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01

昨天陪大寶去上書法課,因為家長休息室裡沒有桌子,而我有時候需要用桌子寫點東西,之前也看有家長進去旁聽,便問書法老師能否進班級坐在最後用下課桌寫文章,老師說可以。

我坐在裡面是非常安靜的,只管埋頭寫東西,因為班級孩子多,雖然大部分都是幼兒園或一年級的孩子,但是在老師講完要點需要練習的時候,大部分的孩子還是能保持安靜,然而另一位旁聽的家長真得是驚到我了。

在孩子們開始在田字格上寫字的時候,只聽見這位家長在不停地訓斥自己的孩子,不是執筆姿勢不對,就是背沒坐直,要不就是書寫力度不夠,搞得孩子無所適從,甚至不敢下筆,因為只要孩子一寫,這位家長便在旁邊不停地指責,聲音越來越大,甚至有些影響到班級的其他孩子,也引得我紛紛側目。

我不由地有點可憐那個孩子,看樣子年齡應該和我家大寶一樣,幼兒園剛剛畢業,應該是九月份才上一年級,幼小瘦弱的身影可憐兮兮地努力寫好字的樣子和旁邊近乎咆哮的媽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的心裡有些難過,就想要規勸一下,但想想還是忍住了,我又看向大寶同樣幼小的身影,回想了我們相處的細節,竟然也驚心肉跳地發現了類似的情節,不知道是在孩子練古箏的時候,還是回家寫字的時候,更或是在學習拼音或數學的時候,我能看清別的家長做得不對,但是卻無法看清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寫字的時候,還沒開始寫,旁邊就有一個人在旁邊大呼小叫,你煩不煩,作為孩子,更可能的應該是害怕吧。

請溫柔以待每一個孩子。

02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最近在網上看了一部很難過的電影《何以為家》,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約十二歲的小男孩贊恩,他來自於一個從敘利亞逃亡至黎巴嫩的難民家庭,他不知道自己的具體年齡,因為他們一家都沒有身份證,不被這個國家承認和接納,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這是和平年代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境遇,贊恩有著與年齡不相配的成熟和老道,因為黑戶,所以他不能去上學,儘管他非常渴望,但是卻只能在商店裡打零工,給家庭掙點微薄的家用,家裡比贊恩大的哥哥,甚至親戚家的哥哥都已經待在監獄裡,妹妹十一歲就被嫁給成年男子。

贊恩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徘徊在遊樂場附近,遇見了同樣沒有身份的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非洲難民約納斯的母親,這是一個和他們情況類似的家庭,但是不同的是,贊恩的家庭裡只有暴力、虐待、訓斥和捱打,但是在約納斯的家裡,雖然沒有父親,但是母親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他,這也是電影裡唯一充滿溫情的一段。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但是當我看到約納斯的媽媽在工作時,把孩子偷偷放在放在衛生間的時候;媽媽因為沒證被抓捕,擔心說出孩子會被離身邊而再三緘默的時候;贊恩用盡全力抱著約納斯去找媽媽的時候;停水贊恩帶著約納斯去洗車店洗澡的時候;好容易去難民點領到奶粉,兩人坐在路邊生吞奶粉的時候;被房東趕出家門睡在大街上的時候;贊恩想擺脫約納斯把他用繩子系在路邊而後又於心不忍的時候,我只感覺心在顫抖,淚水奪眶而出,身體裡也好像裝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會爆裂。

贊恩想移民去歐洲,無奈之下他只能把約納斯交給蛇頭,希望他能給約納斯找個好人家撫養,而蛇頭需要贊恩的身份證信息,不得已贊恩只能返回家中去拿證件,但到家後贊恩才知道妹妹薩哈已經不在了,因為年齡過小,懷孕後大出血,還沒送到醫院人就沒了。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失控的贊恩從家裡廚房抽出一把刀衝了出去,年僅十二歲的他因為持刀捅人而入獄,最終和他的哥哥們的命運一樣——進了監獄。入獄後的贊恩思索再三決定起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生那麼多孩子,而又沒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還好影片的最後約納斯最終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贊恩也有了新的身份證,笑顏如花,但是,我覺得這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成千上萬的難民,怎麼可能人人都會這麼幸運?

03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我好像花了很大的篇幅講述了兩件不同的事情,但是我卻不能不聯想到他們之間的聯繫和對比,一個是生活在新中國和平時期沒有戰爭、衣食無憂的小姑娘,一個是因為戰爭從敘利亞逃難到黎巴嫩的十二歲小難民。相比之下,在書法課上被母親訓斥的小姑娘顯然比贊恩要幸運的許多,最起碼她不用為生活擔憂,有飯吃有衣穿,而贊恩和他的家庭始終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終日忙碌卻連溫飽都難以實現。

但我們可以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贊恩的家庭,如果我們也生活在電影中的黎巴嫩(據說真實世界的黎巴嫩也是這樣),充斥著戰爭、貧窮、童婚、人口買賣……隨便控訴一條都足以使人流淚,那種體會過撕心裂肺的傷痛之後所形成的彷徨和絕望,還會對孩子有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嗎?恐怕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心願吧。

《何以為家》:每個孩子都值得溫柔以待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種子,而不同的種子的花期都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要求孩子既成長為一株美麗的玫瑰,又要求孩子成長為一株燦爛的向日葵,而且還要求還在在同一花期盛開,很多父母對幾歲孩子的要求,家長們自己都無法實現,何況是孩子,這樣下去,不是家長自己被逼瘋,就是孩子被逼瘋。

現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和育兒書籍,甚至是自媒體公眾號,都在輿論和引導家長往焦慮的方向走,之前的小學市場裡的很多東西被包裝加工以後,及變成了幼兒園要學得東西,還美其名曰不要輸在起跑線,起跑線在哪呢?你畫一個我看看。

當然,我並不是說孩子什麼都不學才是最好的,我的意思是不要跟風,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專一培養,而且要給孩子時間成長,對於必須要學要上的輔導班,更要有十足的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家長太焦慮,不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人為地把親子關係搞得緊張,甚至剝奪了孩子們的興趣。

精神上、肉體上對於孩子的傷害都是一樣的,只不過精神上的傷害是隱形的,難以發現的,肉體上的傷害顯而易見,所以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放寬心,和孩子一起成長,讓我們一起慢慢長大。

希望下週上書法課時,這位咆哮的媽媽可以有所改變。

(完)

文|黑暗中的向日葵

圖|網絡

黑暗中的向日葵:一個與時間賽跑、追夢的中年少女,多平臺簽約作者,短篇和長篇可任意切換的寫作分裂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