命。在今年的撈藻戰役中,這條引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硬核”藍藻打撈船,將通過磁技術實現“喝藻水、吐清泉”,相當於一座每天可處理1萬噸富藻水的移動式藻水分離站。市藍藻治理辦公室相關人士介紹,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預警期從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年度藍藻水華情況與上年度冬季水溫、降水量、湖體藻密度均值情況呈正相關的關係,從今年的情況看,藍藻藻情形勢不容樂觀。
未雨綢繆,本月初市政府召開了全市太湖安全度夏暨藍藻水草打撈處置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今年太湖安全度夏及藍藻水草打撈處置應急防控工作,並向沿湖各地和相關單位下達年度工作任務書,進一步明確目標責任和重點工作,要求繼續將飲用水源地、藍藻易積地、湖泛易發區、風景名勝區、交通幹線附近水域等作為打撈重點,做到“見藻聚、有人撈”。
多年來,打撈藍藻一直是我市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的有效手段。統計數字顯示,2007年以來,全市累計打撈藍藻1490萬噸,佔全省藍藻打撈量的90%以上,據測算,相當於從太湖清除993.8噸磷、3978.3噸氮。去年,我市建成十八灣藍藻離岸打撈一期項目、宜興太湖藍藻打撈處置能力提升等工程,全年累計打撈藍藻146.7萬噸、水草4.24萬噸,產出藻泥9.78萬噸。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建成惠聯藻泥處理項目和宜興藻泥幹化生產線,徹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藻泥後續處置瓶頸問題,實現藻泥無害化,累計處理藻泥近2萬噸。
目前,我市已啟動藍藻打撈工作,從宜興到濱湖,從經開到新吳,沿太湖的83個固定打撈點、66支打撈隊、900餘名打撈人員,集結到位。據悉,全市配備了109艘藍藻打撈船、3艘快速控藻船、36艘運輸船、25輛運輸車、27艘水草打撈船;15座各類藻水分離站、5輛移動式藻水分離車,總設計處理能力約3.9萬噸藻水/日。加上新投用的藍藻磁捕船,我市今年將繼續確保藍藻打撈“日生日清”。
汙染在水中,源頭在岸上,只有水岸聯動才能徹底消除汙染源。在“綠刃2019”專項執法行動中,我市共排查出3561家“散亂汙”企業(作坊),關停2485家,整合搬遷42家,升級改造1034家,全年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1749件,行政處罰20297萬元。今年,我市將重點削減工業、生活、農業農村等三大領域的汙染負荷,包括按照新標準,完成60家工業園區汙水處理廠及重點行業直排企業提標改造任務。
小河清大河淨,綜合整治引來太湖源頭活水
昨天,我市首個打開箱涵徹查整治黑臭水體的潘步橋河正在種植水草、投放螺蝦魚貝等水生物,1公里長的箱涵已全部破拆完畢,駁岸也整飭一新。年底前,梁溪區水利局還計劃引蘆村汙水處理廠的優質中水進入河道,在淨化水源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水體流動。屆時,這條黑臭了近30年的河道將重獲新生。
小河清,大河淨,太湖才會有源頭活水。近年來,我市按照“控源截汙、內源治理、河道清淤、活水循環、水質淨化、生態治理”的科學措施,做到岸上水下同步治、工程生態齊頭抓。去年全市161條重點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投資68.3億元,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水的河道有86條,比上一年增加30條。第三方的公眾評議調查結果顯示,河道周邊居民和商戶對整治效果滿意度均超過90%。
據市政部門上月的最新監測,市區無黑臭水體,大部分經過治理的黑臭河道氨氮指標在1mg/L以下,河水含氧量普遍在5—8mg/L,透明度達到30%以上。今年,我市將聚焦開挖明河、拆除箱涵、溝通水系等難點實施河道綜合整治;建設人水相親的生態空間,打造一批“魚翔淺底、草長鶯飛”的亮點項目;在完成建成區72條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全面梳理河道水質情況,確保不新增黑臭水體,消除劣V類水質,全面提升水體質量。
確保飲用水安全是“兩個確保”的首要目標。如今無錫市區4家自來水廠最大供水能力達245萬噸/日,可確保高峰供應。市水務集團在太湖水源地取水口周邊及主要入湖河道設立了20多個水質監測點,預警“關口前移”,並在取水口設置關鍵水質指標自動在線監測,從入水到出水共設7道水質監控防線。
10多年來,無錫自來水從安全保供邁入優質保供。2008年3月,我市實現太湖、長江雙水源供水;2011年初,實現太湖水源水廠深度處理全覆蓋。2018年底,以長江為水源的錫澄水廠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正式運行,至此,錫東、錫澄、中橋、雪浪4家自來水廠實現了太湖水、長江水深度處理工藝全覆蓋,制水技術處於行業領先水平,主要指標均優於國標。今年,錫澄水廠用於應急保供的50萬噸/日供水量也將啟動深度處理工程,使市區出廠水質達到100%深度處理。同時,推動江陰、宜興全面完成自來水深度處理。
從身邊的河湖清水,到水龍頭裡的淨水,無錫正以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勇氣和努力打贏這場碧水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